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單元導語中的單元語文要素為引領,圍繞 人文主題、閱讀方法、教材文本及思維邊界四種元素,組成初中語文教學脈絡,旨在落實語文要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有興趣地學習,保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單元要素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與小學語文教材不同,初中語文教材雖仍以單元為單位,但每個單元都是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依托同一人文主題,通過幾種相同語文要素的選擇進行文本組織,使得文本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聯(lián)系。初中教材通過這種雙線模式形成一種新的組合關系與教學生態(tài),這樣的一種形式需要通過對雙線要求的觀察來執(zhí)行教學。而從單元語文要素出發(fā),圍繞一定的要素提出閱讀策略,不僅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還具備細致的方法指導性和一定的應用實踐性,其不僅能夠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明確,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有效,學生在學習的實際運用方面也會得到更多的施展。
一、以單元要素詮釋人文主題,把握教學方式
初中教材每個單元都是以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單元要素包括基本單元學習內容、單元基本方法、單元基本能力和單元基本學習習慣四個方面的基本元素,能夠對雙線組元中特定的人文主題作一定的詮釋與拆解。在每個單元導語中,都會指明當前單元人文主題下的單元要素。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四季美景”,從單元導語中提取的單元要素為“想象情景,把握重音、停連,感受聲韻之美;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單元要素通過想象、音律和語言來展現(xiàn)此單元的人文主題——“四季美景”。值得挖掘的是,本應使用眼睛看的方式去感受四季不一樣的景色,但此處卻一反常態(tài),將美景以一種旋律的形式展現(xiàn),學生更多地會運用聽覺配合想象力去感知美景。此處除了交代了學生在學習單元課文時需要掌握的技巧與能力,也對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什么對四季美景要使用不同的感受模式呢?新課標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與鑒賞”的相關要求提到“對課文內容的體味和推敲,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等”,在一定程度上更傾向于學生利用自己轉嫁感官去獲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因此,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不同體驗,規(guī)避常規(guī)的體驗模式,通過使聽力、觸感與大腦建立反射弧,以產(chǎn)生更多地遐想。
二、以單元要素結合閱讀方法,確立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與下冊的單元導語中對閱讀該單元的方式作了一定的要求與規(guī)定。其中包括朗讀、默讀、速讀、精讀、熟讀精思、略讀、比較閱讀和瀏覽。為什么針對不同的單元會提示不一樣的朗讀方法呢?結合人文主題及教材的單元目錄可以發(fā)現(xiàn),針對不同的體裁及文本內容,可以選擇相應的閱讀方式來提取其中的內容與信息。那么單元要素在閱讀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結合單元要素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單元都設置了相應的閱讀方法,結合閱讀方法,可以使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使學生在閱讀中夯實讀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延伸,繼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三、四、五單元的閱讀方法是默讀,單元要素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設置了三個目標,分別指向文本閱讀的掌握情況、對文本層次的梳理及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以默讀的方式展開,符合文本體裁下保持閱讀習慣的同時,也符合學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思考文本的要求。因此,合理的閱讀方式的選擇與單元文本要素的串聯(lián),能夠幫助教師設置好教學目標。例如,“人生之舟”單元的教學應該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中心思想,但是按照單元導語,默讀方式下學會“勾畫關鍵語句,學做標注,理清作者的思路”,其實是對單元文本內在中心思想的拆解,學生在體會作者思路的同時能夠更加清楚文本中心思想背后的真意,這種方式學生比直達中心思想的方式更加通透,也更符合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
三、以單元要素分析教材文本,落實教學要點
單元要素從“教”與“學”的角度詮釋了語文學習中“學什么”及“怎么學”的問題,其內容雖少但卻涵蓋了從單元導語、精讀課文到課后習題等多個板塊的教學思路,輻射了單元的整體教學。因此,以單元要素分析教材文本,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找準教學思路,以一定的學習技巧、情境感受和模塊聯(lián)系來感知語文單元學習中的要點,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的研磨,在“常練常新”中感知語文學習的不同。
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要素為“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品味含義和表達的妙處,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群星閃耀”,單元目錄包括了楊振寧、聞一多、蕭紅、魯迅、孫權等名人,無論從單元建議的閱讀方法精讀,還是從單元語文要素角度,均發(fā)現(xiàn)須結合文本來感知作者對于所述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須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在厘清字詞意思、句與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的基礎上感知作者對所述之人情感的微妙變化,以此來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內容主旨。而在教師的教學與分析中,語文要素已然將單元教學的內容予以拆解,將教學要點落實到真正的情境中去,教師須盤活語文要素中的要點,充分理解其中蘊含的教學方法及技巧,以不同的教學形式在展現(xiàn)文本之美的同時,突出語文學科的智慧。
四、以單元要素延展思維邊界,銜接學科內外
基于單元要素延展思維的教學邊界,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首先,單元要素思維邊界的延展,需要將單元語文要素予以細化,將學生單元語文課程中的學習落到每一個思維練習的著陸點上,不斷地刺激大腦形成對知識點的有效意識和反應,以形成思維的框架與脈絡;其次,教學過程離不開想象力的訓練,思維的延展伴隨著豐富想象力的形成與觸發(fā),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適當?shù)慕槿雭韼椭鷮W生生成能力;最后,特定情境下的思維的延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多的銜接學科內外,使學生的思維一脈相承、不斷拓新。
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科技之光”,單元文本均為事理性說明文,單元要素是“理清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事理;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文本中的說明順序,并對“說明順序是如何說明、怎樣說明”“不同的說明順序又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分別用在什么樣的情境中”作出舉例。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某一種玩具模型,并說說為什么要如此介紹。如此,才算是基于單元語文要素的延展。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并以不同的說明順序對其進行說明,在說明方法之上的事物有啥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并作出說明。如此,教師便是在有意識地銜接學科內外的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前后貫通。
五、結語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均具有語文要素,教師須從單元導語出發(fā),從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角度構建具體而邏輯緊密的教學策略,對教學內容作出有效的整合與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河北邯鄲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