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0.049
新《課標》對促進核心素養(yǎng)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思政課要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更要貼合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重視學段銜接和跨學科融合育人。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開展,要面向學生長遠發(fā)展,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的融合運用。如何立足教學過程,喚醒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成為教師需要思索的關鍵性問題。
一、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必要性
思政課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引領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社會工作和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新《課標》為指引,中小學思政課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落實黨對立德樹人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以思政課帶動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fā)展,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十分關鍵。
1.塑造學生正確“三觀”
思政課以傳播優(yōu)秀知識,提高學生家國認知能力為主要使命。重視提高中小學思政課的質量,可以立足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正確“三觀”樹立。還能通過思政課讓學生了解國家歷史,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在思政課堂上,學生還可以對社會規(guī)范的相關內容有效理解,這樣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建立家國社會意識,引領學生樹立崇高人生目標。所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對促進學生正確“三觀”樹立有基礎性價值。
2.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以新《課標》為指引,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工作的落實,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也有重要作用。新《課標》倡導思政課要向生活靠近,重視活動育人,提高思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能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還需要引入一些案例分析、生活場景,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所以,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有重要作用。
3.促進學校德育建設
重視提高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不僅對思政課程本身有重要作用,還能基于思政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思政課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落實,能夠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所以,提高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是促進學校德育建設高質量開展的基礎,可以為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提供有效助力。
二、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現(xiàn)實困境
提高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對促進學生學習成長,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學思政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面對的學生數(shù)量也比較多,加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面臨諸多現(xiàn)實困境。
1.教學理念落后
新《課標》指引下,中小學思政課要重視創(chuàng)新性育人,尤其是成長于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小學生,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對思政課學習也有了更高的期待。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引人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育人綜合品質。當前很多思政課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思政課育人的綜合性成效。
2.教學內容單一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工作的落實,既要用好教材,還要重視單元內容整合,引導學生生活實踐,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能為學生帶來新奇的學習體驗,也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但當前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忽視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對話溝通,也不能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應用。這既阻礙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影響了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熱情。
3.師資力量不足
中小學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教師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小學思政課一般由一名教師擔任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還有一些是由班主任兼任思政課教師。這些都導致思政課教師在思政素養(yǎng)、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思政課教學實踐工作開展中,教師也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進一步影響了思政課育人的綜合效果。
4.評價機制不完善
以新《課標》為指引,中小學思政課要推進教學評一體化育人,但當前中小學思政課評價機制不完善,過于關注結果性評價,重在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這也導致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缺乏針對性,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成果。
三、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策略
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引,中小學思政教學工作的落實,要立足學生當前學習表現(xiàn),重視引人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樹立科學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循序提高。教師既要用好教材內容,又要結合學生學習表現(xiàn),重視多元化教學方法交互運用,才能促進學生進步。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立德樹人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在教學工作實施中,教師要通過生動直觀的方式,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教師還要重視活動性育人,激發(fā)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真正基于教學過程,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深刻理解。
以“童心愛黨愛祖國”主題活動為例,在教學工作開展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活動的目的,讓學生對黨和國家形成有效認知,接下來讓學生向國旗行隊禮。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詩朗誦等表達對家鄉(xiāng)的贊美,接著向學生播放關于黨史及英雄人物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并激勵學生向革命英雄積極學習,最后,再讓學生朗誦愛國格言,堅定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課堂尾聲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這樣的活動過程,既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還為學生主體展示提供了有效的空間,彰顯了青少年昂揚向上的姿態(tài)。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也能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切實提高思政課程育人的質量。
2.結合日常生活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要想提高思政課程教學的質量,既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挖掘,更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還可以融入時事政治的相關內容,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個性觀點。教師要能抓住學生興趣需求設計針對性教學活動,切實提高學生參與度,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效果。
結合日常生活,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首先要讓學生體驗到課程學習的鮮活有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情景,讓學生一事一議,激發(fā)情感共鳴。教師也可以貼合學生興趣,營造討論互動的開放性學習空間,帶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穩(wěn)步提升。以《學會溝通交流》為例,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同桌犯了一個錯誤,你要怎樣不當著同學的面指責他,還要提醒同桌修正錯誤呢?結合生活中學生常見到的問題,讓學生嘗試有效溝通。鼓勵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所學內容,先贊賞他人,肯定同學的優(yōu)點,然后再指出需要完善的部分,真誠提出勸誡建議。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溝通的技巧,還能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對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養(yǎng)成有重要助力。
結合日常生活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還要選擇一些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用到但是容易忽視的內容進行恰當?shù)难由欤w現(xiàn)思政課程的生活指導價值。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讓學生進行思辨和分析,避免學生在生活中陷入他人的圈套,也能讓學生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以《我們受特殊保護》這節(jié)課為例,這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課程,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通過生動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自身受法律的特殊保護。結合校園欺凌問題、家庭暴力現(xiàn)象,還有網絡詐騙等問題,教師都可以創(chuàng)設有效的活動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在互動環(huán)節(jié)還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做法律小衛(wèi)士,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也能引導學生遵守法律法規(guī),做守法公民。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大思政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學工作的落實要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要結合學生學習表現(xiàn),進行教學方法的靈活調整,避免枯燥單一的內容講解。結合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度理解,還要引入一些創(chuàng)新性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合作探究,嘗試創(chuàng)新,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以《別傷著自己》為例,這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一個典范性內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可能會傷到自己?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在教室中不能追逐打鬧,在家庭中不能玩火,也不能隨意用濕手去觸摸電器。還有學生想到在體育課堂上,如果用力與同學拉扯可能會造成脫臼。這些答案非常精彩,體現(xiàn)出學生良好的安全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在公共場所如何保護自己,并讓學生進行情景演繹。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點燃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的熱情,也能夠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舞臺,讓思政課堂進發(fā)勃勃生機。
小學思政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探索融入跨學科教學活動,并以網絡資源為助力,拓寬學生學習視野,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全新學習體驗。以《不甘屈辱奮勇抗爭》這部分內容為例,圍繞教材要讓學生了解鴉片對個人生活及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并讓學生了解虎門銷煙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結合視頻,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內容。還可以以網絡為依托,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了解中華民族英勇無畏,頑強抵抗外敵的歷史,并向學生講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與學生一起回顧百年抗爭的歷史,再讓學生感受香港回歸的瞬間,并讓學生寫下勵志卡。將愛國主義精神烙印在學生心底,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樹立以史為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昂揚斗志。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學工作的落實需要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所以,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提高專業(yè)能力,學校也應當積極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學??梢远ㄆ诮M織教師參加各種專業(yè)培訓和進修活動,引導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教育專家進校開展講座,對一線教師開展指導工作。此外,學校應當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及時了解行業(yè)新知識,不斷提升教師的知識儲備,增強教師科研意識。
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以新《課標》為指引,思政課要重視教學評一體化育人,所以,教師要適應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結合學生學習表現(xiàn),生成檔案袋,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筆試,全面測評學生學習表現(xiàn),引導學生高效進步。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先要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有效方向。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體現(xiàn)切實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對照目標明白哪些問題需要從知識層面理解,哪些內容需要學生有效實踐,還可以結合一些典型例子,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思辨分析,真正將自主學習、課中探究、課后實踐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以《吃飯有講究》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說一下課本講述的大致內容,從理解運用層面,教師可以配合視頻,讓學生說一說視頻中主人翁的做法是否正確?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樣的教學目標設定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可以基于生活細節(jié)讓學生明白吃飯過程中需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課堂上的案例播放,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庭責任意識。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答題情況、情景短劇分析情況,對學生進行恰當評價,就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品質。課后實踐任務需引導學生回歸家庭,進行有效實踐,并接收家長方面的一些反饋性評價。既要讓家長欣喜于孩子的進步,還要讓家長在家庭中做好示范引導。通過家校合作共育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讓學生學會珍惜糧食,養(yǎng)成良好用餐習慣。這種家校一體化的評價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還能結合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
總之,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對學生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探索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以生為本,營造活躍課堂氛圍,基于教學過程,應用多元教學方法,帶動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穩(wěn)步提升,助力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孔德生、宋冠澎《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現(xiàn)實困境與實踐策略》,《中國教育學刊》2024年第7期。
[2]鄒杰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銜接問題研究》,《成才之路》2024年第10期。
[3]朱洪斌、吳凡明《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現(xiàn)實困境與紓解路徑》,《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