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個結合”是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思想沃土。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具有培根鑄魂、厚植理論和文化自信根基的價值意蘊。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立足于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探索植入式、嵌入式和滲入式的融入路徑,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依次形成對“第二個結合”的基礎性概念化認識、系統(tǒng)性知識化認識和整體性學理化認識,是本研究的實踐意蘊。運用系統(tǒng)思維和系統(tǒng)觀念,思考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在宏觀上做好一體化大文章,在微觀上處理好不同學段之間的關系,以便形成育人的群集合力和綜合效應,是本研究的方法論意蘊。
關鍵詞:思政課;一體化;“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25.01.011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5)01-0070-08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1]的重要內容和實踐探索。“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基本標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chuàng)成果,是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思政課建設的內在要求。在2022年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其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要求,定名為“兩個結合”[2],并于次年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又正式將“兩個結合”的第二部分凝練為“第二個結合”[3]?!暗诙€結合”包含的馬克思主義維度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維度,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理論沃土和文化沃土?;趯Υ笾行W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教育現(xiàn)狀和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探討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價值意蘊、實踐意蘊和方法論意蘊,是因事而化、因時而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一、“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價值意蘊
價值具有引領性,價值蘊含事物所具有的功能,價值意蘊側重體現(xiàn)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闡釋“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價值意蘊,至少需要思考三個問題:一是在教學方式上思考為什么選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二是在教學內容上思考為什么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三是在教學效果上思考將內容層面的“第二個結合”與方式層面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相結合的預期目標。
1.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思政課建設相關要求的應有之義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思政課建設的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也是思政課建設不斷深化的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建設教育強國的高度,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行部署,并提出多維具體要求。在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思政課“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的必要性、肯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初顯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深化”[4]的要求。至于如何“深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角度,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5]的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從“完善立德樹人機制”的角度,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chuàng)新”[6]的要求;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的角度,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7]的要求;在2024年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的角度,提出“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8]的要求。雖然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但圍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做出如此系統(tǒng)而全面的戰(zhàn)略性頂層設計,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在中國教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事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戰(zhàn)略性頂層設計,不僅涉及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根本性問題,也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明方向、提供了實踐遵循。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為驅動,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行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探索,是深刻領悟和貫徹上述頂層設計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不斷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重要嘗試。
2.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堅持用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及在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出“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9]的要求,為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語義學上,“內涵式發(fā)展”是與“外延式發(fā)展”相對應的概念。內涵式發(fā)展重在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容,外延式發(fā)展重在體現(xiàn)事物的范圍和數(shù)量。就思政課建設而言,內涵式發(fā)展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在追求思政課教師隊伍數(shù)量達到師生比1∶350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以便實現(xiàn)數(shù)量和質量的有機統(tǒng)一。二是在追求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在供給側層面對教學內容加以擴充和優(yōu)化,充分體現(xiàn)思政課建設的政治方向,充分展示思政課所具有的思想和理論的力量,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以便實現(xiàn)方法和內容的有機統(tǒng)一。據(jù)中國知網CNKI可視化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以“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為主題進行搜索,共有文獻233篇,體現(xiàn)了思政課教師追求內涵式發(fā)展的教育欲求。梳理這些研究成果,可將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特點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絕大多數(shù)成果聚焦于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觀念和中國實踐,以黨的領導、建黨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龍江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黃河文化、中醫(yī)藥文化、黨史學習教育、“四史”教育、“五史”教育、勞動教育、國防教育、廉潔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生態(tài)法治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綠色低碳發(fā)展理念、水生態(tài)資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為融入對象。二是聚焦于新時代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shù),僅有5篇,且只限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三個方面,迫切需要依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10]和“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1]的要求進行拓展。三是尚無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系統(tǒng)性研究成果。因此,以“第二個結合”作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新學術生長點,不僅具有充分的學術和實踐空間,而且也拓展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是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持續(xù)武裝學生頭腦、滋潤學生心田,并由此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嘗試。
3.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根鑄魂、厚植理論自信根基和文化自信根基的現(xiàn)實需要
學校處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意識形態(tài)是達成共識并“產生集體意識的母體”[12]。培養(yǎng)好、教育好下一代,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尤其是在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不同思想和不同文化之間激烈交鋒,西方敵對勢力擔心中國崛起會挑戰(zhàn)其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刻意矮化和構陷中國,加緊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就對“第二個結合”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維度的認識而言,存在以洋為尊、唯洋是從的西化主義傾向,也存在數(shù)典忘祖、視自己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百無一可的文化虛無主義;就對“第二個結合”中的馬克思主義維度的認識而言,存在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說教”[13]等錯誤認識,也存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卻遭到圍攻”[14]的怪象。如果這些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和文化觀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勢必會陷入習近平總書記所擔心的“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15]之窠臼,從而導致青少年精神萎靡和信仰信念的喪失。教育是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思政課具有啟智潤心的功能,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⑴嘤龝r代新人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根脈”。[16]這樣的科學論斷,不僅從認識論角度明確了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方式培育時代新人的方向,從價值論角度確證了“第二個結合”所具有的培根鑄魂的獨特功能,而且也從方法論角度提供了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實踐遵循。語義學上,“根”有“根底”“根本”“本元”之義,“魂”有“陽氣”“精氣”“精神”之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根”,就等于隔斷了我們在激蕩的世界文化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之本,沒有馬克思主義之“魂”,我們就會惝恍迷離、失去前進的方向。以“第二個結合”培根鑄魂,就是要在大中小三個學段一以貫之地“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根”,“鑄”馬克思主義之“魂”,以便形成一以貫之的根脈鏈條和魂脈鏈條。
二、“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實踐意蘊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17],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和實踐原則。只有找準當下的問題、破解當下的問題,才能實現(xiàn)將來的目標。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現(xiàn)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研究中存在的“宏觀上泛泛而論較多、微觀上具體落實較少”“論及融入要求和方法的研究較多、基于大中小學現(xiàn)有教材進行的對應性研究較少”的現(xiàn)狀,做了四項基礎性工作:一是以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和哈爾濱市新陽路小學為對象進行調研,了解中小學思政課設置和教學情況,以便形成知己與知彼有機統(tǒng)一的良性循環(huán)。二是圍繞“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系統(tǒng)研究中小學的全套思政課教材,包括小學《道德與法治》(共12冊)、初中《道德與法治》(共6冊)、高中《思想政治》(共7冊),以便彌補大學思政課教師由于非在場于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實境所導致的認知鏈缺環(huán)。三是立足于本人思政課教學實踐,圍繞“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系統(tǒng)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大學思政課教材,以便實現(xiàn)不同門類思政課之間的有機互動。四是從課程思政角度,系統(tǒng)研究蘊含“第二個結合”資源的相關中小學教材,包括《語文》(共23冊)、《中國歷史》(共4冊)、《世界歷史》(共2冊)、《歷史:中外歷史綱要》(共2冊)、《歷史》(共3冊),以便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結合。以上述四項工作為基礎,構建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 “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其中,“一體”凸顯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性和有機性狀態(tài),“三階”對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三個學段,“兩維”體現(xiàn)構成“第二個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維度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維度,“梯級型”展示一體化教學結果層面大中小三個學段學生進步的特點。
1.在小學學段踐行“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需要基于小學生蓓蕾初開、認知相對直觀的特點,進行植入式融入,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形成基礎性的概念化認識
其一,圍繞小學思政課教材《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接觸“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比如,在講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18]時,重點給學生推介《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19]等名句。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0]時,重點給學生講馬克思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故事、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故事,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
其二,圍繞小學課程思政教材《語文》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接觸“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比如,在講到教材中的大量文言文、古詩詞和歷史典故時,可挖掘并引導學生感受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講到作文“只有一個地球”[21]時,可圍繞其中的“生態(tài)災難”“保護地球”等表述,給學生介紹恩格斯的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2],以及《孟子》中的“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23]等表述,從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個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
其三,通過圖畫動漫、經典誦讀、紀念活動、實景參觀、舉辦故事會等實踐性和參與性活動,凸顯“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幫助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便使學生自幼形成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及習慣。
2.在中學學段踐行“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需要基于中學生拔節(jié)孕穗、認知相對感性的特點,進行嵌入式融入,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化認識
由于中學的思政課教材較為系統(tǒng),因此除了立足于初中《語文》(共11冊)、初中《中國歷史》(共4冊)和《世界歷史》(共2冊)、高中必修的《歷史:中外歷史綱要》(共2冊)和選擇性必修的《歷史: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歷史:經濟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交流與傳播》等課程思政教材,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挖掘學生日用而不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外,主要立足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共6冊)、高中必修的《思想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經濟與社會》《思想政治·政治與法治》《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高中選擇性必修的《思想政治·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思想政治·法律與生活》《思想政治·邏輯與思維》等思政課教材,進行拓展式嵌入、對接式嵌入和還原式嵌入。
其中的“拓展式嵌入”實踐,主要圍繞“第二個結合”中的兩個維度做文章,在現(xiàn)有教材基礎上挖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比如,在講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24]時,可引導學生閱讀《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的重要章節(jié),指導學生摘抄并背誦其中的經典表述,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經典著作的主要理論貢獻,及其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的定位。還比如,在講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25]時,可引導學生了解《漢書》中首次使用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26]、王充《論衡》中蘊含實事求是思想的“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27],以及毛澤東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8]的認識,幫助學生掌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關思想,并深刻認識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意義與價值。
其中的“對接式嵌入”實踐,主要圍繞“第二個結合”中的“結合”兩個字做文章,在現(xiàn)有教材基礎上探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點。比如,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29]時,除了推介恩格斯強調的“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熟爛并機械地加以重讀的教條”[30]外,還要推介《周易》中的“凡益之道,與時偕行”[31]、《莊子》中的“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32]等古訓,幫助學生認識通過“第二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必然性。還比如,在講到“中國夢”[33]時,可引導學生閱讀《禮記》中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盜竊亂賊而不作”[34]的大同思想,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5]的未來社會的大同構想,讓學生感受來源不同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以及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可能性。
其中的“還原式嵌入”實踐,側重于觀照中學思政課教材中雖有“第二個結合”之意蘊,但卻無“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字樣的內容,并圍繞這些內容挖掘和還原其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意蘊,使這兩個維度由隱性潛在維度轉變?yōu)轱@性實在維度。比如,在講到“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36]時,既給學生介紹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黨人和無產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37]的思想,又給學生提供具有自我革命之意蘊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菜單,如《孟子》中的“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38]、《管子》中的“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39]、《菜根譚》中的“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40]等。還比如,在講到“全面依法治國”[41]時,給學生推介馬克思的“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措施,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運動的措施一樣”[42]等思想,以及《韓非子》中的“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故法者,王之本也”[43]、孟子的“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44]等古訓,幫助學生感受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超越時空的理論力量和文化魅力,以及推進“第二個結合”的現(xiàn)實性。
3.在大學學段踐行“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需要基于大學生逐漸成熟、認知相對理性的特點,進行滲入式融入,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形成整體性的學理化認識
以小學和中學的思政課教材為參照,大學思政課教材具有高、精、深的特點。圍繞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思政課教材,闡釋“第二個結合”的深刻內涵、生發(fā)邏輯和價值功能等,是大學學段將“第二個結合”融入一體化思政課教學的主要路徑。
大學思政課教材所對應的同名課程,既是中國特色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課程集群,又都有其各自的使命和特點。在本科所有思政課門類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與小學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高度對應,需要在教學中將三者逐一對勘,挖掘其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便收到大中小三個學段步步高之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之外的其他門類本科思政課,或間接對應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或間接對應初中的“中國歷史”課和“世界歷史”課,以及高中“歷史”課等。因此,在大學學段進行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需要立足于不同課程內容的側重點,探尋融入的切入點。具體而言,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重在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為認識“第二個結合”奠定扎實理論基礎;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重在從“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等角度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揭示“第二個結合”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生發(f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把握“第二個結合”奠定扎實學理基礎;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重在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為推進“第二個結合”奠定扎實實踐基礎;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重在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和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以及馬克思主義能夠改變中國、讓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闹饕?,為堅持“第二個結合”奠定扎實信仰基礎。
三、“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方法論意蘊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把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定位為“一項重要工程”,而且要求“統(tǒng)籌推進”[45]。蘊含系統(tǒng)思維的系統(tǒng)觀念,是“統(tǒng)籌推進”的有效工具?!跋到y(tǒng)思維”是基于系統(tǒng)的整體性、有機性和開放性特點,揭示作為研究對象的系統(tǒng)的結構、要素構成及其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并由此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系統(tǒng)之功能的認知方式或思考活動。“系統(tǒng)觀念”是運用系統(tǒng)思維思考特定事物所形成的穩(wěn)定化和條理化的認識,是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46]。任何系統(tǒng),包括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系統(tǒng),都有其自身運行的內在規(guī)律。認識系統(tǒng)、把握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是運用系統(tǒng)思維和形成系統(tǒng)觀念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系統(tǒng)觀念,就是用“普遍聯(lián)系的、全面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47],這為思考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方法論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1.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需要基于發(fā)展變化的觀點思考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展示知常明變、強基固本的思政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任務是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性是其根本”。[48]“守正”就是“恪守正道”,重在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新”包括從無到有的“從頭走”和由舊至新的“接著走”,重在體現(xiàn)思政課的建設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守正”概括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49]相應的,“創(chuàng)新”就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不斷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斷開創(chuàng)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此一層面的守正創(chuàng)新,既體現(xiàn)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重要遵循。在此前提下,不同領域的守正創(chuàng)新,又有其特定的內涵和指向。就將“第二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而言,守正創(chuàng)新的內涵至少有二:一是立足于教學本身,其所“守”之“正”,是指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所“創(chuàng)”之“新”,是在確保教學目標統(tǒng)一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各要素和各環(huán)節(jié)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二是立足于“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維度,其所“守”之“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50];其所“創(chuàng)”之“新”,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將馬克思主義的“原味理論模板”變成“本土版”“創(chuàng)新版”“時代版”,通過不斷推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原味文化母版”變成“現(xiàn)實版”“時代版”“當代版”。以知常明變、強基固本的思政觀為引領推進“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就是在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脈的基礎上不斷拔新領異,幫助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領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魅力,形成“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理論勇氣和文化定力。
2.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需要基于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做好一體化大文章,展示同頻共振、相得益彰的思政觀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一項涉及教育不同部門、不同要素和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構建“一體—三階—兩維—梯級型”教學模式,需要善用“大思政”理念,推動多方有機互動和協(xié)同發(fā)力。一方面,在宏觀導向和政策支撐上,認真貫徹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的通知》,加強各級教育部門的協(xié)同管理,建立教師積極參與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激勵機制,建立“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常態(tài)化和規(guī)范化的制度機制,建立組織管理一體化運作、教育資源一體化共享、師資隊伍一體化打造、課程建設一體化設計、評價體系一體化構建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在微觀實踐和具體落實上,打破大中小學不同學段之間各自為營、單打獨斗之壁壘,圍繞教學對象、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有效溝通、共享互促的合作機制;通過專項聯(lián)合課題和大中小學合作共建等方式,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思悟“第二個結合”的學術研究機制;通過學術研究、學術論壇、學術沙龍、學術培訓和學術宣講等方式,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學深悟透“第二個結合”的學術能力提升機制;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等方式,梳理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各個學段的教學理念和思路,形成有機互動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方案,使各學段教師能夠心中有數(shù)、行動有力,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育人的群集合力和綜合效應。以同頻共振、相得益彰的思政觀為引領推進“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就是要避免出現(xiàn)一體化教學的要素短板和要素弱項,就是要確保一體化教學的每個構成要素都強健,并由此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地體現(xiàn)一體化教學的整體育人功能。
3.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需要基于全面系統(tǒng)的觀點處理各學段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和合統(tǒng)一、螺旋遞升的思政觀
毛澤東指出:“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tǒng)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guī)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fā)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51]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需要以一體化教學作為宏觀整體的大系統(tǒng),將大中小三個學段的教學作為微觀具體的子系統(tǒng),并致力于揭示子系統(tǒng)與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子系統(tǒng)與母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以和合統(tǒng)一、螺旋遞升的思政觀為引領推進“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需要將階段的具體性和目標的層次性有機統(tǒng)一、將過程的銜接性和結果的遞升性有機統(tǒng)一。雖然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要以打破各學段的壁壘為前提,但不能因此遮蔽三個學段各自所具有的特點和功能。并且,三個學段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越過或重復的,而是漸進累積和逐級遞升的。小學學段的植入式融入,是中學學段嵌入式融入的必要累積;中學學段的嵌入式融入,是大學學段滲入式融入的必要累積。中學學段的嵌入式融入,是在回溯小學學段植入式融入基礎上的遞升;大學學段的滲入式融入,是在回溯中學學段嵌入式融入基礎上的遞升。通過小學學段植入式融入、中學學段嵌入式融入、大學學段滲入式融入,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從可感到可知、從可知到可悟,相繼形成基礎性概念化認識、系統(tǒng)性知識化認識、整體性學理化認識。具體而言,在內容上,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經歷從常識到知識、從知識到學理的演變;在范疇上,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經歷從表層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演變;在程度上,使學生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經歷從知道到認識、從認識到把握的演變。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做深做實、落地見效,會使經歷了大中小三個學段完整教育洗禮的青年學生,既形成步步高的思維鏈條和認知結構,又能深刻領悟“第二個結合”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和哲理。具體而言,在定位上,使學生能夠領悟“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境界;在視野上,使學生能夠領悟“第二個結合”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視野和文化深度,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生成的歷史根脈;在原因上,使學生能夠領悟“第二個結合”的運行機理是契合基礎之上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的重要標識;在結果上,使學生能夠領悟通過“第二個結合”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走向中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當代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達到新高度的重要標識;在功能上,使學生能夠領悟“第二個結合”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筑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根基和文化根基,是生發(fā)于不同時空條件下的兩種文化體系雙向加持、彼此成就的一次思想解放,也是支撐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理論和文化力量。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受教育的過程,是與人的生理發(fā)育一樣的漸進過程。如果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則適得其反、欲速不達。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既非一朝一夕之功,又切忌陷入形式化、標簽化和空泛化之窠臼。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將“第二個結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后備軍和主力軍的重要途徑。有理由相信,只要思政人堅持不懈、馳而不息,一代一代地培養(yǎng)能夠堅守魂和守住根的時代新人,那么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必定會根深葉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定會源遠流長、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必定會長新長青。
參考文獻
[1][1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zhàn)略目標扎實邁進[N].人民日報,2024-09-11(1).
[2]"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J].求是,2023(2):6.
[3][5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6,11.
[4][8][9][10][17][45][48]"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186-187,238,199,238,199,199,194.
[5][47][49]"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17,17.
[6]"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1).
[12]"大衛(wèi)·麥克里蘭.意識形態(tài)[M].孔兆政,蔣龍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2.
[1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14]"周新城.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J].中華魂,2019(1):24.
[1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19.
[1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32.
[18]"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9-91.
[19][23][38][44]"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9,5,297,145.
[20]"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9.
[21]"語文(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8-89.
[22]"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3.
[24]"思想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15.
[25][29]"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4-25,14-16.
[26]"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535.
[27]"王充.論衡(1-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246.
[28]nbsp;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31]"周易[M].劉全志,編著.北京:中華書局,2012:188.
[32]"莊子[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232.
[33]"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04-113.
[34]"禮記 孝經[M].胡平生,陳美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110.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36][41]"思想政治·政治與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9,73-109.
[3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
[39]"管子[M].李山,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183.
[40]"洪應明.菜根譚[M].楊春俏,評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136.
[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43]"韓非子[M].陳秉才,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245,293.
[4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7.
[5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0.
[責任編輯: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