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適應新高考改革對語文教育的要求,文章分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側重于傳統(tǒng)文學與文言文,忽視了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深度思維的培養(yǎng)。新高考強調的科目選擇性和學科綜合性要求,促使語文教學模式需向多元化、綜合性發(fā)展。結果表明,優(yōu)化教學模式,拓展文本類型,注重深層次思想解讀,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
關鍵詞:新高考;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模式
新高考改革的實施深刻改變了高中語文教學的結構與目標,尤其在閱讀教學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要求。與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和經(jīng)典文言文教學不同,當前的語文教育更強調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新高考在語文科目中加入了科目選擇性與學科綜合性考核,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結構、解讀深層次含義,語文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語言技巧的訓練,而是朝向更加多元與綜合的教學模式轉型。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要求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面臨新的要求。語文閱讀教學不再單純關注知識的傳授,而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跨學科的綜合應用能力。高考語文科目新增的“科目選擇性”和“學科綜合性”要求,使得閱讀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提高其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閱讀理解能力成為高考語文的核心考查內容,學生必須能夠在文本中快速提取信息、分析文章結構、評估論證方法,并結合背景知識進行深度解讀。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應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文本選取,不僅涵蓋文學作品,還應包括科技文獻、時事新聞、哲學思考等不同類型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閱讀能力和跨領域知識整合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缺乏深度
在新高考背景下,許多學校仍偏重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和經(jīng)典文言文的教學,忽視了多元化文本的引入。盡管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性,但它們通常難以直接與現(xiàn)代社會及學科交叉的知識需求相契合。閱讀材料大多局限于教材中規(guī)定的篇目,難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導致學生接觸到的文本類型單一,缺乏對其他領域,尤其是現(xiàn)代科技、社會時事等多樣化內容的接觸[2]。這種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在面對新高考中綜合性、跨學科的閱讀任務時,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知識儲備。在教學深度方面,當前許多課堂更多關注語言形式和文學技巧的分析,而缺乏對文本背后深層次思想的探討。文本的多重含義、作者的情感表達、社會歷史背景等常被忽視,使得學生的閱讀理解停留在表面層次,難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內涵,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的訓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和缺乏深度的表現(xiàn),使得語文閱讀教學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學科價值,也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教學方法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
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活動過于依賴講解式的單向傳遞,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較低[3]。教師通常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機械的解釋,學生主要通過被動聽講來獲取知識,而缺少主動思考、分析和討論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理解文本時停留在表面,缺乏對文本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層次的反思。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重對語言技巧和文學知識的訓練,忽視了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在新高考要求下,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文學作品,還須具備處理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科學文化內容的能力。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方法往往難以實現(xiàn)這種跨學科的融合,課堂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未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者,評價方式依然以傳統(tǒng)的知識性考核為主,未能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估。這種偏重知識記憶、技巧訓練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難以適應新高考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多維要求。
(三)學生閱讀興趣不足,主動性差
在新高考背景下,許多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足,主動性差,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尤為突出。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大多注重知識的灌輸與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個體興趣的激發(fā)與閱讀動機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中多以完成任務、應付考試為目的,缺少對閱讀本身的熱情和興趣。尤其是在長篇文章的閱讀中,學生往往因為文本難度較大或內容不符合自身興趣,而產(chǎn)生疲憊感和抵觸情緒。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文言文等傳統(tǒng)教學內容中尤為明顯,學生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閱讀興趣普遍不足。此外,由于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電子產(chǎn)品、社交媒體等對學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分散,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滿足,而不是長時間集中精力進行深度閱讀。這種信息化、快節(jié)奏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生對系統(tǒng)性、深層次的文本分析缺乏耐心與興趣。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低,教師主導的講解型教學模式未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熱情[4]。學生在閱讀時更多是被動接收信息,缺少與文本的深度互動,無法形成自主學習和自我驅動的閱讀習慣。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路徑
(一)加強整體閱讀,提升理解能力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須加強整體閱讀的訓練,即通過多維度、多類型的文本閱讀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理解深度。教師可以設計多層次的閱讀任務,從基礎的字詞理解到深入的文本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提取、邏輯推理和情感共鳴等閱讀技能。閱讀內容不應局限于課本中固定的文學作品,而應涵蓋散文、小說、時事報道、科技文章等多樣化文本,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運用閱讀技巧。在整體閱讀過程中,要注重對篇章結構和作者意圖的分析。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形式,鼓勵學生圍繞文本內容展開交流與思考,增強他們對文章結構和主旨的感知能力[5]。此外,要注重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訓練,不僅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還要能夠從不同視角進行反思與評價。這種多維度的閱讀訓練,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也為學生在面對新高考的跨學科綜合題目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竇娥冤》為例,教師可從文章的整體框架入手,通過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把握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結構,如“竇娥冤屈的命運如何展開?”“她的悲劇性格在哪些情節(jié)中得以體現(xiàn)?”等問題,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對戲劇的情節(jié)有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細讀文本,特別是在人物刻畫上做深入的分析。在竇娥面臨不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她所表現(xiàn)出的堅貞與無奈。“竇娥的性格有什么特點?她的憤怒與冤屈是如何通過她的語言和行為體現(xiàn)的?”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竇娥的命運,幫助學生形成對人物的多維度理解。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情感表達。在討論“冤屈”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通過竇娥的命運想要傳達什么社會批判,“通過竇娥的遭遇,作者在表達什么樣的社會問題?”通過對比其他歷史背景下的冤屈人物,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在批判性閱讀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竇娥生活在今天,她會面臨怎樣的命運?通過這種對比,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表面理解,而是能夠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對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深層含義進行反思和評價。
(二)重視閱讀背景,拓寬知識視野
在閱讀教學中,重視閱讀背景的拓展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并拓寬知識視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增加與閱讀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在閱讀古文或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結合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多角度展開講解,使學生能夠從宏觀視角把握作者的情感表達與思想深度;在閱讀現(xiàn)代科技文章時,教師則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發(fā)展,幫助學生在理解專業(yè)內容的同時,拓展跨學科知識的認知。通過這種背景知識的引導,學生不僅能對所閱讀的文本形成更全面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起跨領域的思維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文本相關的課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觀看紀錄片、邀請專家講座等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和感知力。在課堂上,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查找與所讀文本相關的其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形成多元化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的拓展與背景的深入理解,將增強學生的閱讀深度,提升他們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幫助他們在復雜的閱讀理解任務中做到更加精準和全面的解答。
以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聲聲慢·尋尋覓覓》為例,教師應從李清照的生平入手,介紹她的個人經(jīng)歷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尤其是她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亂和家國破碎的歷史境遇。李清照的詞作多體現(xiàn)了她作為女性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情感和心境,了解這些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詩人詞中的情感色彩。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去世,國家動蕩,使她在寂寞與孤獨中度過晚年,作品中流露出的傷感與無奈正是這些個人遭遇的自然反應。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時代背景——南宋的政治動蕩及士人階層的文化心態(tài)。南宋時期,社會變動不斷,李清照所生活的時代并不安寧。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當時南宋的國情,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作時內心的無奈和愁苦?!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一句反映了她的孤獨和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折射出南宋士人的無力感和對過去榮華的追憶。通過這一背景的補充,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李清照詞作中的情感張力與歷史深度。除了歷史背景,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理解詞中的文化象征意義。詞中提到的“黃花堆積”不僅是秋天的景象,更具有象征性,代表著生命的無常和時光的流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一象征的文化意義,并與古代文人常用的“花”這一意象進行對比,深化學生對文化背景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如參觀宋代文化的遺跡,或觀看關于李清照及其時代的紀錄片,幫助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去感知這首詞的深刻含義。
(三)融合現(xiàn)代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融合現(xiàn)代閱讀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其對不同文本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接觸多種閱讀形式來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強化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閱讀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電子書、網(wǎng)絡文章、博客、評論等新型文本形式,這不僅讓學生適應現(xiàn)代信息環(huán)境中的快速閱讀,還能培養(yǎng)他們對信息篩選和辨別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閱讀跨學科的內容,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領域的文章,以促進他們對不同思想和觀點的接納與批判性思考。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討論、寫作和總結等互動方式,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深度。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并通過集體交流激發(fā)他們對文章內容的多角度思考。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學生之間的知識共享,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教師還可以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問題驅動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尋找答案,并通過撰寫讀書報告或批評性文章來加強他們的寫作能力。
以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鄉(xiāng)土中國》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渠道來拓寬知識視野。比如,結合文本中提到的鄉(xiāng)土社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查閱與鄉(xiāng)土文化相關的網(wǎng)絡文章、博客以及專家評論。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圍繞“鄉(xiāng)土中國”一文中的核心觀點展開交流與思考。教師可以組織一個關于“鄉(xiāng)土社會對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的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古今社會的不同特點,分析鄉(xiāng)土社會所體現(xiàn)的封閉性與鄉(xiāng)村文化的傳統(tǒng)性。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在不同的觀點碰撞中拓展自己的思維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討文章中的核心命題,并促使他們主動思考:鄉(xiāng)土社會的局限性如何影響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文章中的“鄉(xiāng)土”觀念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與當代社會發(fā)展中的某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共鳴?這種批判性閱讀訓練將幫助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分析和評價文本,提升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閱讀,了解社會學、哲學等領域與鄉(xiāng)土中國主題相關的理論,進而讓學生形成一個更為多元的知識框架。
結束語
新高考改革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學模式向多元化和跨學科整合轉型。然而,當前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對深層次思想和多樣化文本的探討,未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未來的教學優(yōu)化應聚焦于多維度文本的引入,提升學生分析、綜合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推動語文教育適應新高考對綜合素質的全面要求。
參考文獻
[1]肖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以《鄉(xiāng)土中國》為例[J].名師在線,2024(29):11-13.
[2]袁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材“1+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J].成才之路,2024(27):93-96.
[3]劉麗.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研究[J].高考,2024(18):78-80.
[4]王科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研究[C]//福建省商貿(mào)協(xié)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jīng)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三).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2021:2.
[5]林金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9(2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