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郭靜舒的專著《中外通俗歌曲鑒賞》出版了。我有幸得以閱讀。我以為,郭老師在長期的音樂教育和研究工作中,重點對通俗音樂、尤其是通俗歌曲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其成果是值得祝賀的。專著給人們帶來的啟示也是深刻的。
通俗歌曲這個概念,似乎是一個眾所周知而又眾說紛紜的概念。說它眾所周知,在于人們對它的運用率很高,有一個所謂約定俗成的模糊概念,即認為它“是產(chǎn)生于工業(yè)社會中,以都市為主要生存環(huán)境,以商業(yè)化、工業(yè)化的生產(chǎn)和銷售為存活條件,以青少年亞文化群為主要接受對象的一種音樂形態(tài)”,認為它是一種應予關注的、新的音樂現(xiàn)象。說它眾說紛紜,在于人們對這個概念內(nèi)涵甚或外延的界定,又可謂是五花八門,連權威性的音樂辭典對它的解釋也不盡一致。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給專家、學者們提出了要對這種音樂現(xiàn)象、音樂形態(tài)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要求。郭老師對這個眾所周知而又眾說紛紜的問題,展示了自己有見地的“一家之言”。
于現(xiàn)象中探索本質,是這部專著的突出特色。她的“一家之言”的基本理論,是建立在對近七十首有代表性的中外通俗歌曲的分析、評鑒之上的,是建立在對通俗歌曲歷史發(fā)展的描述、作品風格流派的分析、文化觀念的比較評判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音樂學、社會學、心理學、接受美學等多學科綜合分析、研究基礎之上的。所以,她對于通俗歌曲基本特點的梳理,對通俗歌曲現(xiàn)象產(chǎn)生之社會歷史原因的分析,對通俗歌曲題材特征、藝術特征的歸納,對通俗歌曲相關現(xiàn)象的評判,對通俗歌曲審美特征、文化意蘊的概論等,都是具有開拓性、開放性的,具有較強的理論色彩。同時,作者也以流暢的文筆、透徹的分析,體現(xiàn)出她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許多見地是富有新意的。
于通俗中鑒賞雅韻,是這部專著的又一特色。這部專著的下篇,以代表性的中外通俗歌曲為實例,不僅有對某首歌曲作者、演唱者、唱法、即時報刊評論等的資料介紹,更有對該作品詞、曲、樂隊、配器、曲式結構等音樂藝術本體構成要素的解析,頗具鑒賞的意味和藝術雅韻的升華,真可謂是賞中求鑒,鑒而深賞,在對通俗歌曲的品味、評鑒中,接受美的陶冶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作者在對通俗歌曲娓娓道來的藝術鑒賞中,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信息,即藝術審美實踐過程中的雅俗范疇,本來就難以分割,俗中有雅,雅寓俗中,俗雅觀念與人的審美感受、審美層次、審美能力、審美取向緊密相關。正因為此,通俗歌曲才具有了可鑒可賞的價值。也正因為對通俗歌曲不斷的鑒評、賞析,從而使通俗歌曲在自身的發(fā)展途程中,不斷地伴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品格,實現(xiàn)自我的良性發(fā)展。
最后我要提及的是,郭老師的這本專著在出版前后,不僅得到了國內(nèi)從事通俗音樂研究的專家的熱情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像于潤洋、趙德義這樣許多從事嚴肅音樂研究的著名學者的關注與肯定。這對于中國通俗音樂理論的建立和發(fā)展是一件大好事。
黃中駿 湖北省文聯(lián)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