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評價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1+X”母嬰護理課程教學有效性。方法:選取廣東省某高職院校參加“1+X”母嬰護理培訓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虛擬仿真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比較兩組學生在各模塊的學習效果、證書考核成績及通過率、實操綜合素養(yǎng)和課程滿意度。結果:試驗組在所有模塊的考核成績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lt;0.001),證書通過率(96%)高于對照組(83.67%),實操素養(yǎng)除團隊協作外均有顯著差異(lt;0.05)。結論:虛擬仿真技術能顯著提升母嬰護理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和滿意度。
關鍵詞 虛擬仿真技術;“1+X”母嬰護理課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2.04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1+X\" Maternal and Infant Nursing
Course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PENG Ying
(Guangdong Jiangmen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1+X\" maternal and infant care course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Students from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1+X\" maternal and infant care training clas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in each module,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scores and pass rates, practical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examination scores in all modul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lt;0.001), and the certificate pass rate (96%)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67%). Practical literac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aspects except teamwork (lt;0.05). Conclusi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care courses and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satisfaction.
Keywords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1+X\" maternal and infant nursing curriculu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懷孕、生產和哺育是女性一生中所經歷的特殊階段,其帶給女性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改變,還有心理上的影響[1]。中國產后形體恢復市場研究數據顯示,47.4%的女性認為產后身材難以恢復到懷孕前。有研究表明,我國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為10.7%[2],這意味著人們對母嬰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新手母嬰護理員在護理過程中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中不夠熟練,往往難以應對。為有效促進母嬰護理行業(yè)的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2019年,教育部在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將母嬰護理納入了第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3]。然而,在培訓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實踐機會有限、教學方法單一、技術應用不足等問題,制約了母嬰護理員實踐技能的有效提升,影響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母嬰護理教育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尤為迫切。虛擬仿真技術是通過使用計算機營造一種虛擬環(huán)境,讓用戶聽覺和視覺等多感官沉浸在虛擬環(huán)境中,從而取得更佳的用戶體驗和效果。它具有可重復、逼真及可視化優(yōu)點,促使學生在交互式、情景式仿真環(huán)境中學習[4]。這種全新的學習體驗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5]。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護理教學及技能訓練等多方面,效果顯著。本研究根據產婦產后身體變化、情緒不穩(wěn)定以及新生兒常見照護問題,參照母嬰護理(中級)職業(yè)技能等級標準,構建了母嬰護理課程“產后形體恢復”“產后心理調適”“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和“新生兒早期保健”4個模塊的實踐技能,以期改善護理人員的培訓質量,提升其專業(yè)技能和服務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參加廣東省某高職院校2024年3月―6月母嬰護理培訓班的全體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50名學生為試驗組,49名學生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目前注冊在校的高職院校醫(yī)學生。②愿意參與調查并誠實回答問卷。排除標準:①所屬專業(yè)為非醫(yī)學衛(wèi)生大類的學生;②拒絕參與調查的學生。兩組學生均為高中畢業(yè),年齡、第一學年平均成績比較,統計學Mann" Whitney" U檢驗>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試驗組干預方法
①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本研究團隊由9名成員組成,各司其職,共同推進母嬰護理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包括課程督導1名,負責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和質量監(jiān)督;考評員1名,負責課程體系構建的總體設計,以及腳本的審查和最終定稿;骨干教師4名,負責關鍵任務的執(zhí)行,包括文獻的深入研究、教學腳本的撰寫、教學視頻的拍攝、后期編輯制作以及護理應用實踐,并參視頻拍攝;青年教師2名,負責腳本的審核工作和課程實施后的數據分析;工程師1名,負責課程后期的技術制作、美化處理以及導入虛擬仿真系統運行。
②虛擬仿真“1+X”母嬰護理課程的構建。一是課程設計與腳本撰寫。本研究小組以成果導向教育(OBE)為教學理念,針對傳統母嬰護理教育中存在的資源限制、實踐機會少、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以《“1+X”母嬰護理》配套教材、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婦產科護理學》、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教育教材《母嬰照護與保健》為指導,挑選“1+X”母嬰護理(中級)考核大綱中必考的理論與實操部分,經過討論審核,反復修訂與完善,制作了教學腳本。最終確立包含四個核心部分的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1+X”母嬰護理課程,詳見表1。
二是虛擬課程資源制作。分三個步驟:視頻拍攝、后期制作、系統集成測試。包含虛擬仿真情境、3D動畫、虛擬現實(VR)技術。依托腳本,由經培訓合格的標準化病人扮演,專業(yè)攝影師團隊協作完成拍攝。后期對課程進行界面設計、美工設計,并進行系統測試,確保功能和性能符合要求。最終將課程導入學校虛擬仿真系統,完成名為“產后媽媽身心護理與新生兒保健”的母嬰護理教育課程構建。課程支持24小時在線使用,學生在學校虛擬仿真實驗室隨時進行學習,實驗操作使用Win7以及以上系統,內存要求8G,瀏覽器推薦IE瀏覽器,360瀏覽器或其他瀏覽器。
③虛擬仿真“1+X”母嬰護理課程云應用。研究小組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相同的授課計劃和管理方式,試驗組增加虛擬仿真“1+X”母嬰護理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課前登錄虛擬仿真平臺,完成產后媽媽身心護理與新生兒保健的相關知識點強化學習,并完成實驗方案閱讀、情境視頻觀看。課中運用虛擬仿真技術模擬情境,進行沉浸式體驗實踐練習,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再進行線下實訓和現場指導,虛實結合,提升學習質量。課后,學生在系統和高仿真模擬人身上強化操作練習。其間,課題組教師每周登錄課程管理平臺,查看和監(jiān)督學生登錄學習的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頻次和進度,詢問并及時解決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學習的真實性及質量。根據每個模塊內容設置20道理論知識題,成績60分及以上者視為合格。要求學生按評分標準進行自評并完成實驗分析報告,同時對教學滿意度進行評價。教師從學生參與度、技能掌握、團隊合作等多個維度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結束后,學生參加“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核。
1.2.2" 對照組干預方法
該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由經驗豐富的專業(yè)教師負責,依據課程計劃,利用教科書、掛圖和非虛擬仿真教學視頻等資源,課前學生看書預習,課中教師在實訓室內進行面對面的課堂講解、示范教學,學生模擬操作練習,課后強化操作。所有教學活動均遵循教育倫理和課程標準。
1.3" 觀察指標
教學過程中主要觀察2組學生:①產后形體恢復、產后心理調適、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早期保健4個模塊的知識掌握程度。②教師對兩組學生操作綜合素養(yǎng)的評價情況。③“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核成績及通過率。 ④課程滿意度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首先,采用頻數、百分比對分類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對定量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或中位數、P25、P75)進行描述分析。其次,對定量變量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若數據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檢驗或方差分析,若數據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法,所有統計檢驗以 lt;0.05" 作為判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四大模塊考核成績比較
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在產后形體恢復、產后心理調適、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和新生兒早期保健模塊的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lt;0.001,見表2)。
2.2" 教師對兩組學生操作綜合素養(yǎng)的評價情況
教師完成所有教學活動后,在實操模擬考試中評價兩組學生的實操綜合素養(yǎng),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4),兩組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溝通技巧、觀察能力、心理支持、教育能力和應急處理比較,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lt;0.05),見表3。
2.3" “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核成績及通過率
“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試分為理論考試與實操考試兩部分,必須同時≥60分視為通過。全體共99名學生報名參加證書考試,試驗組50名,1名因身體原因缺考,1名未通過,通過48名,通過率為96%(48/50);參加考試的學生成績區(qū)間,理論考試成績?yōu)?1―97分,實訓考試成績?yōu)?8―95分。對照組49名學生,無缺考,1名棄考,7名未通過,通過41名,通過率為83.67%(41/49);參加考試的學生成績區(qū)間理論考試成績?yōu)?8―84分,實訓考試成績?yōu)?4―89分;試驗組證書通過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4。
2.4" 使用虛擬仿真“1+X”母嬰護理課程的評價
課程結束后,試驗組對虛擬仿真“1+X”母嬰護理課程進行評價,將課程評價中的“非常滿意”與“滿意”均視為滿意,學生對課程評價所有條目的總體滿意度為92.33%,見表5。
3" 討論
3.1" 實施虛擬仿真技術的“1+X”母嬰護理課程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證書通過率
本研究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相比較,試驗組學生在產后形體恢復、產后心理調適、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和新生兒早期保健4個模塊的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在“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通過率中,試驗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增加虛擬仿真教學干預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母嬰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該結果與葉紫萍等研究一致[6],反映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同時,本課程是在現有虛擬仿真平臺基礎上,對傳統教學中難以呈現的產后生理、心理變化,乳汁分泌機理等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性設計,設置多情景模擬訓練、3D動畫、虛擬現實(VR)技術,學生可以沉浸式地進行母嬰護理知識學習和技能操作,能有效地提升崗位勝任力,增強專業(yè)技能操作能力和職業(yè)滿意度。目前使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母嬰護理課程建設和使用的相關文獻較少,今后可擴充課程內容進一步驗證。
3.2" 實施虛擬仿真技術的“1+X”母嬰護理課程能提升學生的實操綜合素養(yǎng)
初鈺華等[7]研究發(fā)現,家庭母嬰護理員缺乏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與沒有接受系統的專業(yè)課程培訓有關。母嬰護理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8]。李燕飛等[9]研究表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優(yōu)勢來構建和優(yōu)化實訓教學體系,建立虛實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臨床思維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兩組學生在操作熟練程度、溝通技巧、觀察能力、心理支持、教育能力和應急處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教學干預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效果顯著。這也提示我們應繼續(xù)探索教學策略,提升母嬰護理員的綜合素養(yǎng)。但在團隊協作能力上,兩組學生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歸因于考核體系主要聚焦于學生個人的實踐操作能力,而非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進行,因此難以全面且客觀地衡量其團隊合作能力。今后應探索更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以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3.3" 實施虛擬仿真技術的“1+X”母嬰護理課程具有較高的使用滿意度
在國家“1+X”證書制度政策背景下,持續(xù)推進職業(yè)教育深化改革,將助推解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yè)能力提升與對口就業(yè)問題[10]。這是職業(yè)教育在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是重要手段之一。虛擬仿真技術通過模擬真實或構想的環(huán)境,使學習者能夠在接近實際的操作場景中反復練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實踐技能,是新時代高效、實用的信息技術化教育模式。本研究試驗組全部按授課計劃完成學習內容和填寫課程滿意度評價,對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實驗過程及課程總體評價等均處于較高的滿意度。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課程內容緊扣“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核大綱,設置合理,實用性強。二是通過高度逼真的虛擬環(huán)境,學生可以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三是提高實踐能力,在模擬實驗和操作中,學生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反復練習,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一優(yōu)勢教學資源今后可應用于更多領域的教學。
4" 結語
本研究的課程內容緊密結合“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考核標準及實際崗位能力需要,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定制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資源,是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但由于經驗不足、時間有限,構建的課程存在內容涉及面不夠廣、虛擬仿真平臺僅能在實訓室操作以及平臺維護等問題;崗位驗證上存在樣本量少、干預時間短等不足,未來研究組將進一步完善“1+X”母嬰護理(中級)證書培訓班課程和虛擬仿真資源庫的建設,優(yōu)化虛擬仿真平臺的運營,在研究上將擴大樣本量、充分考慮研究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做好課題設計,為優(yōu)化母嬰護理、促進母嬰健康不斷努力。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門市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科技計劃項目“虛擬仿真技術在母嬰護理職業(yè)技能等級培訓中的應用研究”(2023YL05006)。
參考文獻
[1] 楊瑜,李鳴,陳紅.母性應激對母性行為和心理功能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1):128-140.
[2] 陶建青,龔冀榮,陸錦瀅.我國產后抑郁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2):171-174.
[3] 李芹,仇姝,湯勁松.“1+X”證書制度下母嬰護理助產專業(yè)建設改革的實踐研究[J].揚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21,25(4):51-54.
[4] 蔣宇婷.醫(yī)學院校教學改革中的虛擬仿真技術分析[J].科教文匯,2018(5):56-57.
[5] 葛圓,鄧月桂,韓葉芬.虛實仿真綜合實訓對護理本科生母嬰護理崗位勝任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21,36(15):50-53.
[6] 葉紫萍.虛擬仿真模擬實訓教學對母嬰護理實訓教學質量的影響[J].內江科技,2024(4):135-137.
[7] 初鈺華,呂梅軍,趙雪,等.山東省家庭母嬰護理員職業(yè)現狀調查與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3,41(18):106-108.
[8] 王丹倩.太原市月子中心母嬰護理員現狀調查及對高職助產教育的啟示[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3,41(10):123-125.
[9] 李燕飛,江燕,陸妃妃,等.虛擬仿真技術在護理專業(yè)群崗位勝任力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3):6-8.
[10] 趙堅,羅堯成.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若干思考與初步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