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北地名通名“崾崄”音義及用字辨析

        2025-08-03 00:00:00賀雪梅韓志周馮一真
        辭書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用字讀音陜西

        表1陜甘寧“瞼”音義舉例[2]
        表2信息庫中西北地區(qū)“”用字情況[10]
        續(xù)表
        表3歷史文獻中“瞼”的用字情況[11]
        續(xù)表

        一、 引 言

        崾崄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指兩山(梁、塬)頂之間凹狀的險要連接處。在現行地圖、地名志、“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2022”(以下簡稱“信息庫”)及地理標識中,“崾崄”有多種書寫形式,“一名多寫”現象突出。工具書的收錄和釋義也不盡相同。其中,地理專名“崾崄”“崾峴”“”“要峴”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工具書收錄。

        崾崄

        崾崄[yàoxiǎn],兩山之間像馬鞍子的地方(多用于地名):~鄉(xiāng)。白馬~(都在陜西)。(《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崾yǎo:[崾崄]〈名〉山峽。中原官話。陜西澄城、永壽。清乾辛丑年《永壽縣志》:“~,山之過峽處也?!兾髀宕?。清嘉慶丙寅年《洛川縣志》:‘山之峽曰~?!瘯x語。陜西米脂、榆林、安塞。1914年《安塞縣志》:~,山之過峽處也。”(《漢語方言大詞典》)

        yāo:[]〈名〉山路通過峽谷的地方。晉語。陜西子長。清道光丙午年《安定縣志》:“~,山之過峽處?!?(《漢語方言大詞典》)

        崾峴

        崾峴,兩山之間的豁口。(《寧夏百科全書》)

        崾峴,yāoxiān。兩處山梁中間彎曲而較平坦的地方,廣而向陽。往往是山區(qū)集中的居住區(qū)。如:王家崾峴、黨家崾峴等。(《慶陽方言詞典》)

        要峴

        要yào:[要峴]〈名〉頂上凹陷的山嶺。蘭銀官話。甘肅武威。李鼎超《隴右方言·釋地》:“《集韻》:‘嶺上平曰峴?!窈魩X之凹曰~?!保ā稘h語方言大詞典》)

        其中,“崾崄”是工具書收錄最多的書寫形式,《辭?!返谄甙?、《漢字規(guī)范字典》、《現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等也都有收錄,音義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不贅述。

        從上述情況來看,各工具書中“崾崄”的用字、讀音和意義都不統一。那么,“崾崄”究竟是怎樣一種地形,讀音和意義如何,哪種書寫形式更為恰當,目前還沒有定論。這既不利于地理標注,也不利于國家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和一致性的貫徹落實,給地名審音定字增加了難度。有鑒于此,本文將探討“崾崄”的音義及用字,以期為地名的規(guī)范化建設和工具書的編纂、修訂提供一點參考。[1]

        二、 “崾崄”的音義

        “崾崄”主要分布在陜甘寧地區(qū),以子午嶺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分布。本文選擇陜北、隴東和寧南分布密集的方言點對其音義進行調查,音義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陜甘寧“崾”讀去聲,“崄”有上聲和輕聲兩讀,各地都有“凹狀(或鞍狀)”義,不同之處在于:陜北一帶有“險”義,且位于山頂;而甘寧兩地無“險”義,也無山頂的限制。

        經實地調查和查閱地名資料(包括地圖、方志、民間文書等),西北地區(qū)“崾”讀去聲,常用書寫形式有“崾”“”“要”“腰”。其中“腰”為陰平,調類與“崾”不符,不予討論。剩下三種書寫形式在西北方言中都可讀去聲,下面逐一分析。

        崾,以母上聲字,最早見于《集韻·小韻》:“崾,山名。以紹切。”《類篇》《字匯》《正字通》都有收錄。今西北方言“崾”讀去聲,如陜西延川自然村“楊家崾[ia??35t?i?31i?53]”,因一老崾崄得名。延川方言上去調合流,都讀53,但在連讀中是有區(qū)別的:前字上聲時,在上去前讀42;前字去聲時,在上去前讀53?!皸罴裔省敝小搬省弊x53,為去聲。[3]延安吳起“倪崾莊[ni24i?44t?uɑ? r21]”、延長“張家崾[t????24t?i?21i?r51]”等,“崾”都讀去聲。[4]《漢語方言大詞典》等中“崾”記為上聲,當為韻書讀音,與今西北地名“崾”的讀音并不一致。因此,字書中的“崾”與今西北地名中的“崾”只是同形字,二者音義皆不相同。

        “”為第二次地名普查(以下簡稱“地名二普”,普查時間為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前秦晉地名用字,在韻書中未見收錄。今秦晉方言讀去聲yào,文獻最早的用例在清代。清道光《重修延川縣志》中“×家”的地名有15個,民國《永和縣志》中帶“”

        的地名有42個。[5]“”在地名二普后已改為“腰”“崾”“要”或其他字,但改字不改音,仍讀yào。如陜西清澗“烽臺”改為“豐太腰[f??31t?ɑi44i?o44]”。清澗方言屬于晉語呂梁片汾州小片,陰平讀曲折調312,去聲是高平調44,“豐太腰”中“腰”今老派說高平調44,讀的是去聲,是“”的音。[6]又如清澗樂堂堡的“主坪[t??53i?o44p?i24]”,“”

        也讀去聲,現地圖、村名中都更名為“主要坪”。“”改字不改音在兒化地名中也有體現。如陜西清澗石盤“王而”今改為“王而腰”,當地人說“[ur51iur51]”。石盤話陰平調值213,去聲調值51,兒化后都不變調?!巴醵敝小把眱夯笞x“[iur51]”,是去聲。再如吳堡“郭家”,今改為“郭家腰”(行政區(qū)劃、地圖、信息庫)或“郭家墕”(公安系統、地標)?!把薄皦啞倍际顷幤阶郑把弊x“[i?213]”,兒化后讀“[i?r213]”;“墕”讀“[ie213]”,兒化后讀“[i?r213]”?!啊笔侨ヂ?,白讀“[i?53]”,兒化后讀“[i?r53]”。三字韻母、聲調、兒化后讀音均不混,該地名當地人說“[ku??3t?iɑ33i?r53]”,還是改字不改音。

        “要”是“腰”的古字,在西北地名中讀去聲,意義有二:①要隘、要道。山西呂梁臨縣有“要沖巷”,為古鎮(zhèn)磧口商賈、貨物流通的重要通道。②低凹之處。山西臨汾汾西有“甘草要村”,因居于山坳盛產甘草而得名。(信息庫)延長、延川都將馬鞍狀地形的低凹處叫“要要兒”,把特別狹窄的、橋梁狀的“要要兒”叫“細要要兒”。陜西清澗、藍田、鄠邑等地將縱向凹陷的地方也稱為“要要”,如腳踝低處叫“腳要要”。因此,無論讀音還是意義,“要”都最有可能是[崾]的本字。

        下文表2中“崄”讀上聲或輕聲,以往地圖、方志及民間文書常用的書寫形式有“險”“崄”“”“峴”,其中“”同“”一樣,是清至地名二普前秦晉的地名專用字,今多改為“鹼”。下面重點梳理“險”“崄”“峴”。

        險,曉母上聲字,本義“阻難”?!都崱ょ崱罚骸半U,《說文》:‘阻難也。’或從山。虛檢切?!币仓浮耙?,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入險而脫?!薄顿Y治通鑒》中有“磬險”,在今陜西洋縣西,為關隘。(《中國歷史大辭典》)今西北地名中“險”讀上聲xiǎn,義為“險要之地”,如陜西寶雞有“馬家壑險”。[7]

        “崄”“”在西北地名中有jiǎn、xiǎn兩種讀音。讀“jiǎn”時指“臨邊臺地”,也寫作“鹼”?!皪仭薄啊弊x“xiǎn”僅出現在“崾崄”中,說明本字就是“險”。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峴”僅在“崾峴”“要峴”中讀上聲,在其他地方讀去聲。[8]“崄”“峴”都是民眾為顯示與山有關而選擇了從“山”的字。

        綜上,西北地名“崾崄”本讀“yàoxiǎn”,義為凹狀的連接處,“要險”音義都與此相符。那么,“要險”到底是不是本字,后字為何有輕聲讀法,西北地區(qū)的“崾崄”到底是不是同一種地形,意義上為何會出現地域差異等,下文我們結合用字繼續(xù)探討。

        三、 “崾崄”的用字[9]

        信息庫是目前地名收錄最多、最權威的地名數據庫。信息庫中“崾崄”有“崾峴、崾崄、崾先、崾險、崾限、腰峴、腰線、腰先、要險、要賢、耀顯、耀賢、要峴、要現、要線”等多種書寫形式。這些書寫形式通行于不同區(qū)域,地名普查又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所以被當作不同的地名記錄了下來,從而掩蓋了“一名多寫”的本質。信息庫的具體書寫情況詳見表2:

        從文獻情況來看,表2中有的書寫形式在很早就已出現,如“要險”,只是最初的時候并非地理專名。文獻中地理專名“崾崄”的用字情況詳見表3:

        從時間來看,“要險”出現最早,漢時就有用例,做形容詞,義為“險要”。此用法一直到清代都有用例。例如:

        (1) 使者反,因于要險之所,多為鑿開,眾而延之,關吏卒使足以白守。(西漢賈誼《新書》卷四)

        (2) 【正義】障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筑城置吏士守之,以抨寇盜也。(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卷一二二《酷吏傳》)。

        以上兩例中“要險”都是形容詞,做定語,修飾“所”或“處”。

        魏晉開始,“要險”可做賓語或中心語,是名詞,義為“險要之地”,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V8.0”中有7例,現舉1例:

        (3) 夫守戰(zhàn)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鎮(zhèn)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四《劉放傳》注引《孫資別傳》)

        例(3)中“要險”為中心語,和“諸”一起做“據”的賓語。

        除此外,“要險”作為名詞還可受數詞的修飾,如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亦一要險也”,“要險”被“一”修飾。

        “要險”作為地理專名最早出現在清代陜西地方志中,可做中心語,是通名,如表3的“三郎要險”。也可做定語,為專名,如表3的“要險峽”“要險村”。從形容詞到地理專名,“要險”演變過程如下:

        意義: 險要 險要之地 凹狀險要之地

        功能:定語;形容詞 賓語或中心語;普通名詞 定語或中心語;地理專名

        時代: 漢代 魏晉 清代

        結合表1中西北地區(qū)“崾崄”的讀音和意義來看,“要”當為“崾”本字,指低凹之處;“險”為“崄”的本字,為險要之地,“要險”為近義復詞,指凹狀的險要之處。只是,“要”表地形和“險”從“阜”與山有關的意義到明代時可能已不為民眾所知,而明代以前西北地區(qū)文獻匱乏,作為縣級以下地名的“崾崄”被記錄下來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作為地理專名,文獻中最早的書寫形式是表義符號明確的“崾峴”“崾崄”和“要峴”,出現在明代的奏議、邊防要籍和方志中,詳見表3。其中“要峴”和“崾峴”可互換使用,例如:

        (4) 行據固原衛(wèi)指揮符深、苑馬寺清平苑圉長張子儀會呈,勘得固原東路撒都城即白馬城,委系緊要隘口,雖與清平苑草場交界,然地處孤懸,久不在彼放牧,相應修筑城堡,斷絕賊路,以保地方。且本地東至萬安苑草場桃林坡,南至清平苑草場三岔山,西至群牧所天城山,北至阿思藍要峴。[12](明楊一清《關中奏議》卷16《為咨訪群策以裨邊務事》)

        該例中的“阿思藍要峴”在今甘肅環(huán)縣白馬城內,城內碑文寫作“阿思籃崾峴”。(沈浩注,呂治輝 2018)

        再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書的《邊政考》,其中的“李哈喇要峴”又寫作“李哈喇崾峴”:[13]

        (5) 李哈喇要峴一百二十里。(明張雨《邊政考》卷三“隘口”)

        (6) 小打卜速、大打卜速、營房灘、黑窯洞、李哈剌崾峴、苦水灣。(明張雨《邊政考》卷三“靖虜衛(wèi)”)

        “腰峴”“要峴”“腰線”出現都略晚。如明嘉靖《慶陽府志》中的“紅土崾崄”,明萬歷《陜西奏議》中寫作“紅土崾峴”,到清乾隆《甘肅通志》寫作“紅土腰峴”。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較有理據的從“山”、從“土”的書寫形式多出現在方志中,“腰峴”“腰線”則更多地出現在《方略》《奏稿》《東華續(xù)錄》等較為正式的文獻中,當與文體的書寫習慣有關。方志多采用地方原有的書寫形式,而正式文獻則傾向選用通用字,這恰好說明了從“山”、從“土”的書寫形式是俗寫。關于這一點,民間文書的用字可作為旁證。民間文書為普通民眾書寫,更多采用俗寫形式,民國時期陜西民間文書中有大量從“土”的“”,茲舉數例為證。[14]

        (7) 韓兒梁 坡地兩段五堆,下山 坡地一段三堆。(《中華民國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王尚德立賣地糧文契》)

        (8) 高水良揭椿樹大的一根,嶺樹一根。送(宋)家茂(峁)桐樹五根,柏樹一根。楊那 嶺(柃)樹一根,柏樹一根,椿樹一根。(《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八日立記樹木樸文約》)

        (9) 安仁里子家源村,小 下坡地二堆, 里坡地二堆,前嘴兒地坡三堆。(《中華民國時期安仁里子家源村地畝單》)

        總的來看,信息庫和文獻中“崾崄”的書寫形式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從“山”,有“崾峴”“崾崄”。用“山”作為義符來突出與“山”有關,在地名俗字中習見,如“尺”俗作“”,“邊”俗作“”,“崖”俗作“屷”,“寺”俗作“峙”等。這類書寫形式從明代開始到現在都是主要的書寫形式。明清文獻中寫作“要”的,今多寫作“崾”,如表3中的“三郎要險”,今改名為“崾崄”;洛川的“要險村”今亦改名為“崾崄”。

        第二類從“土”,有“”等,主要見于清至地名二普前的秦晉兩省?!搬蕧仭笔屈S土高原地形,增加或更換“土”旁就是為了凸顯此義,類似的還有“陔塄”俗作“壒/塄”,“地畔”俗作“地坢”,“崖”俗作“堐/”,“疙瘩”俗作“圪垯”等?!啊苯穸几臑槠渌?,以“腰”為多。

        第三類是從“阝”,有“險”?!摆狻蓖案贰?,與“山”有關,《說文·阜部》:“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睆摹摆狻钡臅鴮懶问皆诘孛杏美^少,是因為“阝”表“山”的意義已不為民眾所知。

        第四類是方言借音字。地名只通行于某地,地域性強,限于當地人的文化程度、方言、本字不明等因素,記錄時經常會出現同音或近音替代的現象,如“弦、先、賢、線、現、限、耀”等。其中后字的借音字更多,從讀音上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平聲,有“弦、先、賢”,分布在中原官話區(qū)的渭南、銅川、隴縣、定邊等地,當與“險”弱化后的讀音有關。這些區(qū)域輕聲讀低降調21或31,與陰平調值接近。清乾隆《同官縣志》中有“要弦”,說明當時的“險”的讀音已弱化?!百t”則與地名雅化有關,如陜西白水“要賢”,因地理地形沿溝,原叫“細要險”,后避“險”取名“要賢村”。(信息庫)因此,地名中“險”頻率較低,既與形符本義隱退有關,又與地名避諱有關。第二種是去聲,有“線、現、限、峴”等,情況比較復雜,將另行文進行探討。

        綜上分析,“崾崄”本為“要險”,其他書寫形式都是“要險”的地名俗寫。增加或改換義符是俗字產生的重要途徑?!搬蕧仭庇米种詮碗s多變,本字表義形符不為民眾所知和避諱是內在動因,從“山”和從“土”地名的廣泛及高頻使用是必要條件。表2共時平面上的各種書寫形式,有的承自歷史,有的是根據不同理據造的俗字,還有的是地名二普后信息化的書寫。結合表3文獻用字來看,明清時期陜甘寧“崾崄”是同一種地形,都指山頂凹狀的險要之處,如例(4)固原白馬城的“阿思藍要峴”的位置是“地處孤懸”。鎮(zhèn)原的“狼口崾峴”和隆德的“天塹腰峴”等的“險”義更是一目了然,其他崾崄也多為戰(zhàn)略要道。而前文提到的李鼎超《隴右方言·釋地》中明確指出甘肅“要峴”是“嶺之凹者”。從形成上來看,“崾崄”主要是流水沖刷的結果。有些崾崄因水土進一步流失使得橫向梁峁一側消失或塌陷,只留下溝壑之間狹窄的連接地帶,“險”義更突出,“凹陷”義已不明顯。而另一些崾崄因地形地貌變化及詞語系統內部的調整,只剩“凹狀”義。兩者以白于山為中心,呈現出中心地區(qū)和周邊地區(qū)的不同:白于山腹地的陜北只有兩山(梁、塬)頂狹窄的連接處叫“崾崄”,“險”義突出;周邊地區(qū)如甘肅和寧夏兩地則只要是兩山之間凹陷之處都叫“崾崄”,可以在山腰或山根處,只?!鞍紶睢绷x。這種意義分化在清代就已產生,故陜西(尤其是陜北)多用“崄”“險”來突出“險”義,甘肅、寧夏兩地多用“峴”來突出“凹陷”義。同時,意義的變化也會引起語音的演變:“崾崄”后字因不再承擔“險”義而出現弱化,弱化的情況也呈現出白于山腹地和周邊地區(qū)的差異:距離白于山越遠的地區(qū),后字弱化出現得越早;距離白于山越近的地區(qū),弱化發(fā)生得越晚;白于山腹地的志丹、安塞等地仍讀本調。從方言歸屬來看,保留“險”義的、“崄”讀本調的是晉語區(qū),只有“凹陷”義、“崄”讀輕聲的是官話區(qū)。晉語區(qū)“崾崄”的音義有進一步向官話區(qū)靠攏的趨勢。

        四、 本文對“崾崄”讀音、用字及釋義的建議

        從審音的角度來看,“崾崄”在西北地名中的調類為“去聲+上聲”,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建議注音為“yàoxiǎn”。從定字的角度看,“崾崄”本字雖為“要險”,但因“要險”表山體義已不為大眾所知,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建議使用表義明確的“崾崄”。關于“約定俗成”,張振興(2021)138曾有精辟論述:“文字是用來書寫口語的,地名是嘴里要說,筆下要寫,當地人就要想辦法寫出合適的字。至于寫出來的字是什么,本字、俗字、同音字等等皆有可能,實在不行就自己造一個字出來。這些字相沿成俗,這也是‘約定俗成’。研究地名用字,要研究字形,尤其要鏈接這些廣義異體字的語音和字義關系,要尊重‘約定俗成’?!睆膫魇牢墨I、民間文書、舊志和信息庫的情況來看,“崾峴”“崾崄”“”都是西北地區(qū)通行使用的書寫形式,但“”字體不規(guī)范,已經被淘汰,“峴”的音義與“險”有一定差異,且容易與塌陷類地形相混,故建議統一使用“崾崄”來表這一特殊的黃土地形。

        除了審音定字,地名更改也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重點和難點。張振興(2021)42提道:“地名更改有兩種情況。一是原來寫出來的字太生僻,繁復,或犯諱而改為同音的常用常見字。這是改字不改音,嘴里說的并沒有改……二是廢棄原來的口語叫名,連嘴里說的都改了,當然也放棄原來寫的字了。這是徹底更改地名?!迸c“崾崄”有關的更名屬于張文所說的第一種。從目前信息庫的材料來看,鄉(xiāng)鎮(zhèn)以下一級的地名更改還需謹慎,如將“烽臺腰”更名為“豐太腰”,已丟失了原地名的表意功能;“郭家”改為“郭家墕”,則更是不可取。類似的更名現象,都不是很合適,應盡量避免。

        從釋義的角度看,“崾崄”當解釋為地名通名,最初雖是山頂的險要凹狀連接處,但考慮到今地貌的實際情況,建議解釋為:“指兩山(梁、塬)頂之間凹狀的險要連接處,不同地域意義略有差異,陜西指兩山(梁、塬)頂間狹窄連接處,甘肅和寧夏指兩山之間凹陷之處?!?/p>

        附 注

        [1] 本文使用的電子數據庫為: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V8.0、愛如生中國方志庫、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2022。感謝以下師友提供地名材料:陜西甘泉:賈軍偉;陜西安塞:馮飛;陜西靖邊:郝寶榮;陜西定邊:王紅艷;陜西橫山:馮一真碩士;陜西延川:張崇教授;陜西延長:閆信如;陜西吳起:趙振楠碩士;陜西戶縣:羅易潼博士;陜西藍田:何泓;甘肅平涼:蘇永前教授;甘肅慶陽:譚治琪博士;甘肅清水:曹興隆博士;甘肅定西:朱富林教授、劉志剛博士、朱春懷碩士;寧夏固原:蒙麗娜博士;山西蒲縣:賀琳博士、李珠碩士;山西永和:賀琳博士;山西太谷:李圣楠碩士。

        [2] 材料來源:甘肅慶陽正寧:譚治琪(2021);寧夏隆德:楊隆德縣志編纂委員會(1998);陜西洛川、富縣:王建領(2020);吳起地名調查人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2022屆碩士研究生趙振楠;其他點讀音為本人調查。

        [3] 這一地名信息及延川方言“要險”讀音為西安外國語大學張崇教授告知,謹致謝忱。

        [4] “崾”在倪崾莊、張家崾口語中都讀兒化。西北地區(qū)許多地名口語習慣兒化。本文書寫時按地圖,注音時按實際讀音記兒化音。

        [5] 資料來自“愛如生中國方志庫”。

        [6] 清澗“豐太腰”原為“烽臺”,因有一烽火臺而得名。其中“臺”讀音特殊,老派讀高平調44,新派讀42,與當地去聲同調,類似的地名還有“石臺寺[???43tɑi44s?312]”,都是清澗寬州鎮(zhèn)自然村。

        [7] “馬家壑險”因地處險要溝壑處而得名,2008年因山體滑坡而集體搬遷,成為廢村。(信息庫)

        [8] “峴”讀去聲義為“山間豁口”,如“峴子”“豁峴”等?!盎韻s”一詞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也有少量分布,還有“壑峴”“和峴”“合峴”等寫法。“壑”當為“豁”舒化后的借音字,甘寧方言中無“壑”,“缺口”都說“豁”,如唇腭裂叫“豁唇”?!昂汀薄昂稀睘椤盎怼钡姆窖酝籼娲?。

        [9] 為了和現行地圖及信息庫一致,文中所列地名均采用信息庫的書寫形式。

        [10] 統計時只統計“崾崄”義的書寫形式,且剔除了加油站、公路、單位等重復現象,如“崾崄村”“崾崄村委會”“崾崄收費處”等只統計1次。表2中地名都是第二次地名普查后的書寫形式,不代表歷史書寫形式。

        [11] 據“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V8.0”和“愛如生中國方志庫”統計,同一地名只計1次。舉例一列中時代在前,用例在后,出處在括號中標明。另,列出文獻時,志書標明年號,其他類的著作前標注作者名。

        [12] “阿思藍/阿思籃”疑為蒙語Arslan(獅子)的音譯詞,也寫作“阿思蘭”“阿兒思蘭”“阿爾思蘭”等。

        [13] 李哈剌崾峴在今固原隆德縣,縣內現還有一清真寺,名為“李哈喇清真寺”。信息庫稱:“該村最早居住著‘李、哈、喇’三姓人,人們習慣地稱這個村莊為‘李哈喇’,后來,因書寫的錯誤,故將‘喇’字寫成‘拉’,以同音字代替。原名‘李哈喇’變?yōu)椤罟?。”不確?!肮敝傅氖浅P歸來者,也稱“哈智”“哈知”“哈吉”,[xa24t??2]()[elhaj],為阿拉伯語借詞。(楊蘇平 2018)

        [14] 文中所提到的民間文書均為筆者在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明代至民國西北地區(qū)契約文書整理、語言文字研究及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9ZDA309)中收購、整理所得。

        參考文獻

        1. 陳至立主編.辭海(第七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2.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3. 劉瑞明,周奉真編著.慶陽方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寧夏百科全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5. 沈浩注,呂治輝.明代固原東路白馬城遺址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8(3):102-108.

        6. 譚治琪.甘肅正寧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021(3):360-372.

        7. 王建領.陜西方言集成·延安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186,371.

        8. 魏勵主編.漢字規(guī)范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9.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 楊隆德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隆德縣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679.

        11. 楊蘇平.隆德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49.

        12. 張振興.地名用字及相關問題.方言,2021(2).

        13.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編委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用字讀音陜西
        煤炭“反內卷”持續(xù)發(fā)酵陜西煤業(yè)聚焦“煤電一體化”
        文化認同視角下陜西省普惠性幼兒園教育服務的優(yōu)化路徑研究
        寫作的練習
        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陜西鄉(xiāng)村文化振興實踐路徑研究
        中國古代生肖動物的雅俗之名
        讀書(2025年8期)2025-08-15 00:00:00
        關于生僻字 “龍” 的考釋
        中國故事(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更”字王國的秘密
        漢語常用詞“供”“納”歷時用字考察
        翻譯傳播學視角下陜西方言英譯分析
        關于“喲”和“啃”的讀音問題
        辭書研究(2025年4期)2025-08-03 00:00:00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人妻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中文字幕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91精品啪在线看国产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国产女厕偷窥系列在线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Av毛片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色av|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我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韩国视频|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成人在线免费电影|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 久草精品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婷婷激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国产三级在线| 蜜桃av噜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亚欧视频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精品成人自拍| 欧美 国产 综合 欧美 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系列少妇极品熟妇|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