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使網絡社交平臺在公共事務傳播中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格局。微博作為極具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對傳統(tǒng)傳播理論產生了巨大沖擊,加速了“把關人”理論的解構與嬉變。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聞生產主要由專業(yè)記者把關一手資料,雖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資料來源相對明確。而在網絡時代,算法推薦技術主導信息流向,海量數據使信息追溯困難,算法自身的局限性易導致推薦內容偏見。加之對信息篩選發(fā)布限制較少,虛假信息極易泛濫,進而引發(fā)網絡謠言,導致議題失真,甚至演變成次生輿情,嚴重影響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的輿情發(fā)展,損害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話語權逐漸下移,受眾不僅能夠自主選擇信息,還可以自由發(fā)布信息。微博的裂變式與多中心網狀傳播模式,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大幅提升,受眾之間的聯系與交互性不斷增強,傳統(tǒng)“把關人”的議題傳播影響力被削弱,個體言論在算法推薦下容易引發(fā)輿論失焦。
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討了“把關人”理論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變化,分析其在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中對輿情發(fā)展的作用,以及如何規(guī)避網絡算法推薦技術對負面輿論的助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微博上與“X事件”相關的議程進行研究,進一步認識網絡“把關人”的角色嬉變,探索通過三方“把關人”協(xié)調來緩解突發(fā)公共輿情的有效路徑,為維護網絡社會治安、解決公共危機輿情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一、算法推薦技術對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的負面輿論影響
(一)虛假信息導致的次生與情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的應用,算法技術在平臺信息篩選把關方面占據了重要地位。在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模式中,由專業(yè)記者進行一手資料的把關。盡管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偏見或失實的問題。但總體而言,基本能夠做到資料來源明確、主體清晰。相比之下,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截然不同。網絡中存在海量的數據信息,算法新聞的數據往往難以追溯其確切來源,而算法本身也可能因為訓練數據的偏見導致推薦內容的偏見,從而導致推薦內容出現偏差。
此外,算法對信息篩選發(fā)布的限制相對較少,因此,在算法技術決定信息流向的情況下,對信息的管控難免就會呈現出“自由性”和“延后性”的特點。目前的算法推薦還存在一些固有弊端,如信息內容單一化、空間封閉化,容易形成傳播者同質化的“信息繭房”效應。在這種效應下,用戶只能看到自己感興趣或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被削弱。這就很容易造成虛假消息的集中泛濫,從而導致網絡謠言的快速傳播,即網絡議題失真。一旦謠言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及澄清說明,就很可能演變?yōu)榇紊浨?。[在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中,次生輿情不僅不利于事件的輿情發(fā)展,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嚴重降低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一般來說,微博的新聞信息傳播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發(fā)布者(民眾)把關。民眾在獲取信息后,基于自身的認知和判斷,將信息發(fā)布到微博平臺。然而,民眾的信息來源和判斷能力參差不齊,這就可能導致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流入網絡;第二階段,由運營商把關。運營商需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篩選和管理,但由于信息數量龐大,難以做到對每一條信息都進行嚴格審核;第三階段,通過網民的關注與認同獲得進一步發(fā)酵與傳播。在這個階段,一些具有話題性的信息,即使其真實性存疑,也可能因為網民的大量轉發(fā)和討論而迅速擴散;第四階段,受到傳統(tǒng)媒體的關注,由官媒的傳播渠道審核并傳播至更多受眾。第一到第三階段的前期信息傳播大多不受官媒把控,容易造成謠言的群體傳播。以微博上“X事件”為例,在事發(fā)后的11天內,關于此事件的謠言不斷發(fā)酵。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和算法推薦的特點,編造并傳播各種謠言。有些謠言議題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引發(fā)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微博站方管理員持續(xù)深入排查后,共清理謠言內容7959條,對眾多違規(guī)賬號予以禁言、封號等處置,并發(fā)布處置結果。這一事件充分凸顯了在算法推薦技術的影響下,虛假信息傳播的嚴重性以及次生輿情的危害性。
(二)“把關人”檀變對輿論失焦的影響
輿論失焦是指在輿論話題的公共討論中,人們逐漸偏離了話題事件本身的核心問題,轉而關注或爭論與之相關的次要問題,使得輿論的演變脈絡呈現多極化發(fā)展,以致逐漸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3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議程是可控的,議程設置權主要掌握在媒體手中。媒體自身具有引導輿論發(fā)展的義務,能夠較為有效地把控輿論方向。而在互聯網時代,個人獲得了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利,受眾和傳播者的角色逐漸模糊,傳統(tǒng)“把關人”的議題傳播影響力逐漸被削減和分散。部分人通過同質化的算法推薦,獲得了大量的轉發(fā)和點贊,但其個人言論并不完全客觀,往往摻雜著自身情緒等主觀因素,卻能夠占領一方輿論高地。在一些熱點事件的討論中,部分網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偏見發(fā)表觀點,而這些觀點可能與事件的核心毫不相關。在“X事件”中,事件的本質是性騷擾引發(fā)的暴力事件,而微博上的一部分人頻頻發(fā)表極端觀點,有的執(zhí)著于性別壓迫,有的挑動地域對立等,這些極端議題的討論壓制了暴力和治安這一核心議題,從而導致輿論失焦。
以上負面輿論影響表明,對于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下的輿情發(fā)酵,需要網絡有效“把關人”在事件發(fā)展過程中進行輿論引導,從而防止負面言論的進一步擴大。否則,輿論失焦就可能使公眾對事件的認知產生偏差,影響事件的妥善解決,甚至誘發(fā)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二、具有意見領袖屬性的“把關人”對輿論的引導作用
(一)“把關人”理論在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
“把關人”理論由著名學者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率先提出,文章指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qū)”的渠道里進行的。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4進一步強調了新聞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普及讓網絡傳播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的地位。隨著話語權的下移,受眾不再僅僅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信息內容,并且能夠同時進行信息的發(fā)布。以微博為例,微博的傳播方式具有獨特性,既是一種裂變式傳播,即信息可以像裂變一樣迅速擴散,從一個用戶傳播至多個用戶,再由這些用戶傳播至更多用戶;又可以呈多中心的網狀傳播,即每個受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成為傳播者,信息的傳播是循環(huán)流動的。這種傳播方式使得受眾之間的聯系性和交互性大幅加強,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只要一條微博存在并有受傳播者看見,就可能被傳播。從理論上看,這是一個無限延伸的傳播過程,其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遠遠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種媒介產品。[5]
基于微博的傳播特點,我們可以得知,互聯網的出現導致了“把關人”理論的逐漸解構和嬗變。在微博平臺上,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即影子“把關人”。影子“把關人”(網民/個人用戶)對事件的傳播和輿論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網民的個體差異,他們的主觀言論和想法有正負之分,因此,還需要有效“把關人”和最終“把關人”的正確輿論引導和監(jiān)督管理。例如,在一些熱點事件的討論中,部分網民可能會發(fā)布一些片面的、情緒化的言論,這就需要有影響力的有效“把關人”進行引導,使輿論朝著理性、客觀的方向發(fā)展。
(二)微博上\"X事件”的案例分析
通過篩選整合,在前95個有效議程分析樣本中,筆者將議程設置分為辟謠和不當言論處理、調查結果和新進展、梳理解讀和觀點、尋求事件追蹤徹查四類,下文將其簡稱為議程1、議程2、議程3、議程4。除去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新浪微博五個藍V官方媒體發(fā)布的45條權威消息后,還有個體用戶中包含的普通用戶、網絡大V(擁有紅V和黃V認證的個人用戶)發(fā)表的50條消息。
根據詳細計算可知,藍V官媒有關議程1的有5條,占 11% (百分比取整,下文同);有關議程2的有35條,占 78% ;有關議程3的有5條,占 11% ;沒有與議程4相關的。個體用戶有關議程1的有5條,占 10% ;沒有與議程2相關的;有關議程3的有33條,占 66% ;有關議程4的有12條,占 24% 。進一步分析個體用戶的50條議程發(fā)現,僅有10條消息的發(fā)布者是普通用戶,而這其中有8條消息集中于議程4,剩余40條發(fā)布者都是粉絲量相對較多、影響力較高的網絡大V,占其中的 80%。
經過分析歸納可知,在“X事件”中,官媒和個體用戶所發(fā)布議程的關注點存在較大的差異。官媒發(fā)布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議程2,即調查結果和新進展,屬于官方專業(yè)媒體所承擔的義務,對輿論的發(fā)展有最終的把關作用。官媒憑借其權威性和專業(yè)性,能夠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真實情況,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認知。個體用戶發(fā)布的內容多集中在議程3和議程4,即自身對事件發(fā)展情況做出梳理和解讀,給予觀點輸出,或是尋求事件的追蹤徹查。
不難發(fā)現,個體網民發(fā)布的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事件的調查,并且影響事件的最終結果,這體現了影子“把關人”對事件發(fā)展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例如,一些網民通過對事件細節(jié)的挖掘和分析,為官方調查提供了線索,推動了事件的解決。但是,一旦主觀情緒覆蓋了客觀事件,再加上算法推薦技術的應用,就會導致虛假信息泛濫、謠言無序傳播等負面情況的發(fā)生。例如,在“X事件”中,部分個體用戶受情緒影響,發(fā)布了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言論,這些言論在算法推薦的作用下迅速傳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也是網絡“把關人”缺失下的固有弊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X事件”中,樣本里的個體用戶有 80% 是網絡大V,其影響力較高,所發(fā)表的內容更容易得到認可。在此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這些具有“意見領袖”屬性的有效“把關人”,能夠幫助引導輿論,及時發(fā)布理性的觀點和分析,引導粉絲客觀看待事件,篩選有效信息,傳播正面情緒,呼呼理性發(fā)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跟風,減少了謠言的大肆傳播。
三、網絡“把關人”缺位困境的基本情況及結論分析
(一)網絡“把關人”缺失困境下的現實情況
通過對“X事件”的研究可以發(fā)現,在當今網絡環(huán)境下,一次網絡突發(fā)公共危機,從發(fā)布上網到引爆熱搜,再到引發(fā)激烈的輿情討論,其傳播時間大幅縮短,甚至在半天內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熱度。在小范圍的某些特殊節(jié)點,輿情能夠快速達到熱度峰值,這使得留給相關部門反應的時間比傳統(tǒng)傳播方式少了很多。一旦相關部門未能及時主動地公布調查信息,快速回應網民群眾的關切問題,就會導致負面信息占據輿情主導地位,同時,還會出現輿論搭車攪動輿論場現象。一些人會利用事件熱度,發(fā)表與事件無關但具有煽動性的言論,進一步擾亂輿論環(huán)境。此外,一些有心群體也會趁機帶節(jié)奏、進行虛假傳播、蹭熱度等,導致傳播亂象不斷顯現。而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很難及時進行輿論監(jiān)管與懲治。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監(jiān)管部門往往難以迅速掌握全面情況并采取有效措施。
(二)結論分析
第一,隨著網絡“把關人”的嬗變,傳統(tǒng)媒介的把關作用逐漸減弱,但以官方媒體和政府相關部門為代表的正統(tǒng)“把關人”,仍在輿情監(jiān)督和管理方面肩負著權威公布的重要責任,對網民的情緒疏導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在調查和公布信息前,他們無法在事件傳播過程中及時調節(jié)輿情、回應民眾輿論。在一些復雜的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中,相關部門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調查核實,而在此期間,網絡上可能已經出現了大量負面信息,官方卻無法及時回應,漸漸導致輿情失控,這也是缺失有效且及時的網絡“把關人”的情況下的固有弊端。
第二,在以微博為例的社交平臺上,各領域中部分具有“意見領袖”屬性的網絡大V可以擔任有效“把關人”的角色。在事件傳播的過程中,他們能夠憑借自身影響力,適當引導輿論向著正面發(fā)展,或是借助其影響力協(xié)助權威信息的快速傳播,將謠言傳播遏制在搖籃中。例如,在“X事件”中,一些網絡大V積極轉發(fā)官方發(fā)布的調查結果和權威信息,同時,呼呼粉絲理性看待事件,避免傳播不實信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媒和相關部門的網絡傳播短板。
第三,微博、微信、抖音等相關平臺應注意流量傳播和平臺監(jiān)督管理之間的平衡,積極履行公共平臺的責任義務,以更加嚴格的算法審核機制篩選相關內容。平臺可以通過優(yōu)化算法,提高對虛假信息和不良言論的識別能力。同時,加強人工審核,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用更加合理、人性的技術進行把關,盡量規(guī)避算法推薦技術帶來的負面?zhèn)鞑ァ?/p>
總的來說,面對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的快速傳播,網絡“把關人”的角色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發(fā)揮有效“把關人”(最終)正統(tǒng)“把關人”、技術“把關人”的各自優(yōu)勢,相互協(xié)調配合,是網絡“把關人”缺位困境下的有效解決途徑之一,也是維護網絡社會治安、解決公共危機輿情問題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更好地應對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四、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的快速發(fā)展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格局與輿論生態(tài)。面對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我們需要清晰認識到網絡“把關人”的重要性。多方“把關人”應協(xié)同合作,官方媒體與政府部門應發(fā)揮權威引導作用,網絡大V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平臺優(yōu)化算法審核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規(guī)避算法技術的負面影響,引導輿論健康發(fā)展,及時化解公共危機輿情,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尹凱民,梁懿.算法新聞的倫理爭議及審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9):64-68.
[2]劉華棟.社交媒體“信息繭房\"的隱憂與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4):54-57.
[3]袁立庠.微博的傳播模式與傳播效果[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9(06):678-683.
[4]魏鴻靈.淺析“后真相”時代下的網絡輿論失焦[J].新聞傳播,2019(04):28-29.
[5]靖鳴,臧誠.微博對把關人理論的解構及其對大眾傳播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02):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