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裊裊升騰的茶煙里,泥爐靜靜佇立茶桌一角,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隱者,周身氤氳著千年茶文化的醇厚韻味。它不僅是煮水的上佳器物,更以其獨特風姿,為品茶營造出無可替代的古樸詩意。
風爐最早的記述,見于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袢臺之”。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風爐的雛形,它既可以由銅鐵鑄就,帶著金屬的厚重質感;也能以泥制成,盡顯質樸自然。
在古畫中,風爐亦是常見元素。唐代閻立本的畫作描繪了文人圍坐風爐煮茶的場景,爐身三足鑄有寓意五行、養(yǎng)生的字樣,巧妙地將傳統(tǒng)哲學與茶事融合。南宋劉松年《攆茶圖》里,童子彎腰扇風爐煮水,專注的神情躍然紙上,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風爐在古代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到:“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蹦酄t,正是茶圣筆下烹茶“活火”的絕佳承載。泥爐煮水的妙處在于,它能提供穩(wěn)定柔和的熱源,讓水中氣體充分逸出,水分子締合悄然改變,使得煮出的水口感更加清冽、甘醇。
泥爐煮水烹茶,無疑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茶事雅舉。
先精心挑選炭塊,理想的炭塊紋理清晰、質地堅硬,這是提供持久穩(wěn)定火力的關鍵。接著,用火種引燃爐中易燃的引火物,待火苗燃起,再用竹質爐扇輕輕扇動,讓火焰逐漸包裹炭塊。隨著炭火漸旺,泥爐周身散發(fā)著溫暖的氣息。此時,將裝滿水的煮水器穩(wěn)穩(wěn)放置在泥爐之上,靜靜等候。
起初,水溫緩緩上升,水底悄然泛起細微動靜,不多時,便有細密如針的氣泡從鍋底徐徐升騰,恰似串串珍珠自幽謐水底裊裊而上,此般景致,正是古人所云的“蟹眼”之態(tài)。這些氣泡相互簇擁、緩緩上浮,打破了水的靜謐。
隨著時間推移,熱量持續(xù)匯聚,氣泡愈發(fā)密集,個頭也逐漸變大。它們從鍋底蜂擁而上,相互碰撞、融合,發(fā)出輕微的“咕?!甭暎∷粕介g微風拂過松林,葉浪輕搖,發(fā)出沙沙的“松風”之音。
當水完全沸騰,水汽氤氳而上,便迎來了投茶的最佳時刻。
鑒于泥爐煮水的精妙,它一直是工夫茶燒炭煮水的不二之選。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閩中盛行工夫茶,粵東也有之,蓋閩之汀漳泉、粵之潮,凡四府也?!鼻宕?,紅泥爐在福建、廣東等地持續(xù)改良。比如福建龍巖永定區(qū)的副榜爐,一度風靡閩粵,成為以漳州府為代表的閩南地區(qū)工夫茶的必備器物。它簡約質樸,帶著泥土的氣息,為尋常百姓和文人雅士的茶事生活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煙火氣。
白居易的一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讓我們得以窺見唐時泥爐的盛行,也讓紅泥爐的形象深入人心。與紅泥爐簡約質樸的風格不同,白泥爐似乎從創(chuàng)制之初就專為契合文人的審美意趣。其色如霜雪,質地細膩,線條優(yōu)美,爐身或雕刻花鳥魚蟲;栩栩如生;或鐫刻詩詞雅文,意蘊悠長,兼具實用與藝術美感。
文人雅士們在閑暇時光,以白泥爐煮水,沖泡一杯香茗,享受著寧靜愜意的時光。在一些富貴人家,白泥爐更是制作精良,選用優(yōu)質白泥,爐身鑲嵌金銀絲,裝飾寶石,極盡奢華。
進入近現(xiàn)代,隨著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傳統(tǒng)的泥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銷聲匿跡。近年來,隨著茶文化的蓬勃興盛,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匠人和茶人開始堅守在泥爐的制作與推廣一線。
在形制上,泥爐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爐身從最初簡單的圓形或方形,逐漸演變出各種精巧造型。有的爐身呈六棱形,線條流暢,六個面或繪制山水花烏,或雕刻吉祥文字,盡顯精致典雅;有的爐身設計成仿生形狀,如蓮花形,寓意高潔,爐蓋恰似蓮花的花蕊,生動逼真。
在燒制工藝上,制爐匠人也在不斷精進技藝。泥料的篩選更加精細,燒制溫度和時間的把控借助現(xiàn)代溫控技術愈發(fā)精準,使得白泥爐的質地更加細膩、堅固耐用。當然,也有堅守傳統(tǒng)的匠人,依然嘗試柴燒,以求獲得更豐富的色澤呈現(xiàn)。
同時,在裝飾方面,刻花、浮雕、彩繪等多種技法紛紛登場,讓白泥爐從單純的實用器具,華麗轉身為兼具實用與藝術性的藝術品。
煮水專用的風爐,爐膛設計稍深,以便有足夠的空間放炭,同時還要兼顧通風順暢,這樣才能保證煮水時有足夠旺的炭火。為契合煮茶火候,有些風爐還在爐門處設計有調(diào)節(jié)火力大小的封口小門。
隨著茶文化的興盛并逐漸踏入茶道之境,泥爐備受茶人追捧。風爐已然成為茶室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千年的茶文化記憶,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古今茶文化的重要紐帶。它以復古之態(tài),烹煮悠悠時光,于裊裊茶香里續(xù)寫著曾經(jīng)的優(yōu)雅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