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維珍
【摘 要】本文運用現(xiàn)代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對個性化教育的含義進行了闡釋,指出個性化教育具有主體性、個別化、鼓勵性、獨特性的特性,提出了體育教學中進行個性化教育的三個理論依據(jù),并且重點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總結了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中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一些具體措施,對當今體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體育教學 學生 個性化教育 探討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比缃?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素質教育又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教育,體育教師必須要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的研究,貫徹執(zhí)行“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落實學校體育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的教育理念。
一、個性化教育的含義闡釋
個性化教育的思想與實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中國的孔子。阿蘭在其《個性化教學》一文中認為,蘇格拉底是個性化教學的鼻祖,因為在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非常重要,而阿蘭認為,個性化教學最關鍵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長善而救失”、“不凌節(jié)而施”以及“有教無類”等思想反映其個性化的教學思想和實踐。近代以來,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的程度日益加強,個性化教育被賦予新的內涵。個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教育。其中“個性發(fā)展”中的“個性”,不是狹義上的心理層面的個性品質,而是指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觀能動性,集中體現(xiàn)為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創(chuàng)造性。在人類活動中,人們總對原有的認識、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從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同時也促進了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其表現(xiàn)的內容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思維和動手能力等方面。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把學生真正當活動的主人,必須尊重學生,并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2.個別化。實施個別化教學是個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只有對學生實施個別化教學,才能充分發(fā)掘學生個體的潛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一位學生個體素質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它主要的形式體現(xiàn)在分層次教學、分層次練習和發(fā)展評價方面,適應學生競爭好勝的心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向上追求的動力。
3.鼓勵性。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鼓勵,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不僅對當前的行為有強化作用,而且具有向周邊擴散的效應。因此,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對他們多鼓勵,充分肯定一點一滴的進步,有助于強化他們發(fā)揮自我潛能的意識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動機。
4.獨特性。獨特性是個性化教育的必然產物。學生的個體差異 ,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結果。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性別、認知能力、性格類型、氣質、身體素質的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礎上發(fā)展個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
二、體育教學實施個性化教育的理論依據(jù)
1.實施個性化教育符合現(xiàn)代教學論的觀點?,F(xiàn)代教學論認為:個性化教育是著眼于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的教育。它針對人的個性差異,通過一定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使其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于要在每一個學生身喚起個人的獨立性。他認為,學生的天賦、才能、愛好和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有充分施展的余地,為他們的表現(xiàn)提供良好的條件。如果學校一切活動都統(tǒng)的過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fā)展,那么培養(yǎng)人才終將成為空談。只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才會帶來自己的獨特的東西,從而使集體生活豐富活躍起來。通常舉行的那種刻板劃一的集體活動,只能使學生對集體產生厭煩情緒。上述觀點充分說明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重要意義。
2.實施實施個性化教育符合教學原則和教學最優(yōu)化的原則。個性化教育符合自覺積極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身體全面發(fā)展的原則和鞏固提高的原則。貫徹自覺積極性原則的核心是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這就要求必須了解和熟悉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等等,在統(tǒng)一要求下根據(jù)差異區(qū)別對待,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發(fā)展。實施個性化培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體育項目,既貫徹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然而,任何一種優(yōu)勢體育項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身體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貫徹鞏固提高教學原則的有力體現(xiàn)。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扉頁上寫到:尋找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得學生可以減少喧囂厭煩和無益的勞苦,多是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充分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符合教學最優(yōu)化原則。
3.體育教學實施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有利于開發(fā)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在我國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在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過分強調動作規(guī)格、運動負荷、練習密度等生物學指標,常使體育教學帶有過多的強制性,教學過程趨于軍事化、程式化。教學中不重視啟發(fā)學生的自學性,忽視教育在學生自我發(fā)展中的內化過程,于是好學生“怕學”、一般學生“厭學”、差學生“逃學”。這種強制灌輸?shù)膫鹘y(tǒng)教育特點,與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它忽視或壓抑了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道路上設下了障礙。對學生實施個性化的培養(yǎng),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主體性。使學生的思維開闊,創(chuàng)造力增強,能夠學會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鍛煉、發(fā)展特長,增進身心健康。
三、體育教學中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措施
1.激發(fā)體育興趣,培育學生的優(yōu)勢體育項目。有些學生從小就對體育或對某一體育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表現(xiàn)一定的潛質。實施個性化教育,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有的在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體育教師應象伯樂慧眼識駿馬一樣,善于挖掘這類人才,以有序的課堂和競爭活動給每一個學生獲得顯示自己運動能力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動作要領,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體質。
學生在對個別體育項目感興趣的基礎上,容易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運動項目。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一般方法與技能,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掌握適合自己特點的鍛煉方法和技能。例如,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幾個學生踢足球,一個學生無意間踢了一個香蕉球,筆者隨口說:“好球,真棒!”就是這句話促使他每到課外活動時都來借球玩,最后他自己買來一個球,每天捎來捎去,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和幾個同學一起練球,并成為校足球隊的主力。教學中教師教法靈活多樣,內容新穎,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產生興趣,形成優(yōu)勢體育項目,并以一二個項目練習為載體,提高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和健身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將來體育興趣的遷移提供可能和依據(jù),實現(xiàn)體育終身化。
2.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解放學生的個性。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體育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主動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多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合作,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與學生打成一片,努力消除學生畏懼師威的精神負擔。課堂上,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fā)興趣,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見解,給予學生質疑教師權威的權利。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為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條件。
(2)理解、寬容、尊重學生。體育教學常受場地、器材、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的干擾,嚴格規(guī)范的課堂紀律既能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實施,也能防止運動傷害。在遵守課堂常規(guī)的同時,教師應對課堂紀律實施彈性管理,松緊有度,多給學生自由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多運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調節(jié)課堂氣氛。教師還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少些斥責。多些理解和寬容,多運用表揚鼓勵的辦法,幫助每個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
3.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系,張揚學生的個性。
(1)交還學習的自主權。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發(fā)展的愿望和潛能。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設自主學練的條件,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學習能力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和練習方法,獨立的進行體育鍛煉。一旦學生擁有了學習自主權,學生就會主動樹立學習的自我意識,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體驗體育運動的快樂,交流學習的經驗,進而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健康個性。
(2)擬訂開放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性別、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體育教師必須因材施教,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體現(xiàn)層次性、階段性和發(fā)展性,既要保證身體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吃飽”,又要使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吃好”,確保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明確努力的方向,體驗學習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準確的自我定位中發(fā)揮個性特長。
(3)實施開放的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判為標準的傳統(tǒng)教學評價,樹立的是教師的權威,壓制的是學生的思維和個性。實施開放的教學評價,就是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過程,交還學生學習的評議權。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空間,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個人評、小組評、集體評等把學生推上學習的評判席,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發(fā)表見解,對學習的結果各抒己見。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教師也納入評價的范疇,讓他們既評價自己的“學”,有評價教師的“教”,在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充分張揚個性。
現(xiàn)代教學評價越來越重視評價的教育功能,強化評價的診斷、反饋、改進和激勵功能,其目的是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的管理功能今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評價的教育功能是根本,評價的管理功能應建立在教育功能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新大綱在教學評價的功能方面有較大的改變。強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生的進步幅度,改變了過去只重視技術考評的傳統(tǒng)辦法。這種改變,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對那些技術水平一般、但學習態(tài)度又很刻苦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它弱化了評價的鑒別、篩選和選拔功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fā)展。新課程標準明顯淡化了競技技術體系,側重于學生學習動機、進取精神的培養(yǎng),把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內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對教學內容只提出最低的技術要求,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適當提高成績。
參考文獻:
[1]吳也顯.教學新論[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1991.261-264.
[2]明晴.學校教育與個性發(fā)展》[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43-56.
[3]樊向前.體育與健康課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的實施方案[J].體育教學,2002,(4):12-14.
[4]邱來棟.體育運動個性化教學初探[J].科教文匯,2007,(11).
[5]丁勇江,林宗德.體育教學應重視個性化發(fā)展[J].體育研究,2006,(3).
[6]邵林仙.談體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4).
[7]陳堅華,歐海燕.個性化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體育科技, 2006,(4).
[8]張海平.呼喚體育教學的“個性化”[J].體育師友,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