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全球汽車工業(yè)的百年歷史,20年的時間或許并不算太長。可對于中國汽車工業(yè)而言,過去20年,卻是中國汽車歷史中最不可缺少的黃金20年。
回望過去20年,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中國汽車的變化一點都不為過!從最開始的模仿者到后來的跟隨者,再到現如今的引領者,這20年來,在質疑聲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汽車,不僅在品牌認知上實現了多級跳躍,更通過打破產品壟斷、技術壁壘、品牌溢價,讓如今的中國品牌徹底扭轉了中國汽車產業(yè)21世紀初“合資強、自主弱”的格局。
通過一邊守業(yè)一邊創(chuàng)業(yè),中國品牌汽車更是化被動為主動,掀起了變革和轉型的血雨腥風,結束了合資與豪華的躺贏歲月,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
從全球汽車發(fā)展歷史的視角來總結中國汽車過去20年來闖蕩的成績,中國品牌汽車的崛起堪稱一份奇跡!
一個勇敢的開始
至今,相信還有行業(yè)人記得2005年何光遠與龍永圖關于“中國是否要堅持自主品牌”的著名辯論,也記得2013-2014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連跌12個月,將業(yè)界對自主品牌的擔憂推向最高點的那番場景。無論市場如何變遷,大家不會忘記這20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艱難。
在那個合資為主導的時代,作為跟隨者和模仿者的中國汽車幾乎沒有話語權。
縱使本世紀初期,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增長潛力逐步釋放,SUV、海外出口等細分市場都迎來了發(fā)展,但由于核心技術較為落后,總體設計以模仿外資為主,再加上品質和質量管控不太穩(wěn)定,中國品牌汽車的發(fā)展最開始并不被市場所看好。
然而,所有的偉大都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品牌汽車們開啟了其偉大的創(chuàng)業(yè),并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多個偉大的紀錄。
2005年,奇瑞就通過中國首個汽車發(fā)動機自主品牌ACTECO的正向研發(fā),讓當時的自主發(fā)動機研發(fā)水平和世界的差距縮短了足足30年。2008年,比亞迪提出了通過三大綠色夢想,為地球降溫1℃的宏圖計劃,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未來的強勁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吉利控股集團成功創(chuàng)造了國際并購史上“蛇吞象”的奇跡,以18億美元收購了沃爾沃,為中國汽車集團注入了更多的國際含金量。2011年,長城哈弗H6的上市和連續(xù)霸榜的成績,更是推動了中國SUV在銷量和質量上的長足進步。
2014年作為造車新勢力誕生的元年,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頭部新勢力車企在這一年先后誕生,更為中國汽車走向高端,改寫新時代汽車的標準埋下了伏筆。
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
20來年雖有不少中國汽車品牌折戟沉沙,但從結果來看,在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積極變革的基礎上,如今的中國品牌汽車仍然取得了輝煌與勝利。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是全球第一汽車銷量國,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也是全球新能源和智能化變革的中心。
而如今的中國汽車,比亞迪和吉利已經雙雙進入全球汽車企業(yè)銷量前十,長城成為SUV市場的專家,奇瑞在實現整車年內出口首次突破100萬輛的基礎上,發(fā)動機也已經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
在高端車市場,包括蔚小理、鴻蒙智行、阿維塔、極氪、嵐圖在內的中國品牌新勢力,正在顛覆傳統(tǒng)汽車的認知,重新定義汽車的智能座艙和智駕體驗,不僅打破了以BBA為代表的傳統(tǒng)豪華車企的壟斷,讓合資和豪華品牌成為了模仿者和跟隨者。
在新一輪的中外合資合作中,一汽、東風、上汽、長安、零跑、小鵬等車企,更是掌握了新一輪中外合作的技術話語權,成為了合資合作2.0模式下的技術中堅力量。
如果說20年前市場還存在為“到底要不要支持自主品牌發(fā)展”而爭議,那么經過20年的時間,如今的中國汽車已初步實現當時“為中國制造工業(yè)努力崛起而奮斗”的夢想。
為汽車強國而持續(xù)奮斗
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見多遠的未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現如今,中國品牌汽車靠技術、產品和服務贏得了尊重,這或許是20年前中國汽車所不敢想象的。
有人說,如今的中國汽車已經取得了“彎道超車”的初步勝利,但只有經歷了這番變化和過程的人才知道,這個成績來得有多么不容易。
不過,從事物的本質以及長期發(fā)展的視角來看,中國品牌汽車如今的發(fā)展成績固然令人振奮,但我們更欣喜于,在不被看好和質疑的時代,從小草房起步的中國品牌汽車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堅定;在打破技術壁壘和“卡脖子”難題過程中,強調從技術底層突破的中國汽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在反超合資和快速增長的上升期,中國汽車仍然致力于“上下求索”、不斷突破的堅毅!
這才是中國汽車激蕩風云20年來,所沉淀下來的最寶貴的品質,也是中國汽車再創(chuàng)未來黃金新20年、助力中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