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人際關系敏感、神經質人格與抑郁之間的關系,為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人際關系敏感分量表、自評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對4217名高職新生進行團體施測。結果: ①神經質人格特質與人際關系敏感對抑郁具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② 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抑郁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抑郁之間具有調節(jié)作用。結論: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抑郁之間起調節(jié)與中介作用。
關鍵詞 抑郁;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2.049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Neuroticism
and Depression among the Freshmen of the Hig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Shan1, REN Hua2
(1. Anshun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Anshun, Guizhou 561000;
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Method: A group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4217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using the Symptom Self Rating Scal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cale,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 Neurot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ave a direc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②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on. ③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on. 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lays a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role between neuroti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on.
Keywords depression; neuroticism;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1" 問題提出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1],許多大學生表現(xiàn)出精神疾病的臨床癥狀,其中20%的大學生符合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其中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在大學生群體中尤其高。在有關抑郁的研究中,人格特質已被確定為多種精神類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風險標志,尤其是神經質,已被證明與多種精神疾病相關。
關于神經質是否可以預測抑郁癥或抑郁的變化,以往研究存在爭論。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神經質與抑郁的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2-3]。關于神經質與抑郁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變量可能會影響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日常應激、社會支持關系、應對方式等[4]。
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高人際關系敏感是引發(fā)抑郁癥狀的風險性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機制,且為高校心理輔導及心理干預工作提供理論支持,本研究擬探討人際關系敏感、神經質與抑郁三者之間的關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該調查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貴州2所高職高專院校的新生500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問卷4217份,有效回收率84.34%,其中男1723人,女2494人。所有調查在征得學生知情同意后3個月內完成測試,施測方式為團體施測。
2.2" 研究工具
2.2.1"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簡稱SCL-90)
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由軀體化、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等十個分量表組成。本研究選取因子之一的人際關系敏感為研究變量,含有9個條目。
2.2.2" 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簡稱SDS)
自評抑郁量表由W.K.Zung于1965年編制,通過抑郁嚴重指數來衡量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抑郁嚴重度指數范圍在0.25至1.0之間,指數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其中指數在0.50以下為無抑郁,0.50至0.59為輕微或輕度抑郁,0.60至0.69為中重度抑郁,而0.70以上為重度抑郁。本研究中全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數為0.93。
2.2.3" 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naire,EPQ)
艾森克人格問卷由H.J.Eysenck及其夫人編制,是一種把人格的類型模式和特質模式有機結合的自陳式個性問卷調查表。EPQ成人式問卷由E、N、P、L四個量表組成,主要調查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三個維度。其中N量表測神經質或情緒穩(wěn)定性反映的是正常行為,并非指病癥;本研究選用艾森克問卷的神經質維度,該維度共24個條目。
2.3" 統(tǒng)計方法
全部數據資料用SPSS 23.0和PROCESS插件進行數據分析。通過Harman單因素分析對數據進行偏差檢驗,通過皮爾遜相關分析法進行相關分析,采用溫忠麟等[5]的中介效應和調節(jié)效應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中介效應及調節(jié)效應的檢驗。統(tǒng)計分析以lt;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研究結果
3.1" 不同性別大學生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整體狀況
由于男女被試比例不平衡,故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的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與抑郁進行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方面的得分均無明顯差異(>0. 05)。
3.2" 人際關系敏感與人格特征、抑郁的相關性
各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人際關系敏感、神經質與抑郁呈顯著正相關(lt;0.01),人際關系敏感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lt;0.01)。
表1 人際關系敏感與人格特征、抑郁的相關性(r)
注:* lt;0.05,** lt;0.01,lt;0.001 ***,下同。
3.3" 人際關系敏感與人格特征、抑郁的回歸分析
以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為預測變量,抑郁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分析后結果顯示,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都進入了回歸方程,對抑郁具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 = 0.475,<0.01;" =0.254,<0.01)。
表2 人際關系敏感與神經質人格特征、抑郁的回歸分析
3.4" 中介效應的檢驗分析
鑒于回歸分析結果,可以考慮人際關系敏感、神經質對抑郁的預測模型。通過Hayes編制的PROCESS軟件模型4,對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和抑郁之間的作用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與抑郁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檢驗結果說明人際關系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其95%的置信區(qū)間為[ 0.1132~0.1534],中介效應為0.1329 ,占總效應的30.61%(表3)。
3.5" 調節(jié)效應模型的檢驗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與抑郁中的作用機制,通過Hayes編制的PROCESS軟件模型1,對人際關系敏感在神經質和抑郁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神經質€茲思使叵得舾卸砸鐘艫幕毓橄凳型臣蒲б庖澹ǎ?. 001),具體見表4(P155)。
為進一步確定人際關系敏感的具體作用,進行簡單斜率分析,以平均數及高低一個標準差的標準劃分人際關系敏感高、中、低組繪制交互作用圖。關于神經質與人際關系敏感的簡單斜率分析表明,在低、中、高人際關系敏感水平組,神經質高分學生的抑郁得分高于神經質低分學生( =11.36,<0.001; =22.92,<0.001; =23.28,<0.001),即“神經質得分越高者,抑郁水平越高”的關系模型會因為人際關系敏感而得到加強。
4" 討論
分析結果表明,神經質、人際關系敏感與抑郁癥狀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人格特質及人際關系敏感對個體的抑郁癥狀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一結論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這表明情緒不穩(wěn)定的個體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性程度高的個體,其發(fā)生抑郁的可能性也更大。
中介效應分析說明,神經質人格特質不僅直接對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產生正向影響,還通過人際關系敏感間接影響個體的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吻合[6]。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敏感得分高的個體更加關注自身的人際關系,對人際交往變化過于敏感,更容易出現(xiàn)消極情緒;而這種消極情緒容易讓個體對人際知覺表現(xiàn)消極,從而體會到更多的消極情緒甚至抑郁情緒。
調節(jié)效應分析表明,神經質與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會受到人際關系敏感的調節(jié),調節(jié)效應大小為2.17%。具體而言,人際關系敏感會加強神經質人格特質對抑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人格與抑郁之間的關系模型——易感型模型,即人格可以預測抑郁癥的發(fā)生,且存在其他因素會影響兩者之間的關系[7]。此外,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Blatt的人格發(fā)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存在人際關系與自我定義兩條基本的發(fā)展線。兩者協(xié)調發(fā)展有利于個體形成健康的人格[8],而過分強調其中一條則容易產生抑郁。
5" 本研究結果給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基于學生心理健康測評來開展的,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依據心理病理學癥狀的檢出及嚴重程度來確定。根據心理健康的雙因素模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關注心理病理上的不健康,還要關注易感者,即無心理病理癥狀但主觀幸福感低的學生。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易感者表現(xiàn)出情緒穩(wěn)定性低,相較于他人更有可能出現(xiàn)心理問題[9]。
因此,本研究再次提示我們:第一,將學生的神經質和人際關系敏感水平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預警指標,有效識別并長期關注易感人群,實現(xiàn)心理危機干預預防化,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對于情緒穩(wěn)定性弱的學生或人際關系敏感性高的學生,尤其是遭遇負性人際關系事件時,心理教育工作者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預防此類學生因人際關系敏感等導致抑郁問題的發(fā)生。第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團體輔導活動等途徑能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個體的交往自信,減少神經質個體因人際關系敏感而導致的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狀。
*通信作者:任華
基金項目:貴州省202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貴州鄉(xiāng)村體育產業(yè)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路徑研究”(23GZYB72);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貴州鄉(xiāng)村體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研究”(2024RW274)。
參考文獻
[1] Collazzoni A,Capanna C,Bustini M,et al.Humil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depression [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4(167):224-227.
[2] 肖晶.大學生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抑郁癥狀的關系:日常應激的調節(jié)與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3(5):147-151.
[3] Renner F,Penninx B-WJH,Peeters F,et al.Two-year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in treated and untreated persons with depression:Findings from the netherlands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NESDA)[J].Journal of Afective Disorders,2013,150(2):201-208.
[4] 馬慧,楊超,劉娜,等.大學生抑郁癥狀與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9,2(35):179-182.
[5] 溫忠麟,王一帆,馬鵬,等.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和多重影響因素的共同作用類型[J].心理學報,2024,56(10):1462-1470.
[6] 陳程,陳方方,劉曉宇,等.大學生神經質與抑郁的關系:人際關系敏感和性別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7(28):1095-1099.
[7] David C Zuroff,Myriam Mongrain,Darcy A Santor.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Comment on Coyne and Whiffen(1995)[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489-511.
[8] Luyten,P.,amp; Blatt,S.J.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and selfdefifinition in normal and disrupte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3,68(3):172-183.
[9] 海曼,熊俊梅,龔少英,等.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指標的再探討及穩(wěn)定性研究[J].心理科學,2015,38(6):1404-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