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試題進行變式與推廣,是訓練數(shù)學思維的有力手段,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以本校一道中考模擬填空壓軸題為例,探討數(shù)學問題的變式與推廣.
1問題再現(xiàn)
例如圖1,已知點 P 是正方形 A B C D 外的一點, P A=3 ,P B=4 ,那么 P C 的最大值是_
解析:如圖2,過點 B 作B E⊥ B P ,且 B E=P B .連接 A E P E,P C ,則
因為
,所以∠ A B E=∠ C B P
在 Δ A B E 和 Δ C B P 中, ,所以
AS),則 A E=P C
當點 A,P,E 三點共線時, A E 最大,此時 A E=
所以 P C 的最大值是
點評:本題實際構造了“手拉手模型”之“共直角頂點的雙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即 RtΔ A B C ,RtΔ P B E ,然后得到一組全等三角形,即 Δ A B E? Δ C B P ,從而將線段 P C 轉化到另一個三角形中,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質、旋轉變換、全等三角形等知識.
2變式探究
變式1如圖3,已知點 P 是正方形 A B C D 外的一點, P A=3,P B=4 ,求 P D 的最大值.
解析:如圖4,過點 A 作 A E⊥ A P ,在 A E 上截取A E=A P ,連接 P E,B E ,由四邊形 A B C D 是正方形,得 A D=A B ,所以 ∠ P A D=∠ E A B
在 Δ E A B 和 Δ P A D 中, ,所以可得 Δ E A B?Δ P A D(SA S),所以有 P D=B E
當 三點共線時, B E 最大,此時 B E=4+
.
點評:本題構造了“手拉手模型”之“共直角頂點的雙等腰直角三角形”,即 RtΔ E P A 和 RtΔ A B D ,然后得到一組全等三角形,即 Δ E A B?Δ P A D ,當 E ,P,B 三點共線時, B E 最大,此時
通過變式1,可以進行一般性推廣:如圖3,已知點 P 是正方形ABCD外的一點, P A=a,P B=b ,則P D 的最大值為
變式2如圖5,已知 P 是正方形 A B C D 外的一點,對角線A C,B D 相交于點 O ,且 P A=3 ,P B=4 ,求 P O 的最大值.
解析:如圖6所示,過點 o 作 ,在
上截取
,連接
,因為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 O A=O B ,
,所以
.
在△POB和
中,有
,所
,
以 (SAS),所以
當點 在同一直線上時,
最大,此時
因為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
,所以 P O 的最大值為
點評:本題的解答思路與原題、變式1的解答思路如出一轍,即構造“手拉手模型”之“共直角頂點的雙等腰直角三角形”,在這樣的圖形里必然有全等三角形存在,從而將已知線段與所求線段轉化到同一個三角形中.
通過變式2,可以進行一般性推廣:如圖5,已知P A=a P B=b ,則 P O 的最大值是
變式3如圖 7,P 是等邊三角形 A B C 外的一點 ? P A=3,P B=4 ,求 P C 的最大值.
解析:如圖8,以 P B 為一邊作等邊三角形 P B E 所以 P B=E B 因為 Δ A B C 是等邊三角形,所以 A B=B C
所以 ∠ E B A=∠ P B C
在△EAB和△PBC中, ,所以
,所以 P C=A E
當點 E,P,A 在同一直線上時, A E 最大,此時A E=7
所以 P C 的最大值是7.
點評:此題構造的模型仍是“手拉手模型”,但與前面不同的是構造了“共一個頂點的雙等邊三角形”,從而也得到了全等三角形,將所求線段與已知線段轉化在同一直線上.
通過變式3,可以進行一般性推廣:如圖 7,P 是等邊三角形ABC外的一點, P A=a,P B=b ,則 P C 的最大值是 a+b
變式4如圖 是正 n 邊形 A B C D? E 外的一點, P A=a P B=b ,求 P C,P E 的最大值.
解析:如圖10,作 ∠ P B G=∠ A B C ,在 B G 上截取B G=P B ,連接 P G,A G ,根據(jù)邊角邊定理,易得到 ,所以 P C=A G
當點 A,P,G 在同一直線上時, A G 最大,最大值為 A P+P G
因為 Δ P B G 是等腰三角形,其頂角 ∠ P B G= ,過點 B 作 P G 的垂線交 P G 于點 M ,則
,所以
從而
所以 P C 的最大值為
按相同的解題思路,易得 P E 的最大值為 b+2a ·sin
3啟示與思考
一道壓軸題有很多可開發(fā)的價值,解題時不能就題論題,要對試題進行變式與推廣,從特殊走向一般,看能否得到一般化的結論,以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本題的探究,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兩點啟示:
(1)關注對壓軸試題的深度開發(fā).和學生一起探討試題解答的通性通法,開發(fā)出試題隱藏的潛在價值,以此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當學生再遇到此類試題時能輕松應對,不斷提高解題能力[2]
(2)關注對壓軸題的解后反思.通過反思與拓展,系統(tǒng)回顧解答過程中所使用的知識點及解決方案,剝離表面的干擾因素,發(fā)現(xiàn)試題的本質所在,開展多角度探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3].
參考文獻:
[1]郭曉梅.初中數(shù)學習題變式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24(27):47-48.
[2]楊雅淇.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數(shù)學深度學習案例開發(fā)研究[D].寧夏大學,2022.DOI:10.27257/d.cnki.gnxhc.2022.001942.
[3]袁媛.問題溯源解析,解后反思總結 —以一道圓的綜合題為例[J].中學數(shù)學,2022(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