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環(huán)境教育中的種植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充分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機會。種植園地在幼兒教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它作為課程資源之一,也是幼兒游戲的重要資源,滿足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全策略 "種植 "游戲化
基于虞永平教授的“全收獲”種植理念,把游戲精神融入種植活動,本文探究出以“全策略”開展支持幼兒的種植游戲活動,給幼兒帶來多樣化的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在游戲中自我發(fā)現,自我發(fā)展,從而推動種植游戲持續(xù)深入的開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健康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種植園地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幼兒教育中具有獨特價值。然而當前部分幼兒園種植活動還存在種植園地沒有完全開發(fā),活動規(guī)劃不科學,幼兒參與度不高等不足,影響其教育功能的發(fā)揮?;谟萦榔浇淌诘摹叭斋@”理念,我園探索出以“全環(huán)境、全自主、全過程”為特征的種植活動實施策略,有效促進幼兒在種植游戲中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fā)展。[1]
一、構建三維聯(lián)動的全環(huán)境支持體系
(一)優(yōu)化公共種植空間布局
針對園所場地有限的實際,通過師幼共同討論選址,將幼兒園頂層平臺改造為“開心農場”。該區(qū)域具備充足日照和便捷水源,按班級數量劃分12塊種植區(qū),每塊面積控制在4~6平方米,既保證管理便利又滿足操作需求。各班級通過插牌認領、彩繪圍欄等方式進行個性化標識,建立植物生長檔案墻,形成集種植、觀察、記錄于一體的功能區(qū)域。采用自動灌溉系統(tǒng)與班級幼兒自主輪值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自然種植的可持續(xù)狀態(tài)。
(二)創(chuàng)設班級微型生態(tài)空間
在每班走廊設置多功能種植角,形成“觀察—實驗—展示”三位一體的學習場域。例如大班創(chuàng)設對比實驗區(qū),開展“光照對生長影響”的探究;中班設置水培、土培觀察站,記錄根莖發(fā)育過程;小班設計觸摸感知箱,培育多質感植物。通過投放放大鏡、測量尺、溫濕度計等工具,配備種植日記本和標本展示架,構建支持深度探究的物質環(huán)境。
(三)拓展園外種植實踐基地
我園積極與社區(qū)公園合作建立500平方米的親子種植園,形成“校園—家庭—社區(qū)”協(xié)同育人網絡。每月開展“家庭種植日”活動,設計“種子漂流”“果實交換”等互動游戲。建立線上種植社區(qū),家長通過小程序上傳家庭種植視頻,幼兒在園內進行成果分享。這種空間延伸不僅拓展了教育資源,更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二、建立兒童本位的全自主參與機制
種植活動的核心主體是幼兒,主要教育目的是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能夠通過自身的探索欲望來自主參與到種植活動中,從而積累豐富經驗,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2]
(一)決策自主:從“被動執(zhí)行”到“主動規(guī)劃”
改變傳統(tǒng)教師主導模式,建立幼兒議事制度。通過“兒童會議”自主決定作物種類,采用圖畫投票、實物比較等方式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品種。例如在春季種植計劃中,幼兒通過比較種子發(fā)芽率、生長周期等參數,最終選定向日葵、蘿卜等多種作物。這種參與式決策顯著提升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和任務堅持性。
(二)探索自主:從“機械操作”到“深度探究”
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當幼兒發(fā)現南瓜開花結果順序差異時,引導其建立對比觀察記錄表;針對“菜葉子被蟲蛀”的疑問,組織土壤PH值測試實驗。采用問題記錄法,將幼兒發(fā)現的探究問題歸類為植物生長、環(huán)境適應、生命循環(huán)三大主題,形成持續(xù)性的研究線索。[3]
(三)評價自主:從“成人評判”到“多元反思”
創(chuàng)設“我的種植故事”評價體系,幼兒通過繪畫日記、標本收集、生長圖譜等方式記錄過程。根據收成情況舉行“農產品發(fā)布會”,用實物、照片、圖表等形式展示成果。建立包含觀察力、堅持性、合作度等維度的自評量表,采用貼紙積分兌換新的種子,強化自我認知與反思。
三、實施貫穿周期的全過程支持策略
全過程指整個種植過程中主體的全面參與,包括幼兒和教師的全參與。
(一)系統(tǒng)化的階段指導
將種植周期分解為準備、實施、收獲三大階段,每個階段設計階梯式目標。準備期重點發(fā)展計劃能力,開展工具設計等活動;實施期強化觀察記錄,制作生長日歷、不良情況現象記錄本;收獲期注重整合應用,組織義賣活動、美食制作等。
(二)專業(yè)化的教師支持
建立“雙師指導”制度,借力家長資源邀請農科專家定期入園指導。開展教師種植知識講座,進班開展家長助教種植活動,包含科學小實驗和延伸游戲。開展“問題式教研”,針對“如何支持深度探究”等主題進行課例研討,形成項目制學習案例。通過記錄幼兒種植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微格分析,促進教師觀察指導能力。
(三)動態(tài)化的課程生成
根據幼兒興趣點生成主題課程。在“蟲蟲危機”事件中,幼兒發(fā)現菜青蟲危害,由此生發(fā)“昆蟲研究所”項目,開展益蟲和害蟲分類、生物防治等探究。在“果實異形記”中,幼兒研究同一種植物多形化果實成因,制作防蟲罩、支撐架等保護裝置。這些生成活動使種植經驗與科學認知深度融合。
經過實踐,幼兒的觀察記錄、問題解決能力顯著提升,教師課程生成能力增強,家長參與度提高。未來我將持續(xù)優(yōu)化評價體系,深化家園社協(xié)同機制,提升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虞永平.用“全收獲”的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 2017(7):3.
[2]陳曉妍.體驗中探索,快樂中成長——幼兒園種植活動的有效實施策略[J].時代教育, 2015(22):1.
[3]張春美.種植園地中幼兒種植行為的觀察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