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選自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是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小說主要講述生活于市井里巷的普通手藝人刷子李的故事。作為俗世中的奇人,刷子李應該有很多傳奇故事,但作者只挑選了一件小事來表現(xiàn)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刷子李》時可以從“寫的什么事(內(nèi)容)”“怎么寫事(方法)”入手,探究小說“為什么這樣寫事(主旨)”。
一、第一層解讀,聚焦“奇”的內(nèi)容
人物形象是小說的靈魂。《刷子李》中的人物有刷子李和徒弟曹小三,刷子李是核心人物。教師由此確定解讀這篇小說的主問題:“文中寫了刷子李哪些‘奇’呢?”學生先默讀文本,圈出重要語句,做批注,寫感受;接著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指導;最后每組代表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解讀刷子李“奇”的表現(xiàn)。
第一組代表主要從刷子李穿著“奇異”上解讀。學生發(fā)現(xiàn),“干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中“較上了勁”的表達極為貼切,因為這不僅是“黑”與“白”的“較勁”,更是一種自我較勁——刷子李對自己的職業(yè)水準有較高的要求,他以特定穿著約束自己,這種“職業(yè)裝”完美詮釋了他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第二組代表主要從規(guī)矩“奇怪”上解讀。學生解讀發(fā)現(xiàn),全文寫了刷子李的三個規(guī)矩。比如,對第一個規(guī)矩“一天只刷一間屋子。這樓房大小九間屋,得刷九天”,學生結合教材插圖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當時的清朝,還是現(xiàn)在,這樣的工作效率都不高。學生認為,效率影響收入,刷子李不在意收入,這太奇怪了。第二個規(guī)矩“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這比上一個規(guī)矩還要奇怪,因為作為一名匠人,完成任務與身上是否有白點毫無關系。第三個規(guī)矩“每刷完一面墻,必得在凳子上坐一會兒,抽一袋煙,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墻”,學生認為在刷墻過程中停歇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成為一項規(guī)矩,似乎也沒必要,這也是奇怪的一點。經(jīng)過小組討論分析,學生認為這三個規(guī)矩雖然看似毫無必要,實則體現(xiàn)了刷子李的敬業(yè)精神和自律意識。第三組代表主要從技術“奇特”上解讀。學生找出“屋頂尤其難刷,蘸了稀溜溜粉漿的板刷往上一舉,誰能一滴不掉?一掉準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舉刷子,就像沒有蘸漿。但刷子劃過屋頂,立時勻勻實實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墻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等描寫,發(fā)現(xiàn)刷墻竟然與“鼓點”“琴音”相伴,說明刷子李的技術已經(jīng)爐火純青,藝術化了。這樣,教師借助主問題引導學生聚焦“三奇”解讀文本,學生就能從文本整體入手,認識、理解故事內(nèi)容,為下一步探究、品析寫法做好準備。
二、第二層解讀,思考“奇”的寫法
根據(jù)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及第一層解讀的收獲,教師總結“小說寫了刷子李穿著奇異、規(guī)矩奇怪、技術奇特”后,引導學生借助三個子問題展開第二層解讀,從關注小說本身轉向思考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作者分別采用什么方法寫刷子李的“三奇”?學生再次閱讀文本,思考作者是怎么寫出“奇”的。在學生解讀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正面描寫人物的方法,比如細節(jié)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大部分學生在第二次閱讀時能對文本中上述描寫做批注,解讀寫法,比如在“干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旁批注“細節(jié)描寫,描述穿著打扮,表現(xiàn)人物外表奇特、工作嚴謹、有專業(yè)精神,這種細節(jié)描寫不僅展示了人物的外表特征,還暗示了其內(nèi)心對工作的熱愛”等。再如,在“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旁批注“心理描寫,反映了他對師傅刷子李的敬仰之情”等。
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烘托是一種側面描寫人物的方法,小說從哪些方面烘托渲染刷子李技術的高超?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小說主要通過大眾和曹小三的質(zhì)疑來烘托渲染。先看大眾的質(zhì)疑,這在第二段體現(xiàn)得很直接:“但這是傳說,人信也不會全信。行外的沒見過的不信,行內(nèi)的生氣愣說不信?!边@句話在設疑上很有特點,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大家不信或不全信,而是通過寫“行外人”與“行內(nèi)人”的表現(xiàn)凸顯“不信”。這兩種表現(xiàn)不是對立的,而是遞進地表現(xiàn)刷子李的“奇”。作家通過設疑抓住讀者的心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再看曹小三的質(zhì)疑:“曹小三給他點煙時,竟然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xiàn)一個白點,黃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師傅露餡兒了……”學生認為,“竟然”“扎眼”“露餡兒”等一連串詞語的使用一下子把讀者對刷子李的質(zhì)疑推到了極點,為后文烘托刷子李的技術奇特做了鋪墊。
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塑造曹小三這個人物?學生發(fā)現(xiàn):一是借曹小三側面描寫刷子李,烘托刷子李技藝的高超;二是他收曹小三為徒,為下文故事的展開做鋪墊——下文以曹小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線索,具體描寫刷子李怎樣粉刷墻壁,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三、第三層解讀,探究“奇”的啟示
在展開第三層文本解讀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小說背景資料、關注人物形象的特點以及小說結尾的藝術,探究小說給予我們的啟示。這個答案是開放性的,主要是引導學生有依據(jù)地解讀小說文本。
有的學生看過《俗世奇人》小說集,查閱了作者的背景資料,他認為小說塑造了一個具有“神的本領、奇的氣質(zhì)”的傳統(tǒng)手藝人形象,表明津派小說家馮驥才致力于贊揚天津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他發(fā)掘了這個人物身上的文化自信與匠人精神。
有的學生說,刷子李粉刷本領強大,他以獨特的方式將刷墻轉變?yōu)樗囆g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事物發(fā)展的無限可能,這說明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美與意義,只有用心感受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寶藏。
有的學生說,這篇小說的結尾好似相聲“抖包袱”一樣,而這種巧勁全依靠線索“白點”牽引,課文第一段就埋下伏筆“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接著在下面的段落里再次出現(xiàn)“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之后“曹小三給他點煙時,竟然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xiàn)一個白點,黃豆大小”,最后,“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來是一個小洞”。作者在結尾抖出令曹小三始料不及的“包袱”,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刷子李的匠人精神。
有的學生說,刷子李作為一名普通的粉刷匠人,憑借卓越的技藝和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成為人們眼中的“奇人”,馮驥才通過塑造刷子李這一獨特形象,傳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和能力”,刷子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粉刷匠人,更是每個平凡人所要成就的不平凡的自己。
(作者單位:安陸市洑水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