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祥
浙江省溫州市靈昆鎮(zhèn)中學13歲的初二學生小華(化名),平時經(jīng)常打架、鬧事、逃課。2005年11月8日上午,他在數(shù)學課上多次和同學說話,老師幾次警告都不聽。課后他被帶到辦公室,校長黃××一時氣憤,打了他一巴掌。當天下午,父親鄭××帶著孩子和黃校長理論,說小華回家后覺得頭暈。次日早上黃校長帶小華去醫(yī)院檢查,檢查結(jié)果正常。黃校長還預約后天下午給小華做CT。11日下午,黃校長再次來到小華家,鄭××不同意,反復問校長有沒有打人,遭到否認后,鄭拿起菜刀頂住其脖子:“你到底有沒有打他?”又叫兒子拿繩子把校長綁起來,小華不肯。于是,鄭拿起桌上的電線纏住校長的脖子,拿刀砍了下去。小華連忙阻擋,刀砍在了他的手掌上,鄭叫兒子出去包手,又砍了校長數(shù)刀,并割斷了他的喉嚨。校長慘死后,其74歲的母親躺在床上沒有了說話的力氣,滿頭白發(fā)的老父親連哭了兩天兩夜。19日清晨,千余民眾送別黃校長,遺像上方掛著四個黑色大字:痛失師表……
這個案例摘自《中學生學習報》2006年4月25日第1558期《悲劇之后的思考》。讀了這則案例,讓人感到憤怒,感到悲傷,更讓人感到痛心。痛定思痛,人們不禁要問:悲劇的發(fā)生是學生的錯、家長的錯還是校長的錯,這種悲劇能否避免?校長身為教育者對學生負有無可爭議的教育責任。學生在學校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學生在學校應不應該有所約束?如果有,那又應該怎樣約束?作為學生監(jiān)護人的家長又有怎樣的監(jiān)護責任與義務?作為受教育者的社會對教育又有無責任呢?談及這些,大多數(shù)老師都顯得很無奈,也很無助。在此就這一問題,談一談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看法。
世紀之交,在以人為本、崇尚人性、發(fā)展個性的現(xiàn)代理論下,素質(zhì)教育的改革在中小學正在普遍推行,2004年新課程改革在全國中小學全面實施。這兩項改革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理念,學生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既然如此,悲劇為什么還會發(fā)生呢?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內(nèi)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所以沒有黃校長的“一巴掌”,悲劇或許就能避免,但又是什么促成了黃校長的“一巴掌”,而這“一巴掌”之后,黃校長該怎么辦呢?這或許才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想知道的。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第一,學生評價。一般情況下,學生評價可分為道德評價和學業(yè)評價。但是長期以來,上層學校在錄取學生時卻僅以考試成績?yōu)橹?。雖然有特長招生,但也只是點綴而已。所以學生為考試而學,老師為考試而教,長此以往,惡性循環(huán),最終形成了成績第一的應試教育。道德評價卻因“不起作用”在學生評價中顯得非常尷尬,無可奈何。沒有了學生評價的正確導向,學生思想品德敗壞、為所欲為,因為他們知道自立有了更多的權利。
第二,教育觀念。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某種事物較為長期的、穩(wěn)定的看法和態(tài)度。以分數(shù)為主的錄取機制使應試教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當然這對老師的評價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學生的成績也是評價老師的最主要參數(shù)。因此,為了創(chuàng)造高考的輝煌,為了轉(zhuǎn)嫁上級的壓力,也為了保住不再“鐵”的飯碗,我們不少老師特別是畢業(yè)班的老師幾乎到了各種手段無所不用的地步。而且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其做法有時甚至還能得到領導的支持。
第三,教育困惑。素質(zhì)教育要求把更多的自由和權利還給學生,這自然無可非議。但是面對越來越大膽的學生、面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的家長,老師又該怎樣去完成素質(zhì)教育的使命,誰又能理解和尊重老師呢?“我們的基礎教育要求中小學教師一方面要推進素質(zhì)教育,另一方面要完成升學指標;一方面要把學生教好保證不出事,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管教學生和保護自己的手段卻越來越少;一方面要讓家長滿意,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滿意……諸如此類的多種矛盾逼得教師左右為難,使得中小學教育陷入困境之中?!痹囅胍幌氯绻S校長能手下留情,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和尊重老師,如果社會能……悲劇或許就能避免,但這僅僅是假設,在實際的教學中怎樣杜絕這“一巴掌”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面對、共同思考。
第四,教育權利?;A教育改革處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教學主體學生的作用,并導致教師的作用正在悄悄地淡化,這使得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加強烈。校園里不服管束者層出不窮,厭學者更是囂張,“小華行為”正在與日俱增,作為教育主導的老師陷入了明顯的弱勢群體之列。為了“騙”(因為我們無權決定)學生去學,筆者在本學期引入了大學的“四六”制,即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學生與以前不一樣了,后進生開始上進了,“?!睂W生慢慢懂事了,真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越來越愛他們了。通過這個實驗我不禁想到:權利真好!其實像黃校長打?qū)W生的這種案例還有很多,但造成悲劇的卻也罕見。大多數(shù)教師在事發(fā)后都怕影響不好而私下解決了,這就助長了個別學生及家長的氣焰。我想教師的顧慮是多余的,因為教師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種職業(yè)。在發(fā)生糾紛時,如果能正視糾紛、明確權責,必要時借助法律,那必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實際上,造成悲劇的原因還有很多,而且這種悲劇的發(fā)生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稳シ婪侗瘎〉陌l(fā)生;如何從已發(fā)生的悲劇中吸取教訓,防微杜漸,避免悲劇的再次發(fā)生。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積極思考,從自身做起,再塑精神防線、再筑安全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