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年飲茶史中,有不少妙人。他們用精彩文字記錄了大量飲茶的精致方式。最近有本書搜集了其中精粹之作,這本書的名字是《跟著古人學品茶》,副標題是“中國最美茶詩”。這些詩人是王昌齡、劉長卿、皎然、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蘇東坡……他們一生都在喝茶并寫下那些極美的茶詩。還有一點不易覺察的是,他們非常熟悉前人飲茶的詩文,所以他們擁有了長久深厚的傳統(tǒng),自己也成了其中傳承的鏈條。
作者楊多杰是愛茶人,專業(yè)是歷史文獻學,解讀古籍不是難事,這兩者讓他復原古人茶生活成了可能。
先說印象最深的幾點,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唐代茶詩中出現(xiàn)了“炒”字,說明唐代就有炒茶,不一定要等到明朝才出現(xiàn)。其次,宋代并不是全民點茶,各地仍存在煎茶。第三,今天陶淵明的形象灑脫飄逸,但在陸羽好友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gt;詩中,陶淵明則顯得不夠高明: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陶淵明有名句“采菊東籬下”,因此“東籬菊也黃”顯然是與陶淵明商榷?!八兹硕喾壕啤北砻鏇]點名,但陶淵明在詩中過于頻繁地描述喝大酒的形象已呼之欲出了。“誰解助茶香”指明了另一種更清明的生活觀。
具體到那些擁有奢華生活方式的仕官,他們的飲茶方式是怎樣的?王昌齡的《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一詩中這樣寫:
削去府縣理,豁然神機空。自從三湘還,始得今夕同。舊居太行北,遠宦滄溟東。各有四方事,白云處處通。
全詩雖寫“茶宴”,但詩中沒有一個“茶”字。重點是喝茶前的心理調(diào)適:“削去府縣理,豁然神機空?!币馑际呛炔枨耙袈殘錾夏切┦聝?,否則沒法喝茶。喝茶之后,雖各做各的事,但能感覺到“白云處處通”。飄逸的白云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的灑脫良伴。
無獨有偶,劉長卿有一首《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與之非常相似:
到此機事遣,自嫌塵網(wǎng)迷。因知萬法幻,盡與浮云齊。
同樣是告訴我們喝茶前放下“機事”,飲茶后都領悟到“白云”對我們的啟迪與撫慰功能。
普通人如何飲茶,因人而異。
女官鮑君徽少為人知,但《東亭茶宴》的確是極好的詩:
閑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
楊多杰解讀非常到位:鮑君徽筆下的東亭茶宴,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綜合性雅集。
作者進一步為我們普及,古代的知名雅集有漢代的梁園雅集、西晉的金谷園雅集、東晉的蘭亭雅集、宋代的西園雅集等。雅集不同于一般的會飲,總要有一個因由。大體而言,逃不出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這八個字。
至此,我們明白了,今天的雅集聚集的名人再多,空間再美,器具再貴,雅的程度也有限。當然,我們也明白今后的茶會應朝哪個方向走。
沒有鮑君徽那么敏感的更普通的人如何品茶?裴度在其《涼風亭睡覺》一詩中有示范:
飽食緩行新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來耳邊。
詩人描述的是放松自己去感受“風聲”的閑適境界。大多數(shù)人感受能力有限,但放松心情去聽風聲是可以學的?!斑@首《涼風亭睡覺》之所以是精彩的茶詩,是因為詩人不費力去寫應該如何操作茶事,而是點透了應以何種心情對待茶事?!?/p>
但裴度畢竟生活安逸。紅塵中的凡夫俗子如何從一盞茶中得到益處呢?
太守杜牧即使在病中,也能感受到茶帶來的澄明心境:
笙歌登畫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膩,溪光紅粉鮮。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
宰相李德裕得到名茶,不愿暴殄天物,深思熟慮之后,他心中最佳飲茶方式是這樣的:
半夜邀僧至,孤吟對竹烹。碧流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還有沒有更普通的飲茶方式?楊多杰推薦我們欣賞白居易的飲茶方式。他在《睡后茶興憶楊同州》一詩中坦承:
昨晚飲太多,嵬峨連宵醉。今朝餐又飽,爛熳移時睡。
昨夜喝得酩酊大醉,起床后暴飲暴食后躺倒又睡,這不是大俗人的寫照嗎?但接下來,他用茶來治療自己:
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此處置繩床,傍邊洗茶器。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通過行茶,賞器,守火,觀水等一系列動作,白居易沉靜下來,將魂招了回來。但喝了好茶,仍有遺憾,沒有懂茶人“楊慕巢”一起喝茶,快樂減半。想更好地喝茶,就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說了各類人的喝茶方式,作者選了一首詩批評錯誤的飲茶方式。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里面有如下四句: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一些沽名釣譽之輩聽說西山蘭若寺出好茶,但他們卻不知珍惜。本該用好水,他們卻只打“磚井”之水。本該用好器,他們卻只拿“銅爐”煎煮。結果自然是風味大減,格調(diào)全無??磥聿粫炔璧娜斯沤裢耆粯印?/p>
復原千年傳承的茶生活并能做到栩栩如生,委實不易。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飲茶方式,層次豐富,美不勝收。將此書作為指南,提高我們的生活內(nèi)涵,應該說是不錯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