程樣國 劉長城 韓迎春
[摘要]公平正義是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人類世代追求的崇高目標和價值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方式,“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通過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道德服務功能,可以促進制度倫理與德性培育的有機結合,從而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公平正義;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和諧
[作者簡介]程樣國,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長城,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韓迎春,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西
南昌330031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9)06-0034-04
一
任何社會,都需要一整套制度規(guī)范社會的基本結構、運行方式以及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等等。對具體規(guī)則進行概括和抽象后形成社會所公認的用于一定歷史條件下調整社會關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就是公平正義。因此,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倫理元素。具體說來:
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隨著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恩格斯《在大陸上社會改革的進展》中明確地提出了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境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之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庇纱丝梢?,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和諧的公平正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產品像泉水般地涌流出來,生產力發(fā)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的物質需要;消滅了城鄉(xiāng)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徹底消滅階級對立,消除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利益的狀況,實現人人平等和社會公平正義。在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家那里,正義也被視為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和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廢除?!笨梢?,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說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是因為社會和諧必須以社會結構合理與否為前提,而社會結構的合理與否又必須以正義為首要價值和前提。所以,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以公平為前提的,必然是制度結構合理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公正、平等、秩序良好的社會。羅伯特·帕特南認為:在歷史上,至少存在著兩種廣泛的社會均衡,從道德的角度講,可以分為“善”的或者“惡”的。所有面臨集體行動問題的社會。往往都會朝著其中之一發(fā)展,而且,均衡往往會自我加強。在良性循環(huán)下,此類社會均衡會不斷形成和加強高水準的合作、信任、互惠和集體福利。與此對應的是,缺乏這些品質的“惡”的社會均衡,也會自我加強。在這種缺乏社會公平、“惡”的均衡狀態(tài)下,暴力、混亂不斷自我加強,要實行社會和諧根本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只有在公平的、“善”的社會均衡狀態(tài)下,實行社會和諧才具有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公平正義就成了和諧社會的前提保障。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更加合理的秩序和制度的過程,公平正義則是諸多價值目標的核心價值,對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柏拉圖說過:公正的社會必定是和諧的。他認為,公平正義是美德的一種道德原則,體現為各占其位,各司其職,各取其份。他還把公平正義與城邦的興衰繁榮聯系起來,認為個人必須服從城邦整體的需要,只有每個人按照其稟賦被鑲嵌在城邦的相應部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城邦才能運轉良好,才能實現最高的善——公平正義。亞里士多德發(fā)展了柏拉圖的公平正義觀念,將公平正義與法律聯系在一起,提出了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進全邦人民都能進入正義和善德的制度。他還認為,一切社會動亂,不管其原因如何,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不公正引起的。當代西方正義論大師羅爾斯進一步指出:友愛、信任、同情感、正義感的形成都要訴諸于一種公正的制度背景。馬克思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預定的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yè)?!庇绕湓诂F代社會,公平正義是進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據,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一個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穩(wěn)定劑和潤滑劑。眾所周知,一個不公平的社會,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必然是不合理也不平等,可能是權利的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分配的不合理、機會的不均等甚至也可能是司法的不公正。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的張力必然是緊張的,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和占據權力中心的精英分子之間必然有尖銳的矛盾,暴力沖突勢必難免。這時,公平作為一種價值規(guī)范,它保障了任何社會個體合情合理的權益不受侵犯,而且通過平等的利害交換、公平的競爭,可以實現個人的發(fā)展和致富,至少可以維持個人的基本生活,不至于陷入絕望的境地,也可以競爭適合自己能力的職位。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使有貧富差距,但是貧富差距不會太大,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人,不管怎樣都會獲得他應該獲得的一份利益,保證基本的生活,這樣他就不會絕望,不會采取過激的手段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階層沖突和暴力革命在公平的協調下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就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這樣,公正就能很好地發(fā)揮協調、潤滑的作用,維護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此時,公正就是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劑和潤滑劑,堅守著社會和諧的最后關卡。
綜上所述,盡管每個歷史階段或具體社會所認同的公平正義會有所不同,但基本規(guī)則還是統(tǒng)一的。簡言之,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倫理元素,作為協調、消弭社會各方面矛盾的思想基礎和銳利武器,為社會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作為人類的育德活動,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概念稱謂不同而已。作為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它既同人的思想、行為和人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著廣泛的聯系。以往,我們只根據它自身的結構、功能、過程來認識它,這是不全面的。我們應當從社會層面,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從它與人和社會的
關系層面,認識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質。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經營委員會所指出的:“對于教育的實質、教育同人類與人類發(fā)展的基本關系、教育同作為社會產物和社會因素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等等,我們必須進行深刻的檢查和廣泛的重新考慮?!被诖耍胺摹焙汀胺铡庇谏鐣l(fā)展的規(guī)律,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并且,這一基本規(guī)律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上層建筑性質所決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賴以存在并發(fā)揮作用的根本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服從”社會發(fā)展,就是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受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受社會政治制約,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社會政治制度、政治目標的要求,確立教育的性質和方向,并把政治教育置于主導地位。政治,說到底,是占統(tǒng)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服從社會政治需要,就是維護占統(tǒng)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這種政治的決定性、制約性,是任何時候、任何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違背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受社會經濟制約,就是說,經濟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它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經濟的發(fā)展,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是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的客觀條件,而且不斷開辟新領域、提出新問題,折射出許多新的思想道德問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與之相適應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發(fā)展。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受文化的影響,就是說,文化既以觀念形態(tài)反映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等過程,又以觀念形態(tài)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成為人們深層心理結構。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復雜局面,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的選擇,這既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社會發(fā)展,就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為鞏固社會政治制度、維護社會政治穩(wěn)定服務。所以毛澤東說:“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逼浯危枷胝谓逃ㄟ^廣泛持久地進行民主法制教育和方針政策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戰(zhàn)略方針的實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為國家培養(yǎng)接班人,推進政權的延續(xù)和政治目標的實現。培養(yǎng)能夠忠誠代表國家、民族利益的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能,任何國家都會利用這一職能。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業(yè)務發(fā)展服務,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保證經濟工作和業(yè)務工作的正確方向;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環(huán)境,保證經濟工作、業(yè)務工作的正常運行;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作用,毛澤東曾形象而生動地進行了概括:“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痹诂F代社會條件下,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對經濟、科技的發(fā)展更為突出和重要。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為文化發(fā)展服務,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社會傳播精神文化,分配政治資源,生產思想產品,擔負著維護、豐富、發(fā)展主流文化或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任務,同時也擔負著批判、抵制有害文化,借鑒、吸收有益文化的職責。
由此可見,從宏觀層面看,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和落腳點。公平正義作為人類社會追求的永恒目標,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在和諧社會基本特征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國家秩序和政治體制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義不僅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重要推動力,而且是社會和諧發(fā)展重要的穩(wěn)定劑和潤滑劑,起著維護、協調作用。鑒于此,社會的公平正義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當以堅持并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理念為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務。
三
由上述所知,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社會的和諧,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在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進程中,其倫理關照的始點應是公平正義。正如胡錦濤指出:“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彼枷胝谓逃亲鋈说墓ぷ鳎貏e是人的思想工作,在促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方面,具有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對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有何積極作用呢?那就是促進制度倫理與德性培育的有機結合。
什么是制度?羅爾斯將“制度理解為一種公開的規(guī)范體系,這一體系確定職務和地位及它們的權利、義務、權力和豁免等等”??梢姡挥屑饶苡行Ф糁迫诵詯旱挠质枪闹贫炔攀呛侠淼闹贫?。因為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在經濟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中起到領步者的作用。正如哈貝馬斯所指出:“這些規(guī)范結構的發(fā)展乃是社會進化的領步者,因為新的社會組織原則意味著新社會一體化的形式。”哈貝馬斯在這里所說的規(guī)范結構并不僅僅是指主觀的精神規(guī)范,也指具體化了的制度體制。鄧小平也曾說過:“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從以上經典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制度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具有重要價值。然而,眾所周知,制度也有缺陷,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無缺的,總是有著某種“先天”的內在缺陷性。那么,何謂制度缺陷?“所謂制度缺陷,是指社會、國家生活制度體制本身的不完滿而表現出的欠缺性?!币虼耍瑸榱顺浞职l(fā)揮制度的有效性,盡量規(guī)避制度缺陷,在現代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中,必須以公平正義的倫理理念為首要依據,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服務功能,最大限度地凸顯公平正義,從而最終促進制度倫理化。
關于制度倫理的理解,莫衷一是,尚無定論。從倫理學的視角來看,簡而言之,制度倫理,就是指制度的合理性,即對制度的正當、合理與否的認識和評價。因此,在現代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中,制度應以道德性為基礎,蘊涵著相應的倫理價值訴求。正如富勒所說:“一個真正的制度包含著自己的道德性,即內在的道德或程序的自然法,一旦國家所實行的制度沒能蘊涵稱之為道德的東西,就會導致一個根本不宜稱之為制度的東西。”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指出過公平正義在制度設計與安排中的重要價值,其大意是指,如果不是基于公平正義價值的制度,它在制造不平等方面,比世間其他一切力量更可怕,連暴力在它面前都要退避三舍。羅爾斯也指出,一個良好秩序社會的建立與鞏固,首要的是制度公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制度倫理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道德基礎,能
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公平正義的制度環(huán)境和倫理支撐,它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是一種互構互動的關系。
以上雖然我們充分肯定制度倫理在社會和諧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公正的制度設計與安排僅是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如上所述,制度也不是萬能的,任何制度體制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有著某種“先天”的內在缺陷性,它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因此,在強調制度倫理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甄別制度倫理的局限性。
眾所周知,最好的制度也是由人去制定并由人去執(zhí)行而又作用于人的。即使是最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沒有自覺或比較自覺的人去認真遵守、執(zhí)行,這樣的法律、制度也會形同虛設或流于形式。這意味著,無論在制度設計、安排還是在制度執(zhí)行中,人的主體性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制度在理論或現實層面的缺陷和人的倫理責任主體性的地位進一步向我們昭示,在強調制度倫理的同時,也必須注重個體德性的培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人類特有的育德活動,實現制度倫理與德性培育的有機結合。因為“具有真實德性的人,不管處于何種境遇,都將追求自己認定的善;在面臨各種選擇之際,總是擇善而棄惡。即使自我獨住,各種外在的約束暫時不存在時,也無茍且之意。以德性為本源,行善(道德實踐)成為人的現實定勢”??档乱苍赋觯骸耙挂患虑槌蔀樯频?,只是合乎道德規(guī)律還不夠,而必須同時也是為了道德而作出的。若不然,那種相合就很偶然,并且是靠不住的,因為,有時候并非出于道德的理由,也可以產生合乎道德的行為,而在更多情況下卻是和道德相反?!彼裕仨毤訌妭€體德性的培育,凸顯個體的道德主體性。唯有如此,在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中,才能更加把倫理蘊藏于各種制度體系之中。
當然,與制度存在缺陷,應通過個體的德性來彌補一樣,道德也是有風險的,應通過制度來規(guī)避。正如波普所說:“我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的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我們渴望得到好的統(tǒng)治者,但歷史經驗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人。正因為這樣,設計使甚至壞的統(tǒng)治者也不會造成太大損害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币虼?,在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要努力去尋找客觀制度與主觀道德之間的一個合理的張力,實現制度的設計與安排和德性培育的有機結合,決不能厚此薄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中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2000.
[5]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朱文興.論維護公平正義與構建和諧社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3).
[7]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2-19.
[11]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4]李龍.西方法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楊國榮.道德系統(tǒng)中的德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0,(3).
[16]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波普.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傅季重,紀樹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胡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