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常有教師感嘆:習作難教啊,不會教也教不好!試問,好習作是“教”出來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習作是學生寫出來的,教師的“教”雖然發(fā)揮著引導的作用,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的應是教師的“不教”。
但事實上,“不教”比“教”更難把握。
一、 分析“教”與“不教”
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常常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到詞句的運用都要講透。長此以往,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要么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要么被束縛住手腳,不知如何下筆,而且寫作過程猶如“擠牙膏”,寫出來的習作往往是“支離破碎”的。于是,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可能是學生習作難以改觀的誘因。
事實上,縱觀一篇優(yōu)秀習作的構(gòu)成,無非是豐富的詞匯、良好的語感、真摯的情感、厚實的素材、謀篇的能力。在這些要素中,豐富的詞匯需要大量閱讀長期積累,良好的語感更是日積月累學習感悟習得的,厚實的素材要求學生將生活作為語文的外延,從而在生活中學習獲得,真摯的情感是貫穿語文學習的主線,它賦予文章生命力。而這些絕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生就能掌握的,它需要教師將習作教學的外延延伸到平時的閱讀積累、生活積累中。
看來,其中只有謀篇布局的能力屬于基本技能,是知識技能范疇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教,可以給予指導。但事實上,這里的“教”與一般意義上的教還有區(qū)別。
二、 研究“不教”
既然詞匯、語感、情感、素材是不可教的,是隱形的內(nèi)容,是否就可以放任自流,自生自滅?肯定不對。這里的“不教”并不代表教師在課堂上充當“隱形人”,新課程理念呼吁,教師應從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橐龑д?。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仍然不能動搖。但在教學方式上需要改變。這里的“不教”包括兩種情況:
1. 不能教。就像之前所說,良好的語感、真摯的情感、厚實的素材是無法在課堂上教出來的。豐富的詞匯可以在生活中積累,良好的語感可以在生活語境中培養(yǎng),厚實的素材就是生活,而真摯的情感是生活的升華。那么,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積極積累,為課堂教學奠基。
2. 不明教。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提出“非指導性”的教學觀念,其含義是在教學中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帶有“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導”不是不指導,而是不明確的指導,即要講究指導的策略。教師在教學中應結(jié)合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活動的設(shè)計,促進學生的自主完善,實現(xiàn)教學的“隱性指導”。以往的教是指教師的單向傳授,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是顯性的、可準備的、可預設(shè)的;而這里的“教”是隱性地教,是潤物無聲的,教師通過自己藝術(shù)化的“非指導性”工作,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學生生活,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無痕融合。
以此判斷,研究“不教”,就是研究語文學習的外延——生活,就是研究習作與生活的相融問題。
三、 實現(xiàn)“習作與生活相融”的三部曲
要實現(xiàn)“如雨入水,相融無痕”的境界,必須將生活引入習作,使習作指向生活。
1. 儲備。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币獙懞昧曌鳎Z言材料的積累是基礎(chǔ),方法很簡單,教師要指導學生誦讀與摘抄。
說到誦讀,我們想到的是中國古代的教育。被斥為落后的私塾教育,卻培養(yǎng)出如恒河沙數(shù)的文宗巨匠,他們個個出口錦繡文章,下筆氣貫長虹,其實,就是因為積累誦讀之功?!皶x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就是闡述了這一道理。
那么學生該讀些什么呢?首先,課文中精選的必須記憶的段落篇章,它是一個范本,是一種引領(lǐng),更是一項長期日積月累的工程;其次,古代優(yōu)秀的詩文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選擇而流傳下來,它們無論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堪稱典范,如果能誦讀成背,就會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養(yǎng)和熏陶,奠定豐厚的文化底蘊;再者,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散文、詩歌等,也值得吟誦,如朱自清的《背影》意味深長,含蘊雋永;還有,優(yōu)秀的習作范文也可以讓學生背一背,因為寫作始于模仿,終于創(chuàng)造,如果能自如地運用范文,也是一項技能。
除了誦讀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學習摘抄。在課外閱讀中,對于自己喜歡的語言,可以摘抄下來,鼓勵學生將喜歡的語段記錄下來。這樣,自己喜歡的摘抄下來的文字就猶如整裝待發(fā)的士兵,隨時待命,南征北戰(zhàn),所向披靡。
2. 體驗。習作的源泉是豐富多彩的生活點滴,習作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的過程,是記載生活的創(chuàng)造的審美過程。生活是習作的資源庫、生長點和創(chuàng)造中心,而習作從生命生成的角度來看,就是生活的記載、再現(xiàn)、創(chuàng)造、生成、發(fā)展……
抓住“大語文”教學觀,時時在習作,事事在習作, 人人在習作。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了解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五彩斑斕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四季變化皆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1) 定格美好瞬間。眼觀六路,要引導學生投入精彩生活的懷抱,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用明亮的眼睛隨時隨地拍攝亮麗的美景:春天的云朵、夏日的樹葉、秋天的小溪、冬日的太陽,擁擠的車流、恬靜的小屋……定格美好的瞬間,就能引發(fā)更多更豐富的回憶,習作也會因為這些回放而更加精彩。
(2) 聆聽美妙原聲。耳聽八方,生活中動聽的聲音會給精彩的畫面注入靈性和活力。山村的雞鳴狗叫、更夜的蛙聲蟲鳴,長輩的嘮叨叮嚀、 同伴的心聲心語、課內(nèi)的書聲朗朗、美妙的音樂……習作會因為有聲音的存在而擲地有聲、跌宕起伏。
(3) 感悟體驗瞬間。實踐出真知。要引導學生以實踐為契機,體驗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記:摸一摸長滿絨毛的小狗,感受生活的存在與靈動;摸一摸媽媽已日漸粗糙的雙手,感受母親的付出與滄桑;聞一聞陽光下被子的味道;嘗一嘗春日小雨的滋味……
(4) 刻錄感人片段。生活處處皆素材,身邊時時有感動。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感受生活、豐富人生體驗的條件。美國一研究機構(gòu)提出10歲前孩子該做的32件事:在河邊草地上打滾,在院子里挖個洞穴,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我們的孩子“只知道院子里高墻四角的天空”,缺少豐富的體驗。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富有童心、童趣的體驗,他們才能文如泉涌,思如潮來。
3. 激活。能激活豐富的儲備和深刻體驗的是情感。巴金老人在《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中有一句話:“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边@一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寫作的真諦,那就是心中有情?!扒閯佑谥卸斡谘浴保灰獙W生情感豐富,就能調(diào)動記憶庫中積累的生活素材,于情于境,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字字句句吐衷腸,流淌出賦有生命的文字。究竟為什么寫作?就是因為感受到了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到了真善美,思想上有了獨特的感悟。因此,一篇優(yōu)秀的習作,字里行間流動的都是真情。
由此看來,學生習作雖然“決定于構(gòu)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工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工夫之前還有許多工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工夫都是在平常做的,并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的時候已成了極關(guān)重要的東西?!保ㄕ浴度~圣陶文集》)這里,之前的工夫,平常的工夫,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教”的內(nèi)容,就是我們所要儲備、體驗、激活的內(nèi)容。教師帶著一顆童心,走進學生世界,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悲傷著學生的悲傷,和學生一起感受生活的快樂,品味生活的豐富,積淀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才會抒發(fā)出真實深厚的情感來。
習作只有和生活相融無痕,才會變得魅力無窮,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習作教學要永遠追求的境界!
(作者單位:無錫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