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德育教學活動中,“知行合一”是學生“知”與“行”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過程。無論是認知先行還是實踐先行,均可以通過“合一”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诖耍疚囊詢?yōu)化小學德育教學品質為目標,以“知行合一”為教育指導思想,從基礎課程、拓展活動和校園文化三個維度出發(fā),探究德育由“知行分離”到“知行合一”的發(fā)展路徑,結合學生知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探究德育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發(fā)展。
【關鍵詞】知行合一;小學;德育
“知行合一”是我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的重要學說。其中,“知”為明了事物之道理,指人內心對事物的認知;“行”為實行其事,指人的實際行動。以內在意識支配外在行為,將認知與實際行動相統(tǒng)一即是“知行合一”的內核。在德育中貫徹落實“知行合一”理念,能使小學生將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和看法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中。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重視學生知與行的統(tǒng)一,遵循“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實施教學,以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小學德育實現(xiàn)“知行合一”效果的教育路徑
(一)以知促行,由內而外實現(xiàn)知行合一
這種教學模式講求認知先行,以知促行,由內而外地落實德育,實現(xiàn)知行合一。學生首先在實現(xiàn)層面上接受德育內容,對德育內容產(chǎn)生認同感,再將這種德育觀念作用于行為層面,實現(xiàn)由內而外順序發(fā)展的過程。在此類教學模式中,學校需以文化宣傳作為先驅,加大學科教育、文化滲透、主題教育等教學活動的力度,從精神思想層面對學生進行熏陶。小學生具有情感波動大、易受新鮮事物吸引等心理發(fā)展特征。感召力強的德育課程建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學習特征,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行明知,由外向內實現(xiàn)知行合一
這種教學模式講求實踐先行,理論在實踐中發(fā)展,由外而內地落實知行合一目標。其教育原理是: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道德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踐行道德教育所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在實踐過程中體驗外界態(tài)度,感知行為價值,建立感性的行為認知;實踐體驗過后,再引領學生回歸理論課堂,通過規(guī)范化教學,將學生感性經(jīng)驗上升至理性認知,由此構成“由外向內”的逆向學習過程。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樂于探索的心理特征。對部分抵觸“說理”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以行動為先驅落實道德品質教育,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知行合一”指導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精設理論課程,讓“知”先行,促進知行合一
1.學科教育,以思想建設促成長
學科教育是學校滲透德育理論知識、落實理論課程教育的通達路徑。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學科德育分為兩大類型,一類為專項學科教育,即“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德育為學科教學的主體;另一類為學科德育滲透計劃,即除“道德與法治”以外的其他學科,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德育,生成具有學科特征的德育體系。學??梢约訌姟暗赖屡c法治”學科建設,通過專項學科教育提升小學德育工作的精專性和規(guī)范性;學校還可以提升對多元學科教育過程中德育滲透的重視力度,以智育推進德育進程,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如此,能構建健全、系統(tǒng)的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小學生德育工作進度。
例如,在小學德育工作過程中,學校可以將德育工作重心放在學科課程建設上,組建德育工作小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擔任小組組長,定期組織其他學科教師展開德育工作研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需發(fā)揮直觀引領作用,分享德育工作經(jīng)驗,傳授可行教育方法,為學科教師指明在多元學科中滲透德育觀點的有效路徑(如直觀滲透法、觀點滲透法、隨機滲透法等)。德育工作小組可以設計學科德育聯(lián)動活動,以學生當前接受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為多元學科的德育滲透內容,在階段時間內統(tǒng)一多學科的德育方向,使學生獲得內容集中、時段持續(xù)的德育,增強德育效果。如此能全面提升小學全學科德育課程建設的有效性,提高獨立學科德育工作的效率,構建健全的德育理論課程體系。
2.主題教育,以精神感召促成長
主題教育,是指由學校統(tǒng)一發(fā)起的、以學校為單位的、帶有明確主題的德育活動。常見的校園主題德育活動包括家園共育活動、四史教育活動、校際聯(lián)動活動等。由校園發(fā)起的主題教育內容更具指向性,教育形式更具體驗感,師生互動性更強,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延展學生德育思考。學??梢試@一個行為品德主題發(fā)起家園共育活動,讓家長參與學生德育工作,發(fā)揮家庭教育的深度育人優(yōu)勢,以階段打卡、作品評比、家長入園等方式落實德育目標,提升家長、學生對道德認知的重視程度;學校可以從四史教育角度出發(fā),在校禮堂、多功能廳等大型空間舉行嚴肅、規(guī)范的四史教育,精設教育形式,豐富教育資源,以聲境結合的主題教育增強學生對“愛國愛黨”的認同感,促使學生對四史產(chǎn)生深刻認知;學校還可以從校級聯(lián)動角度出發(fā),將文娛活動與理論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多校聯(lián)動活動中樹立集體意識,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傳承德育精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多樣化主題教育能增強德育的精神感召力,助力學生道德思想成長。
例如,在小學主題教育過程中,學校可以將“愛國精神”作為當月德育工作的重心,創(chuàng)設“延續(xù)紅色血脈,少年志在強國”大型主題教育。在教育活動初始階段,學??梢圆贾弥黝}剪紙創(chuàng)作任務,請學生以“愛國精神”為主題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旨在讓學生課后自主查閱資料,將對愛國精神的理解融入作品,以剪紙作品布置校園,營造紅色教育氛圍;而后,校方可以設置校園開放日,邀請家長、教師入園參觀,讓學生分組帶領參觀者觀賞校園剪紙藝術展,介紹校園愛國文化;接著,學??梢哉垖W生、參觀者齊聚校園禮堂,參與集觀影、文藝匯演、理論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德育教學活動,持續(xù)激發(fā)學生視聽體驗,深度落實德育目標;最后,學??梢匝埣议L做學生愛國精行為的監(jiān)督者,陪伴學生完成“月四史教育打卡”活動,以深度學習加強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將愛國情感厚植于學生內心。
(二)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以“行”引思,促進知行合一
教師結合德育目標為學生布置自主式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探索德育情境,引發(fā)學生進行德育行為思考,使學生有自主判斷、選擇的機會。學校可以為學生布置主題式社會綜合實踐任務,請學生到指定實踐情境中參與社會生產(chǎn)或完成生活任務。如職業(yè)體驗、社區(qū)服務、問卷調查、公共場合活動等。學生獨立探索時,能直觀感受到他人對自身德育角色、德育行為的期望,進而在社會活動中盡心演繹社會角色,自主選擇適合的德育踐行方式,做出正確的選擇。學生能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豐富的道德行為選擇經(jīng)驗,感受社會對個人道德選擇的期望方向,進而自覺認識到“該怎么做”,結合外界反饋不斷修正個人道德行為、思想觀念,在摸索過程中形成個性化道德行為
準則。
例如,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學校可以為學生布置假期自主社會實踐任務“職業(yè)體驗”。該實踐活動的德育目標在于:讓學生深度感知勞動者的工作強度,體會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勞動精神,加深學生勞動認知,促使學生形成“珍惜他人勞動成果”觀念。學生可以結合實踐活動任務要求,利用假期時間自選社會實踐參與角度,跟隨父母參觀工作單位、深入社區(qū)參與社會服務、走訪調查社會勞動者。學生能在深度體驗后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將對勞動相關的感悟和收獲記錄在匯報中,返校與小組學生交流分享。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從他人工作模式、工作態(tài)度、工作內容中萌生豐富的勞動感觸,感知到勞動者對勞動成果的重視,進而認識到“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重要性。獨立的實踐體驗有助于學生在行為中延伸道德思考,在行為經(jīng)驗的積累過程中生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實現(xiàn)“知行合一”。
(三)共創(chuàng)校園文化,“知行”并舉,浸潤道德品質
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營造德育文化氛圍的方式落實德育,能使學生“知”“行”協(xié)同發(fā)展。校園活動包括儀式化活動和常規(guī)性活動兩種文化活動。學??梢越柚鷥x式感教育促進學生德育認知內化,借助常規(guī)性文化教育助力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行為習慣。儀式化校園活動包括運動會、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新年典禮、節(jié)日慶典、等,此類校園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要素。學??梢酝ㄟ^設計主題儀式活動的方式落實相關德育目標,促使學生在實踐的同時明確德育行為準則,以實踐檢驗學習效果,知行合一地接受德育;常規(guī)性活動則包含每日升旗儀式、班歌校歌、校級體育活動、校規(guī)校紀、校園環(huán)境文化宣傳活動、線上文化宣傳活動等。教師可以在常規(guī)性校園文化活動中植入德育要素,以常規(guī)性校園文化規(guī)范學生言行舉止,營造濃厚的校園道德文化氛圍。校園文化的浸潤與熏陶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德育內容的認同感,促使學生自覺踐行道德行為,厚植道德思想,建立道德觀念。如此,能構建“知行并舉”德育格局,加強學生精神文明建設。
以“個人道德品質”為德育目標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校方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元素角度”出發(fā),設計校園文化活動主題“徜徉歷史長河,詩意伴我成長”。并設計一系列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要素為目標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具有儀式感的文娛活動“先賢座談會”:以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個或多個先賢(如愛國將領岳飛、一代清官海瑞、善良仁厚的孔融、宣言仁愛思想的孔子等)展開座談會形式表演,著重凸顯先賢道德品質,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再如:校園道德主題文集共創(chuàng)活動《家風惠久遠,品格代代揚》,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個道德要素展開家風主題征文創(chuàng)作活動;再如:道德主題辯論活動“竹林論道”。班級辯論隊圍繞道德話題展開辯論賽,在思辨過程中落實德育,明確道德觀念。具有儀式感的校園活動能有效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增強德育的情境感召力。濃厚的校園道德文化氛圍能提升學生道德意識,升華學生精神品格,促使學生充分內化道德思想,規(guī)范生活行為,實現(xiàn)知行合一。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知行合一”指導思想的落實和運用能提升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在落實德育工作的三種教育活動途徑中,學生既能從理論層面獲取道德品質認知,又能從實踐中獲得道德行為體驗。德育滲透是一個“水磨”功夫。學生如天然的璞玉,需以德育為器,持之以恒地琢磨方能展現(xiàn)其優(yōu)良的內質,形成固化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需注重德育工作的持續(xù)性和遞進性,在潛移默化中落實德育工作,使精神文明之花常駐校園。
【參考文獻】
[1]黃穎,饒曉煒.以紅色經(jīng)典課文滲透學科德育落實“知行合一”[J].教育藝術,2022(10):4.
[2]楊述琴.初中道德與法治以知行合一為目標的深度教學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6):64-66.
[3]謝云娥.“知行合一”視域下小學德育教學優(yōu)化研究[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1(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