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突破】
《三峽》是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關于三峽的一段描述,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法,寫出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就文學角度而言:“三峽”就是作者通過想象所描繪的奇觀景象;就地理角度而言,“三峽”就是自然風物,有其地理意義上的特點;就歷史角度而言,三峽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見證中華文明的“三峽文化”。鑒于此,《三峽》教學,筆者以“跨學科”的方式設計,擬從以下三個方面突破。
1.跨學科整合,形成學習大項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跨學科學習”的提出,旨在跳出本學科領域,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拓寬語文學習的寬度和知識運用的廣度,形成了以“‘三峽’奇觀”為主題的學習大項目。
2.體現(xiàn)“大語文”教學理念。
教學以課堂學習為軸心,把學生生活體驗、“三峽”旅游文化、社會生活等有機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習和語文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語文知識和實施課程思政結合起來,超越了單純的課堂學習,使語文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于語文實踐中提升學生思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3.創(chuàng)設項目學習的“大情境”。
首先,設計有明確“方向性”的學習“大情境”,讓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變?yōu)閯討B(tài)的語文實踐,以學習任務來規(guī)約、指導教學行為。學習情境設置要求學生對《三峽》文本及相關科目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要有對“三峽”親歷的感受;最后以“一群外國友人來我國三峽旅游,身為導游,如何講解三峽”等核心任務展開,讓學生在學科認知情境、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在自然和社會構成的“大課堂”中實踐、體驗,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項目化育人價值。
【學段設計】
該項目化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具體分為四個學段:
第一學段,從語文學科角度,閱讀文本,積累字詞和文學常識;了解文本內(nèi)容和行文結構以及《水經(jīng)注》相關內(nèi)容。
第二學段,結合地理知識,了解三峽地區(qū)的自然景觀、地理特點,增強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
第三學段,從文學描寫、毛澤東詩詞、歷史學科的相關內(nèi)容和紅色革命事件整合有關三峽的內(nèi)容,來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歷史感悟,實現(xiàn)德育目標,達到熱愛祖國、熱愛三峽文化的教學目的。
第四學段,整合前三學段學習所得,完成項目學習核心任務,撰寫導游詞。
【學習設計】
項目學習主題:“三峽”奇觀。
項目核心任務:多角度了解“三峽”,設計“三峽”旅游線路,撰寫講解詞。
項目學習目標:
1.能夠準確背誦和理解《三峽》一文,了解酈道元和《水經(jīng)注》;了解三峽的自然景觀、地理位置以及與之相關的地理特征;了解三峽的歷史人文故事及其文化意蘊。
2.閱讀“三峽”有關的詩、詞、文章;了解紅軍長征在長江流域的故事;提高文學品鑒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3.感受作者筆下的三峽風光,激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喜愛之情,增強對歷史文化、紅色革命的尊重和傳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能夠較為熟練地對“三峽”文化進行推介。
項目學習重點:
1.背誦和理解《三峽》一文,了解酈道元和《水經(jīng)注》,掌握“三峽”地理特征及水文特點。
2.深入作品意境,感受三峽的自然美,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增強對歷史文化、紅色革命的尊重和傳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項目學習難點:
能夠較為熟練地對“三峽”文化進行推介。
【項目學習方法】
為有效落實學習項目,本項目學習采取如下方法:
1.視頻情境,沉浸式體驗感悟。
2.分組討論:讓學生就所學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分享學習所得。
3.實驗法:學生通過視頻感受三峽風光,認知三峽歷史文化。
【項目學習實施及評價】
課前預習導讀:由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完成。
1.查閱資料,了解酈道元及《水經(jīng)注》。
預習關鍵信息提示:
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有《水經(jīng)注》。
《水經(jīng)注》即注釋《水經(jīng)》,是古代較為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既是地理著作,又是文學作品。
2.學習地理“滾滾長江”部分內(nèi)容,了解“三峽”的地理特征;查閱“三峽”資料,了解“三峽工程”。查閱歷史資料,積累與三峽有關的歷史名人、故事、詩文等文化內(nèi)容。
3.閱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水調歌頭·游泳》,在地圖中尋找并標注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
4.初讀《三峽》,圈畫并積累生字詞并能讀準字音。
5.再讀《三峽》,結合注釋翻譯文本,整體感知課文。
【項目學習情景設計】
多媒體展現(xiàn)“三峽”不同風光畫面,同時插播音樂《高山流水》。
導語:長江是一個偉大的傳奇。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暢游《三峽》,飽覽其壯美風景,感悟人文情思吧。
▲第一學段:文學視角賞“三峽”
學段任務:
1.反復朗讀課文,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
2.體會文章布局妙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背誦課文。
學段活動一:預習成果展示及檢測
1.小組為單位分享對酈道元和《水經(jīng)注》的預習學習成果。
2.小組朗讀課文,落實朗讀節(jié)奏、字詞讀音。
學段活動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
1.學生自學:利用工具書和課本注釋,翻譯課文。(學習小組進行討論,成員各自發(fā)表見解。組長把意見進行綜合。)
2.班級交流:就各組所綜合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探究,教師作適當點撥和點評。
學段活動三:學生集體朗讀
提出問題:相信大家的朗讀再一次把大家?guī)雰?yōu)美的三峽美景,請說說作者寫出了三峽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之美。
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師生互動全班交流,完成課堂板書。
學段活動四:
提出問題: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寫水時為什么不按季節(jié)的順序來寫?寫山為什么不細加描繪,而是簡單勾勒?
小組合作研討;師生互動全班交流。
學段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與酈道元的《三峽》。
▲第二學段:語文、地理融合觀“三峽”
學段任務:
1.借助劉白羽的著名散文《長江三日》片段閱讀,體驗三峽特征。
2.從文學和地理相聯(lián)系的視角,跨學科理解文本。
從文學的視角來看就是酈道元筆下的奇妙景象,但是從地理視角來看,《三峽》就是自然風物,有其地理意義上的特點和成因。今天我們就融合語文和地理兩個學科來進行第二學段的學習。
第一學段回顧檢測:
1.朗讀課文,重溫文本內(nèi)容,看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景觀。
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完成文章行文結構圖:
2.地理學科相關知識檢測。
任務:結合助讀資料一和第一學段學習情況,填寫下列空白。
助讀材料一: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
長江三峽位于我國地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處,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種植被類型適應于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樹木常綠,葉子形狀比較寬大。
(1)三峽是 " 峽、 " 峽和 " 峽三段峽谷的總稱。
(2)三峽的氣候屬于 " "氣候;主要植被是 " 。
體驗“三峽”:
我們不妨跟隨劉白羽的著名散文《長江三日》選段,來體驗一下。
學習活動:一邊閱讀,一邊體會文本所描繪景物,自主完成選文后的學習任務。
選段一:“只見前邊兩面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狹狹的江面,已進入瞿塘峽了。……瞿塘峽口上,為三峽最險處,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云:“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白牢關?!惫艜r歌謠說:“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龜,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边@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對準峽口。萬水奔騰一沖進峽口,便直奔巨礁而來。”
選段二:“……你看,這就是巫山巫峽了?!睄{中,強烈的陽光與乳白色云霧交織一處,數(shù)步之隔,這邊是陽光,那邊是云霧,真是神妙莫測?!綅{卻越來越狹,前面兩山對峙,看去連一扇大門那么寬也沒有,而門外,完全是白霧?!?/p>
“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么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p>
選段三:“江流剛奔出巫峽,還沒來得及喘息,卻又沖入第三峽西陵峽了。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船一下像流星隨著怒濤沖去,一下又繞著險灘迂回浮進?!憧粗侨f馬奔騰的江水會突然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一千個、一萬個漩渦,使得“江津”號劇烈震動起來。”
學習任務:通過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三峽的共同特征可以用一個“險”字來概括。請結合自己對三峽的體驗,說說三峽之險,各險在什么地方。
學生自主閱讀交流。
從文學、地理跨學科的視角學習《三峽》:
1.學習任務一:結合助讀材料二,以小組為單位,仿照示例,將酈道元對三峽的描述與三峽在地理學上的特點相匹配,并說明匹配理由。
助讀材料二:
三峽地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受峽谷地形影響十分顯著。其中巫峽谷深峽長,迂回曲折,顯示出典型的峽谷氣候特征,可作為三峽氣候的代表。這里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7.1℃,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9.3℃,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方法指導:找原文→翻譯理解→反映的地理現(xiàn)象或地理學特點。
示例:《三峽》一文,對山(三峽段“巫山”)的描寫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意思是說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了天空和太陽,用地理術語來說就是山高谷深,平均海拔高。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享學習結果。
2.學習任務二:跨學科拓展實踐,結合助讀材料三,請你為長江三峽水利發(fā)電站的建設尋找理由,填補表1(1)(2)空白處。
助讀材料三:
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年發(fā)電量847億千瓦時。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fā)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
學生自主活動。
▲第三學段:語文、歷史融合悟三峽
學段任務:
1.了解并積累歷史上關于三峽一帶的名人故事、典故詩文。
2.誦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通過地理地圖勾畫三峽上游的“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從文學和歷史相聯(lián)系的視角,理解三峽文化及紅軍革命精神。
師生互動,知識競猜:
1.我國境內(nèi)有一條寬闊而湍急的河流,它是長江上游的一條主要支流;在古代,這條河流以盛產(chǎn)金沙而得名;這條河流在四川省宜賓市與岷江交匯后始稱長江。這條河流的名稱是什么?(金沙江)
2.還有一條河流,它是岷江的最大支流,長江的二級支流;這條河上有一座主要由十三根鐵索構成的橋,名叫瀘定橋,這條河流的名字叫什么?(大渡河)
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由岷江自然想到岷山,聯(lián)系起來我們不由得想起毛澤東的一首《七律·長征》。
(1)請大家集體背誦毛澤東《七律·長征》。
(2)在地圖上勾畫三峽上游的“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重溫長征線路。
播放電視劇《長征·飛奪瀘定橋》片段,學生暢談觀感。
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zhàn)斗,那么強渡大渡河則鍛造出“聽黨指揮、勇往直前、敢打必勝、顧全大局”的大渡河精神。
播放《文化三峽,千古傳承韻味濃》短視頻。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
小組為單位,分享歷史上關于三峽一帶的故事和詩文,并談談各自的理解或感悟。
▲第四學段:項目綜合書“三峽”
同學們,一群外國友人來我國三峽旅游,身為導游,你將為他們怎么講些什么呢?
學生活動一:撰寫導游詞,有能力的同學如果能夠用英語交際,更好。
學生活動二:小組分享作品。
學生活動三:根據(jù)評價量表,對項目核心任務進行評價。
本項目學習雖然結束,但對“三峽”的研究,有待每一位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xù)探索、發(fā)現(xiàn)。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三十一中學)
編輯:張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