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瑛
[摘要]影視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更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與交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影視作品中文化元素的處理,很難遵循等效原則。進行兩種語言間的直接翻譯。本文以一些經典影視作品為例,從文化順應性的角度,旨在探討中國特有的稱謂詞、四字格或四字俗語、雙關語、文字游戲,以及影視作品含有特殊文化信息詞語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文化元素;文化順應,翻譯技巧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與深入,影視作品的國際間交流也逐漸增多起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沖出國門,走上國際的大舞臺。與此同時,歐莢的國際大片也不斷沖擊著我國的文化市場。這種全球范圍內的影視作品交流,必將成為多元文化交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因此,影視作品中文化元素的翻譯,也就成為翻譯領域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引言
著名翻譯家奈達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庇纱丝梢?,影視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更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與交流。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反映在影視作品中,就會出現(xiàn)蘊涵源語文化因素的詞匯、俗語、典故、雙關語等,這勢必會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帶來理解和溝通上的障礙。譯文如果不能傳情達意,就會使觀眾產生理解上的歧義,甚至降低影片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對影視作品中文化元素的處理,很難遵循等效原則,進行兩種語言間的直接翻譯。這就要求翻譯者借助多種翻譯技巧,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因素,使譯文既符合譯語語言規(guī)范,又兼顧譯語文化。本文以一些經典中外影視作品為例,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文化順應性的翻譯技巧。
二、文化順應性的翻譯技巧
1中國特有稱謂詞的翻譯
中國電影作品中,常常會出現(xiàn)“在下”“小的”“大爺”“客官”“閣下”“令尊”“賤內”等自謙體或敬體的稱謂形式。這些稱謂詞體現(xiàn)著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親緣內的長幼尊卑,以及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在進行影視字幕翻譯時,因受到時間、空間的巨大限制,很難采用文學翻譯中音譯加注的辦法來處理。因此,可以依據語境中順應的原則,阻斷漢語稱謂詞中的文化信息,直接翻譯。例如,影片《赤壁》中,劉備、張飛兄弟之間“大哥”“二哥”“三弟”這樣的彼此稱呼,在英語中都譯為“brother”,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影片《英雄》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其中有對白“在下趙國易縣人”“先父臨終留下遺愿”?!霸谙隆焙汀跋雀浮保紟в袧庥舻闹袊幕厣S⒆g時,譯者也采用語境中順應的直譯方法,轉換為“I”,和“My father”。這樣,既符合英語語言規(guī)范,又照顧了目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觀眾消除語言文化障礙。
2四字格、四字俗語的翻譯
漢語中的四字格、四字俗語,詞意凝練、言簡意賅,富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起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強,極富音韻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影視作品的翻譯中,可充分發(fā)揮漢語的這一優(yōu)勢,彰顯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很多譯制片在漢譯時,或直譯、或意譯、或音意結合,都用到了四字格或四字俗語,其中的經典之作,有口皆碑。如,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Home Alone 《小鬼當家》;My Fair Lady譯成《窈窕淑女》;speed《生死時速》等。再有一例,施瓦辛格主演的影片“Twins”(雙胞胎),講述了一對孿生兄弟,與黑社會惡勢力作斗爭的故事。這對兄弟一個高大威猛,集人類優(yōu)點于一身;一個矮小丑陋,滿身缺點。譯者根據劇情,結合主要人物形象,用意譯的方法把Twins譯為《龍兄鼠弟》。這樣,一“龍”一“鼠”,一強一弱,非常具有“中國味”,又增添了片名的感染力。
然而,漢語四字格、四字俗語在英譯時,會給譯者帶來很多困難,需要更多地加以推敲。李運興教授在“字幕翻譯的策略”一文中提到,可以采用“融合式”或“阻斷式”方法來進行文化信息的翻譯。例如,“霸王別姬”“十面埋伏”作為文化詞匯,分別是京劇藝術和琵琶演奏曲目之一,有著濃厚的中國民族文化色彩。陳凱歌和張藝謀導演用其作為影片名,突出了影片的內容和意境,但卻給英譯帶來不少困難。譯者就采用了“阻斷式”的方法,把源語畝中的文化意象刪去,根據影片情節(jié),將其譯為“A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和“House of Flying Dagger”。這樣的翻譯反映出影片的主題與風格,也算貼切合理。
3“歸化”法翻譯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詞語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區(qū)域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反應”(莊琦春,2005)。而每一種語言,也包含著許多民族色彩鮮明的文化信息。這些文化信息在語言中,常常以成語、習語、俗語、典故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電影對白中帶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詞語,可能不被目的語文化觀眾所熟悉。因此,字幕翻譯中,應盡量使用目的語觀眾喜聞樂見、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順應目的語文化的“歸化”策略來處理文化詞語。如電影《花樣年華》和《阿甘正傳》中對文化詞語的處理,值得學習和借鑒。
在電影《花樣年華》中有這樣一段對自。
周慕云:病成這樣你還去找女人?(You were in no shape for sexl)
阿炳:想沖沖喜嘛!(I thought it would improve my luck.)
“沖沖喜”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詞語,是中國舊社會的迷信風俗。當家庭或地方出現(xiàn)不祥的事情時,人們通過辦喜事,希望能驅除邪氣,扭轉厄運。阿炳賭場失意,希望情場得意,驅除晦氣。“沖喜”對中國觀眾來說很容易理解。但是,這種特有的中國文化意象,在譯語中卻沒有等效的表達方式。譯者則巧妙地運用歸化的譯法,將其譯成“improve my luck”,既保留了原作的意思,又實現(xiàn)了交際的目的。目的語文化觀眾能夠理解,在技術上,也符合字幕翻譯“簡潔性”的要求,十分可取。
再如,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一段畫外音也是“歸化”翻譯的典型佳例。
Gump:(off screen voice)From that day on,we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l were like peas andcarrots.
阿甘:(畫外音)從那天開始,我們一直在一起。我和珍妮形影不離。
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那么譯文將是“珍妮和我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這種誤譯肯定會讓中國觀眾不知所云。正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觀眾不熟悉豌豆和胡蘿卜,在歐美國家所蘊涵的文化意象。在西方國家,豌豆和胡蘿卜常常放在一起做菜,湯、色拉中總有這兩樣東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兩人關系親密,既貼切又形象。在
漢譯過程中,譯者就充分考慮到順應漢語文化的原則,將其譯為“形影不離”,避免了文化障礙,實現(xiàn)了有效交際。
4“異化”法再現(xiàn)漢語言文化特色
“異化”是指以源語或原作者為歸宿,在翻譯過程中,盡量向源語言靠攏,尊重作者,尊重源語言文化特點的翻譯方法。以影片《功夫》為例,其中有很多描述中華武術的文化詞語,如“洪家鐵線拳…十二路譚腿”“五郎八卦棍”“昆侖派蛤蟆功”等。譯者采用“異化”法分別譯為,“Iron Fist from the Hung School”“Twelve Kicks from the Tan School”“Hexagon Staff”“TheToad styk of Kwan Lun School”。這樣的異化翻譯,保留了漢語的文化元素,也豐富了譯文的表達力。外國觀眾更能夠通過譯文,了解中國功夫,加強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
另一個“異化”翻譯的典型例子,出現(xiàn)在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劇情中有六次太監(jiān)報時的片斷,在聲畫同步的情況下,譯者對這組字幕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以求簡潔;對時間的翻譯則采用“異化”的手段。其翻譯如下:
(1)風雨如晦(the day breaks),朝野滿盈(the court presides),平旦(peace to all),寅時(its the hour of the Tiger);
(2)善行無忌(charity seeks no recognition),恒德乃足(virtue seeks no reward),歲豐(the harvest is abundant),卯時(its the hour 0f the Rabbit);
“寅時”被譯為“its the hour of the Tige,,而沒有譯為“its between 3 and 5 oclock”。
這樣的異化處理,凸顯出漢語言文化特色,對漢語文化的傳播大有益處。
5雙關語和文字游戲的翻譯
影視作品中的雙關語和文字游戲是很難翻譯的。處理不好,譯語要么索然無味,要么無法理解。下面就電影《功夫》和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中的佳譯,作以分析和鑒賞。
電影《功夫》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神雕俠侶”夫婦送一口鐘給斧頭幫幫主。中國觀眾不難理解“送鐘”的雙關含義,即為“送終”。意思就是“要斧頭幫幫主的命,要把他置于死地”。如果將“送鐘”直譯為“give you a bell as a gift”,外國觀眾一定一頭霧水,不懂其中含義。而且,電影字幕的翻譯還具有“瞬時性”的特點,此處也不可能添加注釋,加以解釋。譯者非常聰明、巧妙地將“送鐘”譯成“What is this?A funeral bell?”這樣就十分貼切地表達出要取斧頭幫幫主性命的意思。尤其“a funeral bell”(喪鐘)一詞既忠實于影片情節(jié),又能為外國觀眾所理解,實在妙不可言。
錢紹昌教授在翻譯《成長的煩惱》第52集時,巧妙地處理過一則文字游戲,高明獨到之處,令人嘆服。劇情如下:哥哥邁克想要競選學生會主席,弟弟本為幫助哥哥競選,做了很多標語牌,打算寫上“I like Mike,”(我愛/喜歡邁克),表示支持??墒潜镜钠磳懞茉愀?,竟然將like拼成lick(舔)。邁克當場指出本的錯誤時,引起了哄堂大笑?!發(fā)ike”和“l(fā)ick”的拼寫很相似,容易寫錯。但是在中文翻譯時,如果直譯成“喜歡”和“舔”兩個毫不相干的詞,觀眾會無法理解的。而錢教授把“I lick Mike.”譯成“我受邁克?!睗h字“愛”與“受”一筆之差,小孩子寫錯也在情理之中,與英語“I lick Mike,”有異曲同工之效。觀眾能夠理解,也達到劇情所要表現(xiàn)的喜劇效果。
三、結語
影視作品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內容凝結著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充斥著大量具有特殊文化意象的詞語。對這些帶有文化意象詞語的翻譯,就要求譯者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或直譯、意譯、音譯或音意結合,或異化或歸化……總之,影視作品的翻譯要本著文化順應的原則,使目的語盡量能夠再現(xiàn)源語內涵,消除文化障礙,架起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使跨文化交際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