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生
【摘 要】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毙抡n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本文筆者在此淺析了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數學教學過程的轉變。
【關鍵詞】新課程 數學教學 轉變
什么是數學教學過程?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毙抡n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過程可作這樣的表述:“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發(fā)展數學能力、運用數學知識投身到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p>
其實,數學教學過程還可以這樣表述:“從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以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從功能來看,它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fā)展學以致用的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過程;從性質來講,它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過程?!?/p>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活的教科書,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樣課堂上的“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傊?,傳統(tǒng)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而互動必然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由于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參與數學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發(fā)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之一就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由客體變?yōu)橹黧w,使之積極地、目的明確地、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完美實現在于教師與學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敖逃侵哺趷鄣摹保斞刚Z)?!奥斆鞯慕處熆偸歉趯W生后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被谝陨系挠^點,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現有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聯系的現有水平;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準、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設計雙重教學方案:備教學目標,更備學習目標;備教法,更要備學法;備教路,更備學路;備教師的活動,更備學生的活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的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因此,課上教師說得多、重復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并不多。而且,“說”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沒有什么深度地說。其實,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契可夫曾說過:“學生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边@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chuàng)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欲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話說的問題或情景,讓他們有充分發(fā)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當然,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強調教師的組織性和協(xié)調性。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fā)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我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復,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取而代之的是主持和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的神奇世界;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惟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xié)調者??梢哉f,促進人的發(fā)展,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毙抡n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fā)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征,挖掘教材知識背后所蘊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yè)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IT”、學會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教師,在新的時代,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