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詩酒風流”是中國文學史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李白與詩酒有著不解之緣,其醉后的天才創(chuàng)作,正是自我的真實展現(xiàn)。本文以“醉酒”為切入點,從李白對“仕”與“隱”的抉擇、對日常生活的感懷以及對生命意識的思索三個方面,分析李白之醉思。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與酒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許多詩人將酒引入詩中:《詩經(jīng)》中有“微我無酒,以敖其游”“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等詩句;《古詩十九首》中有“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中有“濁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一)中有“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等。唐前眾多詩人在詩歌中都愛言酒,但我們在這些詩歌中,鮮見詩人之醉態(tài)。
盛唐時期,詩歌發(fā)展達到巔峰。唐代愛好飲酒的詩人眾多,如初唐詩人王績自號“斗酒學士”,中唐詩人元結自號“酒民”,白居易自號“醉吟先生”,晚唐詩人皮日休自號“醉士”等。但是在這些詩人中,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盛唐詩人李白。杜甫的《飲酒八仙歌》將李白列為“酒中八仙”,稱贊李白“一斗詩百篇”。
一、“仕”與“隱”的抉擇
李白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一方面他積極入世,一生都在追求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機會,希望可以“安社稷”“濟蒼生”;另一方面他受道家思想影響,逐漸對官場有了清醒的認識,加上受到安史之亂的沖擊,使他產(chǎn)生了避世歸隱的出世之念?!笆恕迸c“隱”之間的矛盾一直在李白心中徘徊,難以排解,唯有借酒抒發(fā)情感。李白的思想雖處于矛盾之中,但卻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李白從未放棄入世,一直懷揣雄心壯志。
青年時代的季白是一個積極人世的儒家志士,在詩歌中,他常常借酒抒發(fā)自己的人生志向。如《少年行二首》(其一):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
經(jīng)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
此詩開頭引用荊軻的典故,表現(xiàn)了對荊軻的仰慕之情。詩人從追懷荊軻身世轉到抒發(fā)自身感慨,將荊軻身上煥發(fā)出來的豪情壯志,注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升華為激揚奮發(fā)的豪情與堅定的人生信念。
李白在中年時期,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依舊四處游歷,求人引薦?!缎绿茣の乃噦鳌分杏涊d,李白在從蜀地到長安的途中與賀知章相遇,以《蜀道難》一詩示之,賀知章讀后稱贊李白為“謫仙人”。李白后得唐玄宗召見,供奉翰林。歷經(jīng)艱辛,終于尋獲入仕機會,他即刻返回家鄉(xiāng)南陵,與兒女作別。臨行之際,心情激動的李白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此時白酒新熟,黃雞啄黍,正值秋日豐收時節(jié),詩人手捧入京詔書,滿心歡愉。素日愛酒的他,逢此人生樂事,怎可不飲酒助興?于是喚來童仆燉煮黃雞、斟滿白酒。酒酣耳熱之際,他起身舞劍,劍光閃爍與落日爭輝。暢飲之時,李白心中感懷,既嘆未能早遇明主、施展才華,留下“苦不早”之憾;又抒凌云之志,欲快馬加鞭、建功立業(yè)。他聯(lián)想朱買臣之典故,其妻因嫌他貧賤離去,后朱買臣得漢武帝賞識,官拜會稽太守。李白以此自況,將那些輕視自己之人比作“會稽愚婦”。如今自己即將入京,仕途光明,李白不禁心生得意,隨后“仰天大笑出門去”,豪邁高呼“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滿懷政治抱負來到長安,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主要職責不過是撰寫應制詩文以供皇帝娛樂,終日陪侍左右。他逐漸對這種御用文人的生活感到厭倦,常常肆意縱酒以麻痹自己。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聽信饞言,將李白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之后,懷才不遇的他,對于官場的黑暗以及現(xiàn)實社會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胸中郁結的苦悶難以排遣。李白只有借酒消愁,寫下了千古名篇《將進酒》。此詩通篇寫飲酒,李白在詩中已經(jīng)進入醉態(tài)。醉態(tài)高潮所產(chǎn)生的巔峰體驗,在李白手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生命旋律和時空結構。
此詩由黃河起興,詩人的感情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蕩?!俺缜嘟z暮成雪”一句將時間濃縮到一朝一暮,詩人感嘆歲月易逝,須及時行樂?!疤焐也谋赜杏谩币痪浔憩F(xiàn)出詩人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肯定,也透露出詩人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但面對當前懷才不遇的境地,詩人只想痛飲三百杯。在酒精的催化下,詩人的情緒達到了頂點。他的詩句由長句式變?yōu)槎叹涫?,并且已?jīng)不受格律的束縛。他徑自喊著“岑夫子,丹丘生”,高呼“與君歌一曲”。醉眼迷離間放浪形骸,在他眼中,鐘鼎玉食的富貴榮華皆不足貴,唯愿長醉不醒。遙想古來圣賢皆寂寞,更憶陳王曹植因酒遭貶的往事,生出同病相憐的慨嘆。詩末六句,酒興酣暢的詩人將“五花馬”“千金裘”悉數(shù)拋卻,但求一醉解千愁。
李白在被賜金放還后雖曾有過短暫的隱居生活,但一時的挫折并不能磨滅他的雄心壯志。他那顆經(jīng)邦濟世之心始終熾烈燃燒,隱居也不過是“身隱而心不隱”的權宜之計。離開長安后,詩人在黃河上乘船而下,歷盡艱辛,終于到達古梁園遺跡。面對遺跡,他把酒高歌,即興賦詩一首《梁園吟》。突然,他心中浮現(xiàn)出阮籍的悲哀,感嘆重回長安的希望已經(jīng)不大了。然而,詩人并不憂愁,反而轉向豁達。他感嘆人生不得意也要盡情享樂,何況自己還拿著皇帝賞賜的金子買酒喝??粗矍捌茢〉牧簣@,想到當年豪奢的宮闕已不復存在,曾經(jīng)的風流人物枚乘和司馬相如也已不見蹤影,他不禁淚滿衣襟,只好以黃金買醉。但詩人并未沉淪于此,他堅信自己只是暫為隱士,毅然高唱著“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二、生活感懷
李白擁有豐盈的情感世界和鮮明的自我意識,他傳奇般的人生經(jīng)歷,在酒精的催化下,化作一種狂放不羈的豪情。他在詩歌中盡情抒寫對生活的感悟與感慨,將詩、酒與生活完美地融為一體。李白喜愛游歷,也愛好結交朋友。他的詩歌常常以酒作為一種物象來懷念友情。李白與杜甫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寫過不少互懷詩。天寶四年(745年),李白與杜甫同游,寫下《魯郡棟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此詩以“醉別”開始,以干杯收尾。李白仕途失意,友人又將遠行。既然離別乃人生常態(tài),無可避免,不如開懷暢飲。何時才能再度相聚,同游共飲?秋波搖曳,山色蒼綠,兩人在此分別,仿佛飛蓬隨風落,令人神傷。
李白一生愛酒,曾經(jīng)多次游歷宣城,在此結交了一位著名的釀酒人一紀叟。紀叟去世后,李白傷心不已,為憑吊友人,寫下《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
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
李白想象紀叟在黃泉之下,依然繼續(xù)釀造香醇的美酒,但這美酒賣給誰呢?詩人運用設問的手法,展現(xiàn)了二人的深厚友情。他們本是難得的知己,可如今陰陽兩隔,令詩人痛心疾首。
李白24歲時便離家遠游,漂泊一生。他在詩歌中寄托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詩人遙望明月,身處異鄉(xiāng)的孤寂油然而生。他借酒抒懷,寫下了《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蘭陵美酒飄散著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中,閃爍著琥珀般的光澤。詩人繼而發(fā)出感嘆,唯有美酒能令自己沉醉,忘卻游子的身份,此刻的蘭陵,仿佛就是故鄉(xiāng)。
李白仕途失意,無人理解。他長年漂泊,居無定所,常常獨自飲酒,逃避塵世,盡顯孤寂?!对孪陋氉谩罚ㄆ湟唬┲?,詩人拿著酒壺,在月光下與影對酌。醉意漸濃時,詩人恍惚看見月亮、影子與自己在共舞。這其實是李白在醉酒后進入了忘我之境一他將自我與現(xiàn)實隔絕,在幻境中得遇知己,覓得知音。
三、生命意識
李白一生功業(yè)未成,而時光飛逝,其詩作常流露出光陰易逝、人生短暫的生命意識。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歲月蹉跎的傷感,反而展現(xiàn)出把握當下、及時行樂的豁達態(tài)度。在《擬古十二首》(其五)中,詩人寫道:今日風和日麗,明日陰晴尚不得知,春風似在嘲笑世人何必自尋煩惱。此時正當吹簫起舞,品酒嘗鮮,縱使千金買醉,圖一時之樂也值得。詩人在醉酒后更想到,曠達之士能超脫天地束縛,就像二疏(疏廣與疏受)一樣,而愚者無事就坐在那里自尋悲苦,就像即將干涸的車轍里的鯽魚一樣,實為可悲。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對于宇宙的無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進行了思考,李白對此也進行了探索。及時行樂正是李白在思考生命與宇宙關系后采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在《把酒問月》中,他不禁發(fā)問:青天明月究竟何時就有?古往今來,多少人渴望飛升月宮求取長生不老藥,卻從未實現(xiàn);而明月卻能世代相伴,亙古長存。詩人想象月亮夜夜自海上升起,清晨隱入云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詩人一面感嘆宇宙永恒,一面晞噓人生短暫,一股悲傷之情不禁涌上心頭。但他并未陷入其中,而是希望人們可以對酒當歌,及時行樂。李白借醉問月之舉,看似荒誕,實則是他對自我的叩問,對宇宙與生命的思考。
四、李白與“酒中八仙”
唐代“酒中八仙”的完整記載最早見于杜甫《飲中八仙歌》,詩中明確記載了八位人物的姓名、封號及官職:賀知章、汝陽郡王李珙、左相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和焦遂。
這八位“酒仙”皆以豪飲著稱,但因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人生經(jīng)歷、藝術造詣和性格特點,杜甫在詩作中給予了不同的評價。李白作為“酒中八仙”之一,他與賀知章、崔宗之、張旭三人有確切的交往,而與其他幾位,則主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或人生態(tài)度方面具有相似性。
賀知章在“八仙”中年齡最大,杜甫在詩中描繪道:“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生動刻畫了賀知章在飲酒之后騎馬的醉態(tài),以及因醉眼朦朧而落入井中仍能酣睡的趣事?!度圃姟肥召R知章的詩十余首,多為短小精悍的傳世之作,其中不乏與酒相關的詩篇。如《春興》詩云:
泉疑橫琴膝,花黏漉酒巾。
杯中不覺老,林下更逢春。
詩人發(fā)出感嘆:在這美好的春日舉杯暢飲,就不會覺得自己老了。樹林中的枯木,在春天又煥發(fā)新生。此詩展現(xiàn)了賀知章對時光與生命的深刻思考,流露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與李白詩中的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
崔宗之和李白有著深厚的友誼。崔宗之今存詩一首,即《贈李十二白》。詩中記述了天寶初年,李白離開長安,二人在金陵聚會的情景。秋風送爽,白露滿庭,詩人慨嘆值此良辰,渴望與才俊之士談古論今。恰逢李白到訪,二人遂共話楚漢風云、王霸之道。詩中刻畫了李白的形象:仗劍行俠、游仙訪古,文采超逸、滿腹經(jīng)綸。詩人希望李白可以和他同游嵩山,在山林之間,酌酒撫琴,吟詩作對。
張旭與李白實為同道中人,他們縱酒逞才,恃才傲物,蔑視封建禮法。酒往往是他們詩歌或書法創(chuàng)作的催化劑。張旭醉后,創(chuàng)作如有神助,一發(fā)不可收。“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倍鸥Υ嗽娒枥L張旭醉中作書,脫帽露頂,無視禮法,贊其書法如云煙飛騰。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碧K晉只要是喝了酒,就不肯去誦經(jīng)禮佛,這般不羈與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如出一轍?!敖顾煳宥贩阶咳唬哒勑坜q驚四筵?!苯顾祀m有口吃的缺陷,卻借酒力變得能言善辯。
李班與李適之皆為唐室宗親,身居高位,喜歡招引賓客,愛好飲酒。尤其是李,“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崩钸M將酒看得比他的封地還要重要,李珙原本的封地在汝陽(今河南省汝陽縣),但是因為好酒,他寧愿去偏遠的地區(qū)酒泉。李適之當時卷入了朝堂斗爭,他因為受到李林甫的陷害而被罷官,體味到了世態(tài)炎涼,因此借酒來麻痹自己,逃避現(xiàn)實?!白笙嗳张d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杜甫既寫出了李適之酒量之大,亦暗指其以“避賢”為名,實為借酒澆愁。
杜甫以旁觀者之筆,描繪八位嗜酒文人的醉態(tài),展現(xiàn)了他們豪放不羈的個性。
五、結語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是唐朝的代表性詩人,他的詩歌反映了盛唐雄風。詩和酒是李白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醉酒之后,神思活躍,無所顧忌,將自己的生活感受、人生志向、哲學思考等借詩歌表達出來。在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他的許多作品成為萬世不朽的名篇。
參考文獻
[1] 郭寶.以酒論詩——簡談李白的飲酒詩Ⅲ.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 楊義.李白的醉態(tài)詩學思維方式(上).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1).
[3] 金準錫.中國古代飲酒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4] 宋潔鑫.李杜飲酒詩之比較[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5] 鄧魁英.關于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3).
[6] 余光中.余光中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