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寫作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個重要技能,也是許多學生學習的短板。一線教師的英語寫作教學也存在許多急需改進之處?;趯W情以及自身的教學困境,筆者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將拋錨式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拋錨式教學是構建主義模式下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之一,它是一種教學策略,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獨立學習能力。
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除了收獲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F(xiàn)以筆者近期執(zhí)教過的一節(jié)公開課為例,來探析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寫作課堂中的運用。
一、案例描述
筆者執(zhí)教的一節(jié)區(qū)級公開課,是一堂以拋錨式寫作為載體的中考寫作復習課,寫作以“My Thanks to" " " ”為題,表達對某人的感謝。該話題屬于“人與自我”范疇下“做人與做事”主題群。根據(jù)2022版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啟迪學生對熟悉的家人、師長、朋友等人物的認知,借此引導學生發(fā)掘人物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學會感恩。
筆者授課的學生雖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總體薄弱,大多數(shù)學生敘事能力不足,無法具體描述事例,準備的素材大多比較寬泛籠統(tǒng),事件與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足。部分學生對于英語寫作缺乏信心,畏難情緒明顯。因此本課教學重點從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痛點問題(選取典型事例)入手,分解構思難題,利用詞塊搭建語篇,從片段描寫入手,降低寫作難度,來突破大多數(shù)學生的寫作瓶頸。
筆者的教學設計包括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確定(拋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課堂評價五大環(huán)節(jié),實際課堂用時40分鐘。以下是主要部分教學片段呈現(xiàn)。
1.情境創(chuàng)設
教師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短視頻(表達對某人的感謝)并設問:Who do they want to say thanks to? Why?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以視頻導入,讓枯燥的寫作課變得生動。視頻主角是學生熟悉的同學且話題真實,極易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提升學習興趣。
2.問題確定(拋錨)
學生觀看視頻后回答教師提問。教師提問:
How about you? Who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s to?
Why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s to him/her?
What did the person do?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person?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梳理基礎知識。教師借助相關詞條幫助學生搭建句子語篇概念,將零碎的語料輸出為完整的句式。問題設置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由低階思維進入高階思維。
3.自主學習
學生課前填寫預習單,在課堂上進行潤色,為后續(xù)寫作做鋪墊。隨后通過兩個示例語篇學習,加深對三個重點問題(who, why, what)的理解。在課上學生解讀寫作任務,同時借助語料庫完成作文片段寫作。
評析:片段寫作用時10分鐘,學生依照評價標準,利用自己的課堂生成,實現(xiàn)完整的語篇輸出,突破了本課重點和難點。
4.課堂評價
自評:學生依照評價量表對自己所寫的作文片段進行自我評價,并在量表上打分。
師評:教師選擇一篇學生習作,帶領學生對照評價量表,逐項對寫作內容進行當堂評價,讓學生充分了解如何有效評價。
互評:在師評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合作互評,依照評價量表對彼此的習作進行評價。同時,借鑒他人習作的優(yōu)點并完善自己的習作。
評價展示:教師邀請一名學生上臺,選擇一篇學生習作現(xiàn)場投屏。該學生參照教師評價習作的方式,帶領全班學生完成一篇課堂習作的評價。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是本堂寫作課的亮點,用時8分鐘。根據(jù)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學生在完成課堂習作后,借助詳細的評價量表完成自評,自查寫作任務是否達成。師評可以提示學生關注評價要點,學生互評可以順應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此外,引導學生在文中使用必要的連接與過渡表達,讓語篇條理清晰,層次鮮明,在最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強化所學提供了重要契機。
二、案例反思
這節(jié)公開課基于拋錨式教學模式,以真實情境貫穿寫作教學,教學設計思路清晰,突破了本課寫作的重難點,落實了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這節(jié)課的最大亮點是課堂寫作評價。依照評價量表,讓學生在有話可寫的前提下知道自己寫的好不好。對于許多類似情況的學校而言,這節(jié)課的可操作性強,可“復制”度高,具有輻射引領作用。
筆者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有三個地方還需要改進。一是在問題確定(拋錨)環(huán)節(jié)。筆者基于學情預設了課堂學習內容,提供了若干條動詞短語詞塊,用于幫助學生補充句式,搭建語篇。這個部分在授課過程中看似師生互動不錯,但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相對于教師的“投喂”,學生缺少主動思考和表達的機會,主體地位不明顯。二是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合作學習活動設計不充分,沒有體現(xiàn)合作意義。三是學生對課堂評價的結果無法精準把握。在評價過程中,學生面對的習作質量參差不齊,評價結果和實際有一定的偏差。因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差異,面對同一個標準給出的結論也有不同。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后續(xù)寫作和評價都有一定的干擾。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案例的分析以及日常教學觀察,筆者認為拋錨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調整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要分層設計,對于基礎薄弱學生,要降低難度以減輕其對寫作課的畏懼和排斥,讓學生有梯度地完成寫作學習。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需要適度拔高學習要求,拓寬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2.寫前充分輸入。學生寫作資源匱乏,需要教師給足“養(yǎng)分”。教師可以在寫前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根據(jù)寫作話題補充相關的語料,包括好詞佳句或是經典語段,讓學生在語料庫的輔助下“有話可寫”。
3.及時反饋。教師在課上對于學生的回應要第一時間給出具體的反饋,無論是肯定、贊許、提醒或是引導,都體現(xiàn)著教師對每一次師生互動的珍視。這一點對學習者來說是意義深遠的。
4.要把握好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學生及教師對評價量表的使用,都要經歷從認知、接納、熟練使用、有效使用的過程。評價量表也需要動態(tài)調整。每一次寫作課都要制定與學習目標相呼應的評價量表,讓學生依標評價習作,有方向地修改和完善,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反思,逐步提高自我審讀和改進能力。
5.調整教師在拋錨式教學中的角色。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作為課堂資源的提供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通過精巧的設計,引導學生體驗、參與、自主發(fā)現(xiàn)、合作探索等,最終獨立解決問題。在兼顧幫助學生輕松應對考試評價體系的同時,教師還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信心,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成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的。
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以適應新時期的教育變化,為學生帶來更理想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綜合性成長,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