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076-03
日記畫由少兒美育專家楊景芝教授倡導,又稱繪畫日記、美術日記。幼兒園日記畫,即教師引導孩子用繪畫記錄生活,其畫面不受“形”束縛,單幅、多幅連環(huán)皆可,色彩不限,孩子畫完口述,成人輔助文字記錄,形成圖文結合、以圖為主的作品。當下,不少幼兒園開展日記畫活動,但因部分教師對兒童繪畫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不足,以成人視角主導作品評價,受傳統(tǒng)美育“畫得像\"“畫得精美”觀念影響,致使日記畫難以成為孩子自由表達的有效方式
筆者通過課題研究,帶領教師組織回歸兒童天性的日記畫活動。這要求教師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個體差異,在繪畫技能培養(yǎng)上不拔苗助長,珍視孩子多樣的繪畫想法。實踐中,筆者鼓勵教師以兒童為本,營造包容氛圍,為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繪畫條件,尊重其自然表達。在此過程中,筆者也獲得諸多思考與啟發(fā)。
一、追求:順應天性的兒童美育觀
美育借助藝術手段,對培養(yǎng)兒童審美、創(chuàng)造及情感表達能力意義重大,是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構成。教師的兒童美育觀,直接左右日記畫的質量,深刻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盧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明確教育應尊重兒童自然成長規(guī)律,切不可過早強加成人標準,因此,助力教師樹立順應天性的兒童美育觀極為重要。
理解兒童繪畫發(fā)展規(guī)律是順應天性的根本。兒童繪畫發(fā)展歷經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各階段有獨特心理與行為表現(xiàn),教師只有深人掌握這些規(guī)律,才能有效支持兒童繪畫活動。筆者組織教師共讀相關書籍章節(jié),構建3\~6歲兒童繪畫發(fā)展特點與心理的理論框架,借欣賞順應天性的兒童日記畫作品,啟發(fā)教師思考與實踐。在實踐中,教師達成如下共識:其一,營造寬松包容氛圍,激發(fā)孩子對日記畫的興趣,使其勇于表達;其二,以欣賞視角看待孩子作品,呵護其自然表達,不過分苛求技巧,避免抑制創(chuàng)造力;其三,耐心傾聽孩子的繪畫表達,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共識達成后,日記畫實踐小組教師利用餐后、區(qū)域活動、集中教學等時段開展活動,收集到大量作品。然而,順應天性的幾童美育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教師在反復實踐與反思中持續(xù)完善。為此,筆者分階段組織教師進行日記畫作品分享、經驗交流,鼓勵教師嘗試畫日記畫、參觀周邊日記畫畫展等,助力其形成順應天性的美育觀。當教師以順應天性為出發(fā)點開展活動,以開放心態(tài)欣賞日記畫時,孩子們的作品展現(xiàn)出原始且充滿生機的生命力,體現(xiàn)在他們愉悅的情感體驗與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上,這正是開展日記畫活動的初衷,也是順應兒童天性美育的追求目標。
二、探尋:張弛有度的教師指導路徑
葉圣陶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被貧w兒童天性的日記畫,是孩子心靈的映射,其色彩、符號、畫面節(jié)奏,無不展現(xiàn)生命的自然之美。教師作為日記畫活動踐行者,應如何把握指導策略,構建支持孩子自然生長與個性美感創(chuàng)造的路徑?以下是筆者總結的張弛有度指導路徑。
(一)辯證看待“教\"與“不教”
傳統(tǒng)繪畫教學,教師預設主題,側重技能與知識傳授。但孩子創(chuàng)造力與生俱來,楊景芝教授說:“只要給孩子一支筆,他們就會不停地涂啊涂…”。日記畫實踐應強調“不教”為主,其一,不教技法,隨心而畫。活動中僅投放紙筆,讓孩子自由創(chuàng)作,教師做好觀察、傾聽與記錄,這種“不教\"實則是對孩子創(chuàng)作的支持,能培養(yǎng)其繪畫自信。其二,不教并非放任。因孩子個體差異,畫面表現(xiàn)多樣,教師要把握“不教”尺度,如遇孩子處于涂鴉期,應提供更多涂畫機會;若孩子對特定圖形(如立體圖形)感興趣,在未到相應發(fā)展階段時,側重鼓勵觀察積累經驗。那何時該“教\"?教師的“教\"并非技能傳授,而是喚醒孩子感官體驗,讓日記畫充滿童真,如在跳繩日記畫活動中,教師用照片、視頻喚醒記憶,引導孩子觀察細節(jié),豐富畫面內容??傊?,教師需依據(jù)孩子年齡與繪畫特點,靈活切換“教\"與“不教\"策略。
(二)陪伴與堅持見證成長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陪伴與堅持意義重大。回歸幾童天性的日記畫,如實記錄孩子生命自然生長狀態(tài)。長期堅持創(chuàng)作日記畫,有助于孩子學會自我觀察、思考與表達,促進人格完善。誠如楊景芝教授所言,幼兒繪畫重在“玩”,要讓孩子在“玩\"中畫出鮮活與自然。
幼兒園豐富的活動為日記畫提供了充足素材,活動初期,教師依孩子興趣,引導記錄區(qū)域活動、戶外運動趣事。隨著活動推進,將孩子感興趣的畫面、活動,如保健醫(yī)生晨檢(圖1)、中秋博餅(圖2)騎行區(qū)故事等轉化為日記畫主題,鼓勵自由表達。以大四班為例,教師從中班起陪伴孩子每日畫日記畫,記錄從餐后拓展到專題活動,通過傾聽與記錄加深對孩子的了解,還借助家園互動激發(fā)興趣。長此以往,孩子們愛上日記畫,不僅生成主題活動,臨近畢業(yè)時還自主策劃了日記畫畢業(yè)畫展。可見,在教師指導之外,持久的陪伴與堅持,是賦予日記畫生命力、助力孩子成長的關鍵路徑。
(三)用心傾聽理解日記畫
《培養(yǎng)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指出:“孩子們的畫作,只有被‘傾聽’,創(chuàng)作行為才有真正意義。當心聲被‘傾聽’被理解,他們便有了表達的喜悅?!睂τ诤⒆拥娜沼洰?,教師用心傾聽,是走進其內心、洞察天性的重要途徑。這不僅能助力教師把握兒童本真,還能挖掘日記畫價值,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意。
以幼兒園操場改造的日記畫活動為例,孩子們描繪了工人叔叔工作場景。教師認真傾聽孩子們對畫作的解讀(圖3),被其獨特視角與奇思妙想打動。彭彭留意到工人工作態(tài)度差異,說“有的工人叔叔認真,有的偷懶抽煙不干活”;依依關注到工人的辛苦與樂觀,稱“工人叔叔雖辛苦流汗,臉上卻總掛著笑容”;部分男孩對工人使用工具的細節(jié)興趣濃厚。教師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細膩內心,收集他們對施工的疑問,順勢生成“工人叔叔的勞動\"社會性活動?;顒訃@“工人叔叔如何勞動\"“為何辛苦仍認真工作\"等問題探討,讓孩子理解工具作用,激發(fā)對勞動者的尊重。再看中班加加的《兔子吃蘿卜》圖4),他分享道:“周末爸媽帶我去果樂園,我喂兔子吃蘿卜?!碑嬛?,橙色線條代表蘿卜,玫紅色是兔子,藍色云朵、綠色地平線,抽象線條與簡單圖案構建出充滿童趣的畫面。只有用心傾聽,教師才能體悟孩子浪漫的內心世界。缺乏傾聽,教師就難以理解孩子所思所想,回歸兒童天性的美育便無法實現(xiàn)。
三、審思:日記畫實踐過程中的師幼成長
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提升審美及人文素養(yǎng)。在日記畫實踐中,教師借這一形式推進兒童美育,且?guī)熡撰@得了雙向成長,以下是對日記畫實踐中師幼成長的思考。
(一)幼兒在日記畫實踐中的成長
日記畫為兒童搭建起寬松、愉悅的創(chuàng)作平臺,在教師引導下,孩子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通過繪畫展現(xiàn)。這些充滿童真的畫作,不僅滿足了兒童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學會了觀察、思考與表達,還鍛煉了繪畫技能,有效促進綜合素質提升。
(二)教師在日記畫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成長
日記畫為教師打開了了解兒童內心的窗口,在與孩子交流中,教師傾聽、理解他們的想法,對兒童年齡特點及繪畫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1)美育觀念革新:通過日記畫實踐,教師意識到美育的核心是遵循孩子的天性,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讓其敢于自由表達。(2)走進兒童內心:兒童繪畫蘊含豐富情感故事,教師解讀日記畫,得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興趣愛好與成長需求,為教學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3)重構指導方式:日記畫實踐中,教師重構指導策略,即尊重孩子天性,學會辯證看待“教”與“不教”;注重陪伴與堅持,關注每個孩子成長,遇困難時給予鼓勵支持;重視傾聽孩子的想法,依據(jù)需求提供指導。
四、結語
總之,日記畫實踐促成師幼雙向成長。教師完善美育觀念、提升教學水平,引領孩子;孩子在繪畫中進階,從感知美走向創(chuàng)造美,也反過來給予教師新的啟發(fā)與思考。這一師幼共成長的動態(tài)過程深度交融,為回歸兒童天性的美育注人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楊景芝.兒童原創(chuàng)藝術引導[M].武漢:長江出版?zhèn)髅胶泵佬g出版社,2016.
[2]鳥居昭美.培養(yǎng)孩子從畫畫開始[M].于群(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3]李凌.尋找天性[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9.
[4]吳敏敏.回歸兒童美術本真[J].早期教育(家教·親子共玩),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