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原本是非常樸實的,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語文教學開始走向功利化,圍繞提高考試分數(shù),語文教學開始異化,凡是能夠提高考試成績的方法都用上。甚至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也呈現(xiàn)考試化狀態(tài)。一篇文章的教學,設置諸多問題讓學生回答,課堂上就是這些問題的問與答,還美其名曰啟發(fā)式。為了增添課堂教學的熱鬧氣氛,在學生每一次正確回答之后,教師讓全班同學給予很有節(jié)奏的掌聲。為了調(diào)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競賽,有的教師為回答正確的學生提供了一些小玩意做獎品。學生為了獲得獎品,事先針對教師的問題去翻閱市面上出售的各種教輔讀物,去尋找答案。一般說來,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不會超越各種教輔,因為問題基本來自教參,而各種教輔讀物也是依據(jù)教參進行二次、三次改造編寫,所以學生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直接把教輔讀物上的答案拿來,回答教師的問題。
這樣的教學有什么問題?首先,它是非常態(tài)的。一般說來,人們常態(tài)的閱讀是這樣的:默默地閱讀,靜靜地品味,看到精彩的地方畫一畫、摘一摘、注一注、評一評,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文字的對話。而問答式教學,是以一連串問題的問與答貫穿語文課堂,雖然針對性強了,但毫無疑問審美性弱了。學生對一篇篇美文,不再進行審美品讀,不再有自己的審美感悟,一下子進入尋找答案的過程,課文的閱讀變成找信息、找論據(jù)的過程。長此以往,語文教學必然墮落到無美、無趣、無味的地步,將導致學生不再有興趣上語文課,不再有興味讀美文。
其次,不能以為學生課堂上的正確回答就是教學成功的標志。要知道學生大多數(shù)的正確答案基本來自各種教輔讀物,是走捷徑獲得了答案,這個捷徑讓學生缺失了獨立思考,缺失了分析、論證,缺失了歸納、辯證。學生只是充當了搬運工而已,把教輔讀物上的答案搬到了課堂上來對付老師,可怕的是老師還不自知,還以為是自己教改的成果。這樣教學的惡果就是遮蔽了學生原本存在的問題,學生那些不解、疑惑、困難、錯誤全部被遮蔽了。因為不需要再思考,只要照搬就行,而且屢試不爽,久而久之,學生就不再分析思考了,思維能力也就弱化了。
最后,不要以為用組織競賽的方式能夠刺激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不要以為運用獎勵的方式能夠解決學生厭學語文的問題。這種外在刺激的方式,在高年級學生中使用基本無效,在低年段學生也只能是短期內(nèi)有些許效果,時間一長,次數(shù)一多,立刻無效,反而有負面效果。用外在功利的方式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能真正調(diào)動起學生的內(nèi)在驅動力。我們需要的是培育學生對語文由衷的熱愛!只有培育學生熱愛語文,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文、使用語文的內(nèi)驅力。
(摘自《我的語文教育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有刪改;原文刊發(fā)于《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