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蒙書是現(xiàn)今敦煌寫本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財富,《百行章》作為道德類蒙書的代表之一,以儒家思想為主,雜糅了佛教、道教的優(yōu)秀思想,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而《百行章》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展現(xiàn)了特定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沖突與交融,本文對《百行章》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闡述其中儒釋道思想文化的沖突與交融,為敦煌蒙書的研究提供助力。
《百行章》是唐朝的蒙學教育書目,其在孝、行、禮、義等方面對蒙童的思想與行為進行了教導。學界先賢已對此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部分學者注意到了《百行章》中蘊含著儒家、佛教的思想,但是較少有學者聚焦于儒釋道思想在《百行章》中的碰撞、交融而進行研究。
《百行章》概況
一、《百行章》文本概況
文本形式上,《百行章》一共有八十四章,具體章目多由四字句組成,整齊有序,朗朗上口。在注解上,為觀之條理清晰且避免行文冗長,《百行章》中幾章的注解為雙行小注。其命名方式為“章節(jié)+序號”,如“孝行章第一”“敬行章第二”等。文本內(nèi)容上,《百行章》體現(xiàn)出強烈的儒家文化色彩,其極力倡導忠孝,圍繞立身之道進行闡述,在不同的章目里或摘錄儒家名言,或引用佛教典故,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禮儀規(guī)范。關于《百行章》之作者,敦煌寫本S.1920、S.3491、S.3176、S.3796都注為杜正倫。在鄭阿財、朱玉鳳所編撰的《敦煌蒙書研究》中記載了《百行章》序:“……立身之道,莫過忠孝?!输浺嬷裕蠟椤栋傩姓隆芬痪怼?。杜正倫作此篇具有非常強烈的實用性,旨在引導童蒙不斷學習、養(yǎng)成良好品行,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二、《百行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統(tǒng)治者對蒙學采取鼓勵政策。唐朝初年,統(tǒng)治者在發(fā)展官學的同時,對私學也給予大力支持,蒙學因此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第二,統(tǒng)治者重視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運用。高祖《賜學官胄子詔》中言:“自古為政,莫不以學,則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崇尚儒宗,開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訓”。其將教育和政治相結(jié)合,意在弘揚儒家思想,教化民眾。第三,統(tǒng)治者在政策上注重發(fā)揮儒釋道三教的作用。初唐時期,李淵下令恢復學校、置經(jīng)學博士以學習儒家經(jīng)義;在道教的傳播方面,歷法上采用白馬道士傅仁均的《戊寅歷》;在佛教的管理方面,高祖在京師立十大德,這加大了佛教義理在社會上的傳播。這種蒙學盛行、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氛圍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百行章》的創(chuàng)作。
《百行章》中體現(xiàn)的儒釋道思想
一、《百行章》中體現(xiàn)的儒學思想
首先是孝親思想。儒家奉行孝道,孔夫子在《論語》中提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栋傩姓隆分卸嗵幬谋緷B透了孝親思想,如在《孝行章第一》中:“孝者,百行之本,德義之基”“必須躬耕力作,以養(yǎng)二親……言和色悅,復勿犯顏”,還有“事君養(yǎng)親,專心無二”,其中,在孝的重要性方面,作者將孝提到了“百行之本,德義之基”的位置;在行孝的方式上,《百行章》強調(diào)應盡心盡力、了解父母的感受等。
其次為自我修養(yǎng)。在儒家思想中,修身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進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過程??鬃佑谩靶藜阂园踩恕薄靶藜阂园舶傩铡币詮娬{(diào)修身的重要性?!栋傩姓隆吩诙鄠€章節(jié)強調(diào)了修身的多種途徑,如通過向他人學習以完善自我,“是以三人同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渲羞€強調(diào)反思自我、約束自身行為以修身,如“言須三思,行須三思,思必思之,是其大”。
再次是務實求是。儒家的務實求是思想是注重現(xiàn)實、崇尚實干。如在學習行為中,《中庸》強調(diào):“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的最終落腳點是付諸行?!栋傩姓隆费裕骸熬庸僦w……受委須達,執(zhí)事有功。在家勤作,修營桑梓”,這強調(diào)了要積極執(zhí)法、勤于經(jīng)營。還有“若職當高位,愛人如子。若居要職,理務如絲”,身居高位時應愛護臣民、治理國家事務應細致有條理,這些觀點都與儒家注重現(xiàn)實、實干的務實思想相契合。
最后是尊崇禮法。儒家認為,禮是最高的行為準則,是社會治理的準則和規(guī)范?!抖Y記·曲禮》中提到,“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強調(diào)了君子應態(tài)度恭敬,謙讓節(jié)制?!豆姓碌诰拧费裕骸叭牍T斂手而行,在公庭鞠躬而立……國有明君,不得當街而蹈”,這些行為要求都是對禮法的尊崇。
二、《百行章》中體現(xiàn)的佛教思想
首先是忍耐克制。在佛教的思想觀念中,忍耐是一種人格的修養(yǎng)。在《忍行章第廿四》中提道:“有人談好,未可即喜……不得恣其三毒,返燒其身。若不能忍,禍患交至”,其強調(diào)萬事皆需忍耐,就算是接受了諂媚的語言,也不可過度欣喜。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鄧文寬在《敦煌寫本〈百行章〉校釋》中對“三毒”進行注解:“三毒”是佛教語,貪欲、腆患、愚癡為三毒?!栋傩姓隆方栌梅鸾獭叭尽?,告誡世人面對惡念,若放縱其擴散,則產(chǎn)生禍患。
其次是佛教五戒?!斗ㄔ分榱帧吩疲骸胺蚴浪姿校柿x禮智信也。含識所資,不殺盜淫妄酒也”。殺盜淫妄酒被視為佛教的五種禁忌?!俄姓碌谒氖摺吩疲骸按绖雍`,皆居人性……莫好煞生,勿規(guī)他命……”其強調(diào)萬物有靈,不應殺生,運用佛教術語向蒙童傳達了敬畏生命的思想?!栋傩姓隆酚钟小扒樯仓程?,無能為之”。這些思想與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不邪淫”相契合。
最后為因果報應。佛教強調(diào)因果報應,因果導致,因果啟發(fā)。這樣的思想被融入《百行章》中,其所言“五戒十善,種果之因”,強調(diào)通過善行種下善因,便可以擁有今生或來世的幸福?!峨s阿含經(jīng)》卷十二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強調(diào)了萬物的有無、生滅、起落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因變果必變。由此可見,《百行章》將佛教思想中的忍耐克制、因果報應等思想融入文本、滲透在對兒童的訓誡里。
三、《百行章》中體現(xiàn)的道教思想
首先是遵循規(guī)律?!兜佬姓碌谌弧费裕骸叭f事之基,總攬之要,治家無道,眾人不顧,治國無道,鄰國怪之。”無論治家還是治國,都應該遵道而行?!独献印诽岬健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都要遵道才能順利生長?!蹲裥姓碌诹濉穭t言:“敬神遵道”,勸誡蒙童要遵道而行,不可心生怠慢。
其次是抱樸守拙?!墩\行章第七十五》云:“浮華之計,不及拙樸。巧妙之端,而不如成功顯效”,強調(diào)運用浮華手段不如踏實辦事。道教反對投機取巧的利害之心,認為一旦開始追求機巧方法,便會漸漸喪失本心。正如莊子在《天地》中所言:“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p>
最后是盛衰無常。老子認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換,人生總是盛衰無常,起起落落。莊子在《德充符》里有言:“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暗指人的一生中存在種種可能,生死存亡或是毀譽饑渴都有可能發(fā)生?!毒托姓碌谒氖摹分刑岢鲆蓡枺骸叭松谑?,衰盛何常?”這人生盛衰之嘆契合了道教的盛衰無常觀。
《百行章》所見儒釋道思想文化的沖突與交融
一、《百行章》中儒釋道思想文化的沖突
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沖突體現(xiàn)在對行為處事的要求中,道教認為行為應遵循事物原本的規(guī)律,順其自然發(fā)展;而儒家更注重行為服從一定的秩序,如禮樂制度、“三綱五?!?,這樣的思想沖突在《百行章》中得以呈現(xiàn)?!栋傩姓隆诽岢隽损B(yǎng)生之道、敬神遵道、治家與治國應有道等觀點,意在處事應追求自然之道,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道家的處事觀念,但其中關于儒家創(chuàng)造秩序、服從秩序的表述則更多,如其中提到:“敬者,修身之本。但是尊于己者,則須敬之”“在官之法,謹卓小心,共遵風化,奉法治人”等。可以看出,道教偏向“尊道”,而儒家倡導“循規(gu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百行章》中得以并存。盡管《百行章》中部分觀點隱含著遵循規(guī)律的道家思想,但儒家服從秩序的思想仍然占據(jù)主要的地位和篇幅,對道教的相關思想有著一定的壓制。
佛教與儒家的思想沖突體現(xiàn)在對人生的追求上,佛教倡導出世,而儒家更注重入世。王欣提到,佛教認為人世間生老病死、因緣不息,因此眾生之苦也循環(huán)往復,要解脫就需要身心的“出世”,更多地在精神世界中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而儒家更加注重積極入世,使人們遵從社會道德體系,不斷修身正己。佛教出世和儒家入世的沖突在《百行章》中亦有體現(xiàn)?!吧碚几呶唬俄毘种緫n君,臨危不改其心……”“為國亡軀,不泄其言;為君盡命,不改其志”。這些都體現(xiàn)了儒家的積極入世、擔當責任。而“信憑佛法,敬神遵道……祇奉神祇,收福無量”,這些表述更注重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探求?!栋傩姓隆分懈笃w現(xiàn)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小部分篇幅體現(xiàn)的是對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積極探索,這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在其中具有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
道教與佛教的沖突體現(xiàn)在對命運的態(tài)度上,道教強調(diào)世間萬物不斷變化,因此人們應當接受人生的無常性,與之相對照的是佛教關于命運的觀念,佛教強調(diào)因果報應?!栋傩姓隆芳劝l(fā)出了“人生在世,衰盛何?!钡母锌?,又提出了“五戒十善,種果之因”的觀念。在《百行章》中,對命運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道佛兩教思想的分歧,其中既有天命無常的觀念,又有種因得果的命運觀。
二、《百行章》中儒釋道思想文化的交融
在培養(yǎng)道德、塑造品行方面,《百行章》兼具儒釋道色彩。儒家在道德培養(yǎng)上,將“仁”視為最基本的德行,孔子提出:“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道家則關注無為而治,強調(diào)尊重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其提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佛教認為,人要通過后天的修行來達到成佛的境界,如奉行五戒十善。在《百行章》中,以上思想均有諸多體現(xiàn),如“存忠立孝,不可輕移……節(jié)義廉政,不容離己”“五戒十善,種果之因”“山澤不可非時焚燒,樹木不可非理斫伐”。從以上篇目可以看出,儒家培養(yǎng)蒙童修身正己的良好品質(zhì),佛教注重善言善行,道教則啟發(fā)蒙童懂得尊重自然,順應天性,雖然表述并不相同,但本質(zhì)都是培養(yǎng)蒙童良善的品德。
在強調(diào)敬畏之心這一方面,《百行章》體現(xiàn)了儒釋道思想的交融。儒家注重敬畏天地、重視祖宗,而佛教、道教則強調(diào)敬畏神明,黃夏年提到,在佛教觀念里存在以釋迦牟尼佛為首的神靈系統(tǒng),道教則包含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神明?!栋傩姓隆分小敖K日畏天懼地怕君者,是為恭行”以及“雖處幽冥,天佛知之……終日畏天懼地,無宜寬慢”,再如“敬神遵道,莫起慢心,勿生不信”,這些都規(guī)勸蒙童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神靈。心懷敬畏之心,才能規(guī)矩做人、行事,三教的思想在強調(diào)敬畏之心這一方面上實現(xiàn)了共融。
《百行章》作為一部較為重要的德行類敦煌蒙書,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同時,雜糅了佛道的思想,三教的思想在其中交鋒、融合,共同促進對蒙童品德的培養(yǎng)、人格的塑造?!栋傩姓隆穬?nèi)容豐富、角度多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深入分析《百行章》,能從蒙養(yǎng)教材的角度進一步探析其中三教思想的沖突與融合,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屈玉麗,女,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符華蘭,女,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齊嘉銳,男,任職于塔里木大學科研處,文學學士。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敦煌寫本所見東西方文學交流研究》(編號:19CZW031)、天山英才項目《敦煌吐魯番文獻與中印文學交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