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作為宣傳載體憑借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在提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效率和宣傳維度的同時,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高校如何運用好新媒體打開資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成為必須思考的關鍵性問題。高校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主動學習、研究新媒體,從構建涵蓋資助業(yè)務全流程的綜合性宣傳平臺、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高校資助文化育人工作以及建立師生宣傳隊伍提升媒介素養(yǎng)等方面,推進學生資助精準管理及個性化服務,提升資助育人實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該文通過分析新媒體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意蘊,結合高校資助工作的方式和特點,分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相應的策略,使新媒體成為提高高校資助影響力、促進學生成長進步的工具。
關鍵詞:新媒體;高等學校;資助育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困難學生;路徑優(yōu)化;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206;G6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2(a)-0045-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as a communication carrier with unique dissemination advantages, not only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and scope of financial aid efforts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ideology and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has ushered in a new developmental phase for financial aid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critical question now is how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new media to open up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funding education work. Universities need to adapt to the trends, actively study and utilize new media, and promote precise management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for student financial ai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publicity platforms that cover the entire financial aid process, combing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and building faculty-student publicity teams with enhanced media literacy. By analyz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new media for financial aid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funding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aid effort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make new media a tool for improving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aid and promoting stud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國家脫貧攻堅及社會公平[1]。自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將“資助育人”列入高?!笆筚|量提升體系”之一,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作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與保障[2]。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fā)布的《2023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共資助普通高等教育學生4 529.63萬人次,資助金額1 854.38億元。黨和國家在經濟層面提出“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指示,各級部門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要求,持續(xù)優(yōu)化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逐步推進從經濟保障型資助方式向個人發(fā)展型資助拓展的學生資助總體布局,建成了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獎、貸、助、勤、補、減(免)”為主體的特色鮮明的中國學生資助體系[3]。
在移動互聯(lián)、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浪潮下,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和價值導向,促進高校資助工作效率和宣傳維度的同時,正全方位地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重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需求和價值取向。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目標群體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面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種思潮及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沖擊,高校如何抓住時代機遇,利用好媒介推進學生資助宣傳工作做深、做實,保證學生資助精準管理及個性化服務的同時,提升資助育人實效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是助力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4]。
1 新媒體助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意蘊
1.1 新媒體優(yōu)化高校資助工作流程,拓展資助育人宣傳路徑
大數據、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了網絡信息環(huán)境和數字工具支持,新媒體憑其獨特的優(yōu)勢成為連接師生、傳遞訊息的重要紐帶,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5]。傳統(tǒng)資助紙質材料申請與審核工作涉及大量信息填報、提交、審核與轉接,不僅認定體系不夠標準,而且容易出現(xiàn)材料丟失、數據填寫不規(guī)范等問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數字智能技術賦能促使各高校紛紛建立起學生資助系統(tǒng)平臺,基于大數據分析,推進高校智慧資助建設,推動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進入“無紙化”辦公時代,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傳統(tǒng)資助宣傳模式中,高校主要通過張貼通知、主題宣講、專家講座等方式,信息傳播范圍相對有限。當前依托抖音、B站等視頻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宣傳陣地,高校逐步打造資助政策宣傳陣地,以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生動地解讀資助政策、申請條件、申請流程等內容;信息檢索工具的開發(fā)與利用,使信息傳輸、檢索和查閱變得輕松便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需求通過網絡檢索到匹配的信息[6]。利用網絡新媒體發(fā)布院校資助工作特色亮點、先進典范等,不僅建立了學生資助政策宣傳工作長效機制,而且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發(fā)布方式呈現(xiàn)“去中心化”,學生及時通過新媒體平臺的留言區(qū)渠道,隨時咨詢相關問題,增強雙向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資助育人氛圍。
1.2 新媒體豐富貧困生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化資助需求和個性化發(fā)展
根據知名智能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發(fā)布的《2024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半年大報告》數據,截至2024年6月份,我國移動互聯(lián)網月活用戶為12.35億,24歲及以下年齡段用戶達21.3%[7],此年齡段與高校大學生主體年齡段重合。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自出生便置身于數字技術由萌芽到高速發(fā)展的浪潮之中,堪稱不折不扣的“數字原住民”“互聯(lián)網原生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日益呈現(xiàn)對數字媒介的高度依賴性。新媒體平臺依托強大的資源整合技術,匯聚了海量的優(yōu)質教育內容,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知識資源庫,這些資源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貧困學生只需通過一部智能手機網絡接入,便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極大地彌補了因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條件受限而導致的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在線教育平臺涵蓋了數據編程、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多個熱門行業(yè)的技能培訓課程;同時短視頻平臺涌現(xiàn)出一批以分享學習經驗、直播學習打卡、答疑解惑為核心內容的學習型博主,這些在線資源逐漸演變?yōu)閷W生獲取學習信息的關鍵渠道[8]。同時,平臺還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重點信息分析,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化需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資助政策提供依據[9]。新媒體已經深度融入高校生態(tài),成為當代青年學子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成為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力量。
2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已順應新媒體發(fā)展趨勢,高度重視資助育人與網絡育人的協(xié)同開拓工作,紛紛在傳播載體如微信公眾號等建立了資助育人官方賬號,加強資助育人政策宣傳,便捷服務學生。新媒體作為信息傳遞、資助品牌建設宣傳的窗口,如何利用新媒體結合資助工作的特點和內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現(xiàn)狀仍存在不少挑戰(zhàn)。
2.1 高校資助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
隨著新媒體代表的“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的發(fā)展,打破了固定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界限,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同一個“信息平臺”。學生面對魚龍混雜的“信息轟炸”,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與“匿名性”對不良信息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增添了高校資助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上的難度[10]。信息平臺的高度開放性與傳播即時性,使通知文件發(fā)布后的主觀調控變得愈加困難,各類言論及觀點不再由發(fā)布者完全掌控,若出現(xiàn)不良言論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控制,可能會進一步發(fā)酵成輿情事件。資助工作者由于受到日常行政事務、工作時間或自身新媒體素養(yǎng)等方面的限制,信息獲取可能落后于學生群體,特別是一些資助工作者并沒有深刻理解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的新形態(tài),缺乏運用大數據的意識和能力,因而很難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實現(xiàn)資助育人實效,使得高校資助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2.2 信息的海量與多元文化影響貧困生的價值判斷及行為決策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青年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因其自身家庭經濟條件和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面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種思潮、多元文化的影響,更容易產生信息焦慮與心理失衡,加劇其在價值判斷中的困惑與行為決策,個別學生出現(xiàn)了肆意揮霍助學金的事件。新媒體的運用使受資助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獲取更多信息資源,但受其家庭經濟條件影響,多數困難學生缺乏高端設備和收費信息資源渠道,而貧困生對海量繁雜的免費信息資源的主動篩選和辨別能力不足,在信息過載的環(huán)境中不良和虛假信息的充斥,使其難以從中提取對自身發(fā)展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更有甚者受到低俗信息的蠱惑或因經濟問題落入網絡詐騙分子設下的圈套[11]。
在面對不真實、有悖感恩思想的負面信息時,貧困學生因家庭經濟困境帶來的認知差距,可能會在傳統(tǒng)勤儉文化與西方社會思潮等不同價值觀念之中陷入迷茫,面對消費主義陷阱時取舍不定,難以確定符合其自身情況的價值追求,難以抵制奢侈享樂、互相攀比等不良風氣[12]。
3 新媒體視域下優(yōu)化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質量的創(chuàng)新路徑
3.1 整合碎片化資助信息,構建精準化、多方位的宣傳矩陣
高校要充分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重點打造一批聚焦困難學生、親和力高、傳播力強的新媒體產品,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資助宣傳矩陣。發(fā)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yōu)勢,剔除低質虛假資助信息,遴選整合“頭部資源內容”,構建涵蓋資助業(yè)務全流程的綜合性權威平臺[13]。平臺涵蓋國家層面的獎、助學金政策,學校自設的各類專項資助項目及社會捐贈的特色資助資源等,確保資助信息來源廣泛且全面覆蓋。在信息發(fā)布板塊,除了將資助政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呈現(xiàn),還應針對性設置政策解讀專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具體量化標準,闡釋資助政策的核心要點、申請條件、評審標準等內容,幫助學生厘清政策區(qū)別與申請困惑。在申請受理模塊,采用信息化手段簡化流程,和省市級資助認定平臺建立跳轉鏈接,實現(xiàn)高效線上申請、材料提交與審核功能。制定統(tǒng)一的資助信息錄入規(guī)范,明確各類資助項目申請條件、材料填報等內容的準確表述和格式要求。
在特色資助板塊,通過開發(fā)小程序、外部鏈接等,為貧困生提供線上心理測評與咨詢服務、職業(yè)規(guī)劃與求職技巧、勤工助學崗位、樹洞互動平臺等,開展自強自立、誠信感恩教育,緩解學生因經濟困難帶來的自卑敏感情緒;可以通過開設信息素養(yǎng)教育課程及培訓等方式,傳授信息篩選、評估、加工、應用等實用技巧,提升大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分辨與評估能力,引導學生在提高媒體素養(yǎng)中學會獨立思考、清醒分析問題的能力[14];開設在線輔導課程,聘請高年級貧困生擔任朋輩導師,提供學習資源和答疑服務,引導學生對標榜樣,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借新媒體平臺積極探索,經濟支持、精神幫扶、學業(yè)輔導、心理援助、能力提升“五位一體”的發(fā)展型資助體系,以育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經濟扶困”與“精神扶志”相結合,推動受資助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15]。高校要積極運營新媒體官方賬號,系統(tǒng)設計覆蓋政策解讀、熱點事件、研學實踐、育人案例等多元板塊的移動化資助信息推送與互動機制,邀請資助工作專家、優(yōu)秀典型代表在線訪談,解讀熱點政策,聯(lián)動校內各部門、各學院宣傳平臺,營造人人關注資助、共同參與資助的濃厚氛圍。把握招生報到季、畢業(yè)求職季、期末考試季等關鍵時間契機,及時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提供優(yōu)質服務,使新媒體平臺成為學生的“資助小百科”。
3.2 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有特色、有深度的高校資助文化教育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的重要指示[16]。將高雅先進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能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文化孕育德行、培根鑄魂的作用,在網絡空間弘揚紅色文化主旋律,抵制消極腐朽“灰色文化”對學生思想的侵蝕[17]。通過文化育人陶冶情操和滋潤人格,給貧困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在推進補“精神之鈣”工程中增強其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實現(xiàn)精神脫貧和能力提升,進一步引導貧困生將家國情懷落實在感恩回饋、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實踐行動中,推進建設物質幫助、道德浸潤、精神激勵、能力拓展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18]。引導貧困學生參加義賣、愛心捐贈等志愿服務;將受助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活動作為感恩家校、社會及提升自我素質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接地氣的實踐感悟中堅定專業(yè)自信,在知行合一的行動中實現(xiàn)“受助”到“施助”主體角色的轉變。
3.3 提升工作者媒介素養(yǎng),打造專業(yè)型、有親和力的資助育人隊伍
在海量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高校要切實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質量,除優(yōu)化平臺布局和創(chuàng)新宣傳內容外,還要加強資助育人宣傳團隊建設。團隊成員媒介素養(yǎng)是影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因素[19]。高校要整合校內外力量,用好校級資助工作者手中的“指揮棒”,建設院系資助管理“分會場”,由宣傳部門牽頭明確職責分工,充分發(fā)揮教師信息“把關人”作用,同時發(fā)動貧困學生骨干力量,建設一支有媒介素養(yǎng)、互聯(lián)網思維的師生宣傳隊伍[20]。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應積極敏銳地適應時代變化,消除教育身份的差異,主動精進媒介素養(yǎng)和職業(yè)能力,從傳統(tǒng)的信息被動接收者進化為靈活搜尋和學習最新政策文件的合格把關人。主動抵制虛假信息和輿論,篩選出契合國家政策導向、符合學校管理規(guī)范、貼近學生興趣點與實際需求、助力學生發(fā)展成才的優(yōu)質信息,和學生之間建立新型的平等主體交往關系,切實做好信息審核、發(fā)布和宣傳工作,提升資助工作質量[21]。遴選困難學生中的“意見領袖”,組建有凝聚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宣傳團隊,發(fā)揮貧困生朋輩榜樣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摸排立志成才的身邊故事,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在改變受助生“等、靠、要”的傳統(tǒng)思想的同時,激發(fā)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感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在學生能力拓展的同時,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親和力和育人實效,讓友愛溫暖的文化氛圍充盈校園。
4 結束語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通過物質扶持與能力提升托舉困難學生,為人才培養(yǎng)和維護教育公平提供有效保障,為助力脫貧攻堅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當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huán)境和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高校需結合新生代大學生的成長特征,展現(xiàn)出高度的主動性與時代適應性,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積極擁抱變化,切實提高學生資助主客體的媒介素養(yǎng),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xiàn)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融合,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學生資助的創(chuàng)新工作陣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 2018(6):4-5.
[2] 張遠航,郭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的邏輯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20(7):107-1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2023年)[R/OL].(2024-09-12)[2024-12-10].https://www.xszz.edu.cn/n85/n171/c11841/content.html.
[4] 唐志文.論新發(fā)展階段推進高校資助育人的高質量發(fā)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105-111.
[5] 祁潔.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的宣傳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0):128-130.
[6] 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7.
[7] 北京貴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QuestMobile2024年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半年報告[R/OL].(2024-07-30)[2024-12-22].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1818126420037177 346.
[8] 武珂冉,劉俊冉.新媒體時代學生信息焦慮的生成機制:以學習類博主對學習焦慮的影響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4, 10(23):91-94.
[9] 鞏文娟.基于新媒體平臺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施策略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147-149.
[10]季海菊.論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 109-115.
[11]陳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踐探索[J].傳媒論壇,2021,4(19):169-170.
[12]張麗,畢清波,蔡亞峰.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 (8):176-179.
[13]王茜淵.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0):244-248.
[14]董西飛.數字技術下的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一個政治傳播的視角[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8(1):98-104.
[15]李義波. 新時代高校發(fā)展型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 (4):68-70.
[16]馮剛.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 (5):31-40.
[17]王敏.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82-83.
[18]龍涌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貧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80-81.
[19]鐘珊珊.全媒體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就業(yè)與保障,2024(5):160-162.
[20]王新燕,劉陸雪.新媒體賦能高校學生資助宣傳工作: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優(yōu)化策略[J].成才與就業(yè),2024(S1):31-33,46.
[21]喬梁,陳力.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輔導員“把關人”角色重塑及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0):228-233.
作者簡介:安之冬(1995-),女,安徽六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