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zhàn)。其中大單元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政課程中的應用,通過“模擬法庭”等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分析了模擬法庭活動在大單元教學中的設計與實施,以及其對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促進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模擬法庭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知識理解,而且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對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關鍵詞:高中思政;大單元教學;模擬法庭;核心素養(yǎng)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實施對于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至關重要。模擬法庭活動,作為該模式下的一項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成功地超越了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通過模擬現(xiàn)實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動性強、實踐性高的新型學習平臺。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顯著增強了他們的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學生得以在模擬的司法環(huán)境中體驗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而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2023年,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成功舉辦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生本課堂教學能力展示活動”為大單元教學實踐提供了平臺。在此次活動中,筆者參與了模擬法庭的教學展示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為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模擬法庭策略的有效應用提供了實踐基礎。
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模式以其整體性、連貫性、遞進性和互動性,成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該模式通過整合學習內容和結構化的學習設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應用。它跨越不同教材,構建起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大單元教學模式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進行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育,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大單元教學模式因其容量大、彈性大,是承載學科素養(yǎng)很好的載體[1]。在思政課的大單元教學實踐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究性的學習實踐活動至關重要,這些活動旨在激勵學生通過合作與探究來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為了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例如情境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以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二的綜合探究“感受司法公正”為例,教材提供了“模擬法庭”這一實踐活動方案。通過模擬法庭活動落實大單元教學模式也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成為滿足學生需求的引領者、課程的再設計者和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者,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2]。此外,模擬法庭活動還促進了思政課程的教學創(chuàng)新,為跨學科教學實踐提供了范例。推廣模擬法庭案例對于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發(fā)展公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模擬法庭案例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廣泛應用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模擬法庭活動不僅可以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局限,而且通過模擬現(xiàn)實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研究中模擬法庭的設計根植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知識通過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構建,學習過程涉及實踐、探究和反思,旨在促進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模擬法庭活動的目的在于利用仿真的司法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法律實踐中掌握法律知識,培育法治意識,鍛煉批判思維。此外,活動設計借鑒了情境學習理論,突出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學習的情境相關性,激發(fā)學習動機。
(一)教學策略宏觀策略分析
為有效實施模擬法庭教學活動,需綜合考慮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學校資源的支持。宏觀策略包括:加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深化教師對大單元教學理念的認識,并提高其運用該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活動實施的能力;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確保教學活動設計與課程目標高度一致,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加強技術應用支持。整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資源,如在線學習平臺和多媒體教學工具,以豐富教學內容并增強課堂互動;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激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發(fā)探索,積極提出問題,并獨立尋找解決方案,以培育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綜合評價機制。確立一個包含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全面評價體系,以監(jiān)控和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教學策略微觀策略分析
本案例中的模擬法庭活動具體實施步驟為:在準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選擇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具有教育意義的民事案件。學生利用在線協(xié)作工具,在課外時間自主組成小組,根據(jù)個人興趣分工負責案例改編、劇本撰寫、角色分配及道具準備工作,確保每位學生參與其中。分配任務后,負責案件改編和劇本創(chuàng)作的學生需訪問中國法院網(wǎng)的法律服務專欄及其他法律文書資料網(wǎng)站,了解民事答辯狀和起訴狀的正確格式,包括公民對民事起訴的答辯狀以及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民事訴訟的起訴狀。學生需查找可參考的文書樣本,以完成法律文件的撰寫。此外,還需登錄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wǎng),完成庭審劇本的最終撰寫。負責表演的學生需觀看中國庭審公開網(wǎng)上與選定案件類似的庭審直播或錄播視頻,熟悉庭審程序,并排練劇本。在模擬庭審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將遵循正式法庭的程序進行角色扮演,這一過程包括開庭、調查、舉證和辯論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此過程中,借助大單元教學活動及議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切身感受司法公正[3]。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反饋和評價,回顧活動過程,分享學習成果,識別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本案例活動針對“司法公正”主題,融合了《政治與法治》與《法律與生活》的教材內容,構建了一個系統(tǒng)化的法律知識框架,滿足了大單元教學模式的規(guī)范,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認同。通過細致觀察與記錄學生在模擬法庭中的行為表現(xiàn),揭示了該活動在有效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的顯著效果。
在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展現(xiàn)出高度的參與熱情和投入度,在案例的選擇與分析過程中,學生對法律條文背后的深層價值和意義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對法律職業(yè)的責任與挑戰(zhàn)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模擬庭審的舉證、質證、辯論和評議環(huán)節(jié),學生全身心投入所扮演的角色,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和案件事實進行深入討論,不僅鍛煉了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也培育了科學精神。在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準確引用法律條文,表現(xiàn)出了扎實的邏輯思維和出色的口頭表達技巧;在互動中相互尊重,嚴格遵循法律程序,進一步體現(xiàn)了他們法治意識的增強。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審判過程,對法律的尊嚴和公正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效提升了對法律程序的理解力,促進了學生法律思維和公民責任感的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展現(xiàn)的團隊合作、溝通技巧和公共參與意識,進一步體現(xiàn)了其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大單元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也遇到了一些挑戰(zhàn),包括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均衡以及模擬法庭活動的組織協(xié)調難度。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教師在活動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定制化指導,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獨立判斷力。教師可采取多種策略,如預先進行知識鋪墊、實施分層教學、促進小組合作等,并通過提供詳盡的案例資料、組織模擬法庭前的培訓和演練,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確保活動的順暢進行。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模擬法庭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應用效果,證實了其在顯著提升學生法律素養(yǎng)及實踐技能方面的教學優(yōu)勢。作為一種互動式教學策略,模擬法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模擬司法環(huán)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還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課堂參與度,積極塑造其學習態(tài)度,使他們能夠深入學習法律知識并體驗法律職業(yè)的責任與挑戰(zhàn)。鑒于此,本研究提出建議,教育工作者應持續(xù)探索和完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并最大化模擬法庭教學模式的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 蘭娟.“雙新”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大單元教學實踐反思: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課程教學為例[J].新教育,2024(1).
[2] 紀紅波,王永清.生本理念下高中思政課程大單元教學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
[3] 劉倩,丁志萍.高中思政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以“模擬法庭”為例[J].教育界,2024(7).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計劃的重點課題“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思想政治學科‘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JB1423131)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