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當前職業(y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分析了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緊迫性、可行性和優(yōu)勢。
關鍵詞:網絡教學;職業(yè)中學;政治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3-0141-02
思想政治課在中學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舉足輕重和無法取代的,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然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尤其在職業(yè)學校,學生不重視,不少思想政治課教師也心存疑慮,無所適從,思想政治課教學成效甚微。
一、當前職業(yè)中學政治課教學存在的諸多不足
職業(yè)中學的政治課教材編排落后,與迅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不同步,現代信息少。思想政治課教育內容空泛,不能貼近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性教育強,個性教育少,不能針對學生的個體特點,因材施教,而且不管學生理解與否,這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沒有各抒己見的機會,壓抑了個性發(fā)展。因此,很難使學生做出反應。
當前職業(yè)中學的政治課形式陳舊,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簡單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常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育模式多局限于課堂上,校園內,處于相對孤立、封閉的狀態(tài),缺乏與社會的聯系,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政治課與實現自身價值的關系,體驗不到政治課學習成果的快樂,因此不能將社會的需要內化成自身學習的動力。
我在校內進行了一項學情調查,題目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下列哪些途徑作用最大:A、政治課教學;B、班主任工作;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調查結果顯示,A項8%;B項32%;C項17%;D項43%。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引起我的深思。難道作為學生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課僅僅發(fā)揮了這樣的作用嗎?這項調查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可信度?帶著這些疑問,我又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并進行了許多個別訪談。調查結果同樣令人吃驚:學生普遍忽視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把思想政治課視為“副科”(87.6%);普遍缺乏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83.2%);學習的方法主要是背誦(94.1%);對個人發(fā)展所起作用微乎其微(90.8%)。這么嚴重的結果難道不值得每位思想政治課教師深思嗎?這么嚴峻的形勢難道不足以促使我們對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嗎?
為改進職業(yè)中學政治課的教學,現在較多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對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我一直是采取保留態(tài)度的。這是因為往往用多媒體上一節(jié)課,教師在準備工作中所花的時間要遠遠多于上課時間。而這其中大部分的時間又并非是花在鉆研教材教法上,而是用來解決多媒體制作中的一些技術問題。這里所說的不是因為教師的主觀問題,而是一個時間量的客觀性問題。其次,學生的注意力被畫面與聲響吸引的同時,是否真能達到教師所預期的效果?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往往對屏幕上的色彩、畫面與伴隨的音樂似乎更感興趣。而這些勢必會對教師的講課內容造成一定的干擾,影響了教師的正常授課,這是本末倒置的。再次,多媒體雖然是將較先進的技術引入了課堂,但其實它仍屬于傳統(tǒng)教學,是一種教學觀念上的傳統(tǒng)。我們不曾將十幾年前的投影儀、幻燈片看作是一種素質教育的革新,就是因為手段的變革并不必然帶來觀念的更新。那么現在用多媒體技術當然也就同理可證了。
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有它的優(yōu)越性,但它遠非是實現教育革新的有效手段。所以,現在有一個問題擺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納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越性,又要能體現教學觀念變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這就是利用網絡開展政治課教學。江澤民同志指出:“要重視和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課教學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
面,增強影響力?!?/p>
二、職業(yè)中學政治課實施網絡教學的可行性
首先,互聯網迅猛發(fā)展,網絡意識普及。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了《第2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 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 的比例首次超過21.9% 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網民數達到2.98 億,寬帶網民數達到2.7億,國家CN 域名數達1357.2 萬,三項指標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排名第一,顯示出中國互聯網的規(guī)模價值正在日益放大。
網絡幾乎網羅了人們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的作用,不僅通過網絡收集、傳遞信息,而且通過網絡進行電子商務,開辟新的經濟類型。大眾傳媒首先利用網絡增強了傳播的信息量,同時也介紹網絡的相關知識,加深了人們對網絡各個方面的了解。
其次,職業(yè)中學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使用的基礎,并且上網學習人數不斷增長。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已成為中職學生的必修課,中職學生具備比較扎實的計算機使用功底。一項關于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顯示:中學生的上網率高達91.3%,其中23.6%的中學生是互聯網的???,77.2%的中學生每月上網的總時間在10小時之內,9.6%的學生則超過了30小時。
再次,學校已經具備網絡教學的技術條件。通過網絡技術,我們學校將教室、多媒體教室、學生機房、電子閱覽室、光盤塔等連接起來,實現資源互通。將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傳統(tǒng)單一的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實現了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的同步傳輸。政治教學素材,課外閱讀量是十分豐富的,學生在?;蛟诩依镏灰幸粋€計算機終端就可廣泛的檢索所需材料。
三、網絡教學在職業(y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的優(yōu)勢
一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的教學,營造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不可能有機會和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也有很多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網絡學習卻改變了這一切。在互聯網上,學生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yè)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在網上與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在學校局域網上,可設立留言版或討論室,讓學生在線就某個問題進行自由發(fā)言,一些在課堂教學上難以聽到的新的見解,可貴的想法,在這時可以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恰當的引導,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學生在時間上和內容上有了充分的選擇余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學生通過學校局域網,在老師的預先布置題目和提示搜索網站網址的情況下,自己收集組織材料,對教師提的問題進行解答,防止了標準答案束縛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鍛煉了個人的組織思維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fā)展個性的目的。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條件下,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追求。而網絡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學習變成一個大規(guī)模的各取所需的過程,個性化的學習得以真正實現。在互聯網上,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沒有統(tǒng)一的進度。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從網上自由地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也使教師在如何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問題上有了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教師可布置不同水平的作業(yè)給不同的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學習為一種自我實現的追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是網絡教學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效性是網絡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衡量一節(jié)課好壞的標準。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要求學生必須充分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是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良好的學習手段和環(huán)境將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其他領域。
如果我們能充分合理利用網絡工具,創(chuàng)新職業(y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途徑和方式,相信可以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扭轉職業(yè)中學政治課教學的不利局面。
參考文獻
[1]熊吉吉萍.基于積件思想的教學軟件設計[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2]章蘇靜,葛勇軍.基于Internet的CAI在線學習系統(tǒng)[J].教育信息化,2003,(2).
[3]CNNIC發(fā)布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J].信息網絡安全,2009,(2).
[4]杜興義.對加強我國中小學教育網學生學習功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0,(10).
作者簡介:葉月霞(1981- ),女,浙江溫州人,蒼南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