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夏,退休在洛陽的詩人白居易,聯(lián)合了九位老人,經(jīng)常在洛陽龍門東邊的香山寺聚會,飲酒賦詩,成為風尚,世稱“香山九老”。九老在—起不僅作詩,還畫畫,有專門請來的畫工為他們畫像,然后再在畫像邊上題上他們的詩文。這種聚會范式,流傳到現(xiàn)在,參加聚會,要拍照留像,要發(fā)朋友圈。
為什么白居易要發(fā)起這樣的特殊人群的聚會?大家有閑,能書能賦,也有影響力,符合白居易倡導的中隱觀。還有一個,都是退休老人了,不會陷入繁復的黨爭之中。再有,洛陽在魏晉有過石崇的金園雅集啊,怎么都要追慕一下。
白居易在洛陽的官職是正三品,月俸七八萬錢,還可以養(yǎng)一支能歌善舞的樂伎隊伍。他的lt;中隱》成為許多文人的行動指南,大隱要承擔的事太多,沒有自己的時間,小隱則是完全沒啥事,閑是真閑,但也太窮了一些,還是中隱好,有錢有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
到了宋代,洛陽變得更加熱鬧。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以太尉之職留守洛陽的文彥博,決定效仿白居易發(fā)起一個老人會,成員有富弼與司馬光等人。
司馬光的《洛陽耆英會序》里,寫了老人會有幾大規(guī)矩:第一,虛齒不虛官。第二,為具務簡樸。第三,朝夕食各不過五味。菜、果、脯之類,共不過二十器。第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飲之必盡,主人不勸,客人不辭。第五,酒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第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別作簡……
第六需要說明下,這里的意思是,輪流坐莊,輪到誰請客,東道主就發(fā)出請柬,派人送到客人家,客人能否出席,只要簽個字就可以。
聚會是為了歡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歡,飲酒賦詩也是傳統(tǒng),所以與酒有關的就占了三條。赴約要守時,這點倒是既不分古今,也不分中外了。這份詳規(guī)非常講究,不以官職排序,而是按照年齡排序,大家在一起以娛樂為主,而不是商議家國大事。
大致分析下司馬光寫這份規(guī)矩的心態(tài),他本身是一個很節(jié)儉的人,大家說好了是輪流做東,總不能說別家吃的是大餐,到了我家就吃便餐吧?所以不如索性提前講好,齒序消解了官銜,限量阻止了奢靡,但真只要把這兩項搞定,飯局就和顏悅色了?
不好說。有一種情況,比如在文彥博家聚餐,你就找不出簡樸的炊具,這可怎么辦?莫非說我為了這次聚餐,還要出去街邊隨便買點回來不成?雖說坐在中間的人是年齡最大的,但大家敬酒的時候,還
不是圍在官大者身邊?
司馬光最終還是頂不住這種壓力,選擇退出了耆英會,自己又在洛陽搞了一個“真率會”,就是一切坦誠以待,不裝腔作勢。文彥博一聽,司馬光這個好玩,我要來參加,不是講真率嗎?我是真心想帶著自己的腔調(diào)來啊,于是文彥博果真自帶了廚具前來。司馬光除了答應,別的法兒也沒有。
司馬光在和文彥博的詩《和潞公真率會詩》里把話撂明白了:“洛下衣冠愛惜春,相從小飲任天真。隨家所有自可樂,為具更微誰笑貧?不待珍羞方下筋,只將佳景便娛賓。庾公此興知非淺,藜藿終難繼主人?!币馑季褪牵覀冞@些在洛陽的人啊,留戀春光,有美景就足夠了,酒菜簡單點。不要拿著筷子不動嘴,非要等大餐。我也知曉大餐好吃,但聚會要是整奢華了,難以維持啊。
呂公著長子的呂希哲在《呂氏雜記》里講,司馬光的真率會規(guī)矩是,“果實不過五物,肴膳不過五品,酒則無算。以為儉則易供,簡則易繼也,命之日真率會?!?/p>
司馬光當然不是寒酸士人,他的俸祿不低,他的簡樸基于一種道德自覺,也為后世士人聚會提供了一種方法,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吃怎么喝,圍繞吃喝我們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驚喜?
真率會重要成員,范純?nèi)视性姟逗臀奶珟熣媛蕰?,他寫道:“賢者規(guī)模眾所遵,屏除外飾貴全真。盍簪既屢宜從簡,為具雖蹤不愧貧。免事獻酬修末節(jié),都將誠實奉嘉賓。豈惟同志欣相照,清約尤能化后人?!睘榱伺笥阎g全真葆性、肝膽相照,就要屏除外飾、為具簡疏、免事獻酬,他們是有影響的人,他們這樣做能改變一些社會風氣,清約能教化后人。
南宋趙鼎為洛陽令時,逛到司馬光的獨樂園,想到了那些清約,不禁感慨道:“卻想耆英游,風流甚寒素。淡然文字歡,一笑腥膻慕。”其后,他也成立了一個真率會。
吃喝能讓人舒緩下來,不再是那個緊張的人,今天把這個叫松弛感。司馬光時代,黨爭激烈,大道迥異,能有一群人在一起坦誠相待,詩酒清談,放飛自己,是多么難得的時光。
我還好奇,為什么歐陽修沒有參加洛陽雅集,一查,1082年,歐陽修已經(jīng)去世了十年之久。但接著又發(fā)現(xiàn),歐陽修早在24歲的時候,就與梅堯臣等青年人在洛陽組織過一個“八老會”,歐陽修開始被封為逸老,但他不滿意,自己改為達老。歐陽修年輕時確實風流,誰沒年輕過呢?
古龍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一個人名字會取錯,但綽號一定不會錯。其他幾位分別為:尹洙為辨老、梅堯臣為懿老,張先為默老,張汝士為晦老,楊愈為俊老,王顧為慧老,王復為循老。
歐陽修有大量的詩文回憶在朋友間聚會的光景,比如他記得尹洙善高談,梅堯臣善吟誦,富弼善飲酒,薛仲孺善烹茶,王拱辰善圍棋,孫道滋善古琴,楊愈善俚調(diào),王復善洞簫。
才子剛剛還在那個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的洛陽,漫步淺吟低唱,轉(zhuǎn)眼就來到嵩山之巔尋山泉,酌酒飲茗,有人依樹而歌,有人拎壺長嘯,有伸手摘日之勇,有臥云不歸之態(tài)。
有一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寫《茶錄》的蔡襄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歐陽修圈子的時候,是以詩人身份出現(xiàn)的,他拿毛筆的手還不會點茶,為他們烹茶的是薛仲儒。而等他到福建做了轉(zhuǎn)運使,懂茶以后,等候蔡襄送茶成為很特別的期待,梅堯臣就寫信過問過歐陽修,怎么還沒有收到蔡襄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