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趙文建先生將《過秦論》與《諫逐客書》相提并論,譽為“雙璧”。但《過秦論》觀點有失偏頗,邏輯不夠嚴謹,修辭時而浮夸,雖為秦漢散文史上的名篇,卻不能與《諫逐客書》媲美。
關(guān)鍵詞 賈誼 李斯 《過秦論》 《諫逐客書》
趙文建先生將賈誼的《過秦論》與李斯的《諫逐客書》合稱為文壇“雙璧”[1]。筆者認為,《過秦論》雖為名篇佳作,卻有以下幾點瑕疵,故不能與《諫逐客書》媲美。
一、《過秦論》論點有失偏頗
李斯的《諫逐客書》開門見山亮出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崩钏故紫炔捎檬聦嵳撟C,列舉歷代先王在客卿的輔佐下逐漸強盛的事實,從正面證明客卿不可驅(qū)逐。然后采用對比論證,指出秦王享受外國的珠寶美女,卻驅(qū)逐外國的人才,犯了“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的錯誤。最后采用反證法,提醒秦王,如果一意孤行,驅(qū)逐客卿,使人才外流,必將導致敵國更強大而秦國更削弱,這樣離亡國就不遠了?!吨G逐客書》有理有據(jù),如同當頭棒喝,使秦王幡然醒悟,收回成命。
反觀《過秦論》,觀點則有失偏頗。《過秦論》旨在探究秦朝滅亡的原因,賈誼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一點,即“仁義不施”,這就忽視了客觀世界因果聯(lián)系的復雜性。在客觀世界中,既有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秦朝的滅亡正屬于多因一果,“仁義不施”固然是秦朝滅亡的一個因素,但卻不是唯一因素。
仁義并非保全國家的萬全之策。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說道:“夫慕仁義而弱亂者,三晉也;不慕而治強者,秦也?!?[2]又如蘇軾《樂毅論》中說道:“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更值得一提的是,賈誼《過秦論》中所言的戰(zhàn)國四君子,雖以仁義著稱于世,卻被暴秦所滅??梢姡瓦B賈誼自己都承認,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仁義根本不堪一擊。
據(jù)現(xiàn)有歷史資料來看,秦朝滅亡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秦王不施仁義,失去民心;二是奸臣趙高蒙蔽庸主,禍亂朝堂;三是秦將章邯誤判形勢,用兵不當;四是匈奴長期襲擾,耗盡秦朝實力。宋代蘇洵寫文章師法賈誼,其代表作《六國論》斷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碧K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只有一個,即“賂秦”,這正是和賈誼犯了同樣的錯誤。
二、《過秦論》邏輯不夠嚴謹
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過秦論》在論證上使用的是“求同法”和“求異法”,其論證思路可整理如下。
第一步,求同。賈誼認為,秦孝公沒有施行暴政,秦沒有亡國;秦惠文王沒有施行暴政,秦沒有亡國;秦武王沒有施行暴政,秦沒有亡國;秦昭襄王沒有施行暴政,秦沒有亡國;所以他得出第一個結(jié)論:如果不施行暴政,就不會亡國。賈誼又認為,秦始皇施行暴政,秦亡國了;秦二世施行暴政,秦亡國了;所以他得出第二個結(jié)論:如果施行暴政,就會亡國。
第二步,“求異”。賈誼認為,凡施行仁義的,都沒亡國;凡不施行仁義,都亡國了。所以他得出第三個結(jié)論:不施行仁義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然而,在求同的過程中,賈誼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求同法要求:在被研究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若干場合中,只有唯一的情況是在這些場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這個唯一共同的情況就是被研究現(xiàn)象的原因。然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除了沒有施行暴政這個共同情況以外,還有其他共同情況,如重用人才。關(guān)于這一點,李斯《諫逐客書》中有充分的論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崩钏拐J為,“人才因素”才是秦國逐步強盛的最重要因素。
在求異的過程中,賈誼又犯了同樣的錯。求異法要求:在被研究現(xiàn)象出現(xiàn)和不出現(xiàn)的正反兩個場合中,只有一個情況是不同的。那么,這唯一不同的情況就是被研究現(xiàn)象的原因。然而,秦二世與歷代先王除了在是否施行仁義方面不同之外,還有其他很多不同:歷代先王勵精圖治,秦二世卻荒淫無道;歷代先王任人唯賢,秦二世卻寵信奸佞……
由此可見,《過秦論》的邏輯推理存在明顯的漏洞,而錯誤的邏輯推理難免會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
三、《過秦論》不合君主心意
李斯作為韓非的師兄,當然讀過韓非的著作,所以深諳迎合君主的重要性?!吨G逐客書》的本旨是批評秦王驅(qū)逐客卿的錯誤決策,但若直言不諱,就會冒犯君王的權(quán)威,結(jié)果也許適得其反。所以李斯非常顧及秦王的顏面,“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先把一切過錯推到秦王身邊那些昏庸的官吏身上。接著,李斯不是訴說自己個人的冤屈,而是設(shè)身處地為秦王著想,指出逐客之策會對秦國造成巨大危害。李斯善于迎合秦王,贏得了秦王的信任,故能使秦王言聽計從,收回成命。
《過秦論》則不然,賈誼身為漢臣,卻時而流露出對秦朝滅亡的惋惜,這當然會引起漢朝皇帝的反感。據(jù)班固《典引》所言,漢明帝對《過秦論》中“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這一論斷非常不滿[3]。此外,《過秦論》中對陳涉滅秦的功勞大肆渲染,而對漢高祖劉邦滅秦的偉業(yè)卻只字未提,這顯然絲毫沒有考慮到漢文帝的感受。賈誼不善于迎合,因此一生未被重用,落得個郁郁而終的下場。
四、《過秦論》修辭時而浮夸
《諫逐客書》善用鋪陳手法,如“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極力渲染了客卿對秦的巨大貢獻??梢?,《諫逐客書》中的修辭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
《過秦論》借鑒了《諫逐客書》的修辭風格,鋪陳敘事,夸張渲染,如“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六國人才之盛,明明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作者偏用“之屬”“之徒”“之倫”等同義詞將其鋪展開來,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然而越是夸張,越是讓人困惑:既然六國不殘暴,秦也不仁義,為何人才濟濟、實力強大的六國卻被秦國所滅?因此,《過秦論》的修辭有時候華而不實,不僅無助于證明觀點,反而因辭害意,起了相反的作用。
鑒于以上幾點瑕疵,筆者認為,《過秦論》不能與《諫逐客書》媲美。盡管如此,《過秦論》的文學成就和歷史影響仍不可低估,魯迅先生的評語“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4],還是較為公允的。
參考文獻
[1]趙文建.淺說《過秦論》師法《諫逐客書》雙璧生輝[J].學語文,2023(2).
[2]張 覺.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方廷珪.增訂昭明文選集成詳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4]魯 迅.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