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李慶山
焦慮有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兩種形式。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暫時波動的情緒狀態(tài),即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某個時刻個體所體驗出的焦慮程度,其主要特點是由緊張和憂慮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識到的主觀感覺,是高度自主的神經系統(tǒng)活動。狀態(tài)焦慮具有不同的程度,并且隨著壓力的不同而波動。由于音樂考生的專業(yè)水平受所學的專業(yè)時間長短、自身素質差異、參加實戰(zhàn)考試經驗的多少、考試環(huán)境適應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音樂專業(yè)的考試成績直接影響著考生的高考情況,所以每位考生都非常關注自己的考試結果,更希望自己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在這種強烈的動機狀態(tài)下,考生普遍地表現出較高的狀態(tài)焦慮,例如:不安、憂慮、焦急、緊張、恐懼、失眠等等。在這樣的高焦慮狀態(tài)影響下,考生往往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出現了聲音抖、音不準、節(jié)奏不穩(wěn)、失聲、動作死板、忘記歌詞和旋律等現象,甚至整個表演過程完全失敗。因此,讓音樂專業(yè)考生調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以便讓他們發(fā)揮自己應有的水平,已經成為音樂專業(yè)考試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被試
我們在煙臺市3所中學中,隨機抽出了40名高三的音樂班的學生。按照性別,用隨機的方法,把40名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控制組,2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4人。另一組為實驗組,20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5人。
(二)實驗材料
實驗組考生接受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心理訓練。
1. 認知訓練: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考前狀態(tài)焦慮的程度及其行為表現,觀察學生情緒變化,通過談話誘導、分析推理等方式來幫助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端正考試態(tài)度,進而在大腦中產生積極的、使人平靜的表象以應對考試,樹立控制自我焦慮程度的信心。
2. 表象訓練:這種方法是在學生較為放松訓練基礎上,利用學生頭腦里如何演唱的動作表象進行心理控制的一種方法。具體方法是:(1)考生從離演唱地點十米到二十米的地方走過去,準備演唱(要求走姿自然大方,步伐均勻);(2)站在講臺前(舞臺)或鋼琴旁做2—3次深呼吸以穩(wěn)定情緒;(3)聽鋼琴伴奏或放伴奏帶開始演唱,并注意音準、節(jié)奏、聲音質量直到演唱完畢;(4)演唱完后,及時聽取指導教師和同學們所提出的有關注意事項,同時進行自我評估完成情況并及時改正。實驗期內這種方法要進行共計16次(其中4—6次須有本校教師或外校教師5—8人現場當評委,進行模擬實戰(zhàn)考試訓練,這4—6次最好分配在中期2次訓練和晚期4次訓練)。
3. 暗示訓練:教師用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方式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例如,在學生表演時,發(fā)出用點頭、“OK”的手勢等方式向學生暗示,引導學生:“我能完成這個歌曲,高音也沒有問題”,“我相信我自己”等心態(tài),以減輕學生的恐懼感,降低焦慮程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心理測試
1.STAI自我問卷量表,本文采用美國心理學家D·斯皮爾伯格等人制定的經我國學者修訂的STAI自我問卷量表,以設定考生的焦慮水平。
2.生理指標測試:測試被試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心率,即常態(tài)心率。測試被試模擬考試前和模擬考試后的即刻心率。
(四)實驗時間:實驗時間為4個周,實驗班的學生共經過了16課時(每周4課時)的心理訓練。
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考生焦慮狀況的比較
我們運用STAI問卷量表對被試進行了焦慮狀態(tài)測試。該測試包括(1)被試的特質焦慮;(2)被試實驗前的狀態(tài)焦慮;(3)被試實驗后的狀態(tài)焦慮。詳細的調查內容見表1。
表1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焦慮水平比較
由表1可見,就特質焦慮而言和實驗前的狀態(tài)焦慮而言,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焦慮水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Z值分別為0.08和0.30,P>0.05。而在實驗后測試的狀態(tài)焦慮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Z值為2.11,P<0.05。這說明,實驗組學生的心理控制訓練有效地降低了他們的焦慮水平。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考生心率的比較
心率是指人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在正常情況下,成人的心率一般為65-75次/分,在緊張狀態(tài)下人的心率則會迅速提升,達到90-140次/分,甚至更高。
心率是反映人的焦慮程度的重要的生理指標之一。本研究中,我們對被試進行了心率測試,以便更加直觀地了解被試的焦慮狀況。心率測試包括(1)常態(tài)心率,(2)實驗前模擬考試后的即刻心率。(3)實驗結束后模擬考試后的即刻心率。詳細的測試結果見表2。
表2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率比較
由表2可見,在常態(tài)心率和在實驗前測試的模擬考試后的即刻心率每個方面,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心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Z值分別為0.26、0.85,P>0.05。而實驗后的模擬考試后的即刻心率,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心率則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Z值為10.21,P<0.01。這說明實驗前,在進行模擬考試時,所有被試都很緊張,焦慮水平很高,其心跳速率相當于一個100米競賽的心率,實驗組達到118.6次/分,控制組為117.2次/分。二個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Z=0.85,P>0.05)。然而,在實驗組經歷了4個周(16課時)心理控制訓練之后,實驗組的焦慮水平明顯地降低了。
結論與建議
(一)高焦慮不利于音樂專業(yè)學生發(fā)揮應有的水平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沒有經過心理控制訓練的音樂學生,焦慮水平普遍偏高,這嚴重影響了他們應有的專業(yè)水平。
高狀態(tài)焦慮是一種情緒障礙,它使人感到一種特殊的恐懼不安,并伴有身體種種不適感覺,阻礙正常心理活動和主觀體驗。特別是由特殊事件誘發(fā)出來的體驗會對人產生更大的影響。對于演唱技能掌握時間短、水平差的學生來說,如果常伴有失敗的體驗,將會在主觀上產生更大的威脅,導致更高程度的狀態(tài)焦慮。處于高狀態(tài)焦慮的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多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情緒抑郁、行為怠慢、勉強完成演唱過程、敷衍、退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耳聞目睹同伴或高年級同學的演唱過程,或自己也有失敗演唱史。其心理反映過程可概括為:感知刺激(聽說,目睹同伴演唱失敗或自己曾有失敗演唱史)——表象負誘導(總在想不利因素,越想越怕)——實踐反饋(親自登臺演唱未能如愿以償)——高狀態(tài)焦慮(擔心完成不了整個演唱過程)。因而常常是一張嘴就不對勁,或到高音時唱不上去,有時即使唱上去也聲嘶力竭,這樣加劇了其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乃至沮喪、消沉,造成抑制性反應,引起音樂學習心理障礙。因為,從高級神經活動的角度來看,在一定范圍內的條件刺激強度越大,條件反向活動也就越大;當刺激的強度超過大腦皮質工作能力范圍時,反而會引起反射活動的抑制。所以高狀態(tài)焦慮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身體動作,使學生自控能力降低,演唱表情拘謹、呆板,參入演唱的肌肉僵硬,不能自如地演唱,甚至增加混亂多余的動作,破壞了學生的動作記憶和歌詞、旋律的記憶過程,演唱協(xié)調能力喪失,干擾注意狀態(tài),阻斷認識加工活動,同時,處于高狀態(tài)焦慮的學生往往過分關注自己,而尤為關注自己演唱的結果,對失敗更為敏感,具有較強烈的躲避批評和失敗的心理動機。因此,高狀態(tài)焦慮水平對掌握較大和有一定難度的曲目具有破壞作用。
此外,焦慮可以成為主要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從消極情緒的能源中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出了驅力與績效之間的倒U型曲線關系,即中等水平的驅力導致最佳操作效果,適度的焦慮有助于提高演唱技能。學生要進行演唱表演,某種適當程度的焦慮是必要的,內驅力對學生的演唱學習認知活動有一種激活作用,它可使學生盡力保持相對心理平衡,增加了演唱時的安全感,強化了自我表現意識和積極情緒,對發(fā)揮演唱技能的潛力最為有效。
(二)心理控制訓練有助于音樂考生降低焦慮程度在常規(guī)學習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心理控制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降低焦慮的方法。
認知訓練的過程,實質上是幫助學生學會更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建立和復演積極有益的自我陳述言語、代之以平靜松弛的身心狀態(tài),使心理趨于平衡,建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情緒,則必然導致良好的穩(wěn)定的音樂行為效果。
表象訓練,主要用于解決學生演唱時過于緊張,造成音不準、節(jié)奏不均、聲音質量不穩(wěn)等問題,表象訓練可有效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個方面得到放松,因為放松可以使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與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拮抗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改善情緒的穩(wěn)定性,并且可提高動機水平,加強演唱技能完整性的掌握和鞏固,更有效地增強自我信心和解決緊張情緒的能力,與此同時,表象訓練可使知覺記憶和演唱記憶明顯提高,再加上表象訓練同樣能夠獲得與實際練習效果相同的生理變化反饋信心,所以這種方法對學生演唱技能水平穩(wěn)定性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暗示訓練,學生在表象訓練的同時,教師運用語言、手勢、面部表情等手段幫助學生增強演唱自信心,盡量減輕學生的焦慮程度和緊張心理。
經過上述心理訓練,能夠引發(fā)學生正確對待考試,讓他們更多地體驗演唱成功的喜悅,減少消極情緒體驗,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完整歌曲的演唱,有效地逐漸減輕學生心理負擔;使其注意狀態(tài)指向學習內容和集中于練習過程,糾正了自身的不足,使他們的演唱技能得到了穩(wěn)定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王甦等著《當代心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袁振國《教育研究訪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王海濤 山東魯東大學音樂學院教師
李慶山 煙臺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
(責任編輯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