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話課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單元主題意義為引領實施對話課教學,有利于踐行學思結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以PEP《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 Part A Let’s talk為例,教師可通過“解讀對話文本,明晰主題意義;設計學習任務,聚焦主題意義;優(yōu)化教學評價,升華主題意義”的路徑教學對話課,以幫助學生習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進而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主題意義;對話課;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指出,英語教學應“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1]。對話課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單元主題意義為引領實施對話課教學,有利于踐行學思結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使學生在深化對單元主題理解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發(fā)展思維、塑造品格。以PEP《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 Part A Let’s talk為例,單元主題意義引領下小學英語對話課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解讀對話文本,明晰主題意義
根據(jù)《課程標準》,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個相互關聯(lián)的要素構成,其中主題起著聯(lián)結和統(tǒng)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因此,對話課的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前深入分析教材,研讀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難點,將單元內外的知識加以整合,明確本單元的主題意義。
(一)立足單元,確定主題,明晰意義指向
語篇承載著表達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首先要提煉語篇的主題意義,注重語言學習和意義探究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內化所學內容,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
本單元的主題是“Healthy dinner, happy life”,屬于“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范疇,涉及個人喜好與情感表達、家庭與家庭生活、飲食與健康、同伴交往、文化體驗等子主題。整個單元共有四個語篇,從不同場景、不同視角討論晚餐,圍繞“了解中西方的用餐禮儀,發(fā)現(xiàn)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尊重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樹立健康飲食的意識”三個子主題,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激發(fā)學生弘揚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意識。基于此,構建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框架,如圖1所示。
Part A Let’s talk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涉及一組家庭日常對話。Mike詢問媽媽晚餐吃什么,媽媽征求Mike和爸爸的用餐意愿,并做好食物。該語篇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詢問和表達用餐喜好,并從中發(fā)現(xiàn)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飲食的意識。
(二)研讀語篇,分析學情,確定育人目標
深入分析語篇內容后,需要基于學情,制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具體可從學生的語言基礎、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語言基礎而言,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之前,已經在三年級的學習中積累了一些關于食物喜好的表達,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從生活經驗來看,媽媽詢問Mike和爸爸晚餐要吃什么的情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且學生對于討論吃什么也非常感興趣。而從學習能力來看,通過一年多的英語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輸出簡單的詞匯、句子,并能夠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簡單的交際。本課時的情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喚醒學生的舊知,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恼Z言拓展。
基于上述分析,可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確定該課時的主要目標,具體如下。
(1)學習理解。能夠在情境中理解dinner、soup、vegetables等單詞的意思,并運用句型“What’s for dinner?”“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 ..., please.”表達用餐意愿。
(2)應用實踐。能夠運用讀圖片、預測等學習策略掌握課文內容,并能在圖片的幫助下正確理解對話大意,朗讀和表演對話;學會與同學開展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創(chuàng)編新對話,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遷移創(chuàng)新。能夠對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過對比、分析、評價等方式,了解不同的用餐方式,體會家人朋友一起進餐的意義;能夠根據(jù)膳食金字塔來評價自己和他人的飲食情況,并提出合理建議,樹立健康飲食的意識。
二、設計學習任務,聚焦主題意義
為了促進單元主題意義的達成,教師在執(zhí)教對話課時,設計了具有層次性的學習任務,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感悟本課時的主題,進而培育核心素養(yǎng)。
(一)課前:引出對話教學,理解主題意義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用一首歌引入本課時的主題,通過問題“What good foods do you know from the song?”引導學生說出歌曲中有哪些食物,并將這些食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這種形式使得對話文本的呈現(xiàn)更加自然,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課中:推進對話教學,實踐主題意義
根據(jù)英語學習活動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具有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參與到主題意義的探究之中。
1.學習對話內容,感知理解
本課時的對話較短,教師應正確處理和運用教材,通過有思考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習得語言、豐富語言和運用語言。教學時,教師從前一單元My home的房間結構圖引入Mike和媽媽在廚房的場景,接著引出Mike的問題:“Mum, I’m hungry. What’s for dinner?”此后,教師并沒有讓學生看課本直接回答“What’s for dinner?”,而是設計了如下思考題。
T: If you were Mike, what would you like?
S: I’d like ______________.
當學生有了自己的就餐意愿后,教師提問:“What would Mike like for dinner?”然后帶領學生學習回答這一問題應該使用的句型。在學生習得相關知識之后,再詢問學生:“What would Dad like for dinner?”
學完整段對話之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Mike和Dad對食物的選擇,完成如下表格(如表1)。由于教材中還出現(xiàn)了小狗,故教師還在表格中添加了小狗的用餐喜好,詢問學生:“What would Puppy like for dinner?”
2.深化對話內容,實踐運用
對話教學不能為教而教,而要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深入挖掘語篇的內涵,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诖耍處煂Ρ菊n時的對話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了解文化差異。
教師首先提問:“How do you think of Mike’s dinner?”讓學生自主表達Mike一家的用餐喜好,在運用語言的同時,體會中西方用餐的差異性。接著追問:“Do you often eat bread for dinner? Why does Mike eat bread for dinner?”通過師生問答,引出“Different place, different dinner”,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地區(qū)的飲食習慣是不一樣的。
除了灌輸語言知識點,英語教學還要對文化進行傳播。為此,教師用課件呈現(xiàn):“The food for dinner is different, but the meaning of the dinner is the same.”借此讓學生明白,雖然全球各地的飲食習慣不一樣,但餐桌文化中的愛和溫馨是相通的。
3.改編對話文本,遷移創(chuàng)新
為了幫助學生將文本內容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真實生活中,教師設計了思考題:“In China, what would people like for dinner?”引導學生對主題意義展開進一步探究。教學時,教師首先用課件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食物的圖片,如rice、tofu、jiaozi、chicken soup等,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圍繞喜歡的食物展開討論和對話,并使用句型“" " " " " " " " " " would like some" " " " " " " " " ". And I’d like some" " " nbsp; " " " " " ".”進行匯報。
完成這一任務后,教師接著出示Wu Binbin一家的圖片,讓學生討論:“What will they talk about the dinner?”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如下語言支架,讓學生根據(jù)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小組合作,給Wu Binbin一家創(chuàng)編一組新對話。由此,引導學生將Mike一家的對話方式運用到Wu Binbin一家的對話中,實現(xiàn)語言知識的遷移,切實實踐主題意義。
Wu Binbin: Mum, I’m hungry. ________?
Mum: What ______________?
Wu Binbin: __________________.
Mum: What ________________?
Dad: ___________________.
Mum: OK! Dinner’s ready!
Wu Binbin and Dad: ______________.
(三)課后:拓展對話教學,延續(xù)主題意義
四年級學生對健康飲食的概念比較模糊,缺乏合理膳食的意識,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追問、對比分析等方式,讓學生不斷感知理解、遷移深化單元主題“Healthy dinner,happy life”;在課后,則繼續(xù)圍繞主題意義設計分層作業(yè),促進學習目標的進一步達成。
1.在基礎性作業(yè)中鞏固
通過學情分析,教師知曉四年級學生對食物的表達感興趣,且主觀上也愿意學習更多相關的詞匯,因此設計了以下基礎性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成果。
Step 1:Make a survey. 詢問你朋友的飲食喜好。
Step 2: Design a meal. 根據(jù)調查結果,設計一份既營養(yǎng)又受同學們喜歡的菜譜,并推薦給學校。
2.在實踐性作業(yè)中提升
教師還為學生推薦微課,讓學生課后觀看學習,據(jù)此搭建營養(yǎng)金字塔,并拍成視頻,在學校進行推廣。這樣的作業(yè)能夠鍛煉學生總結歸納、分析語言知識點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體驗與實踐中,逐步感知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技能。
上述分層作業(yè)圍繞真實問題進行設計,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不僅落實了本節(jié)課的核心句型,還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營養(yǎng)膳食的重要性,延續(xù)了主題意義,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優(yōu)化教學評價,升華主題意義
程曉堂指出:“有效的評價機制是落實育人目標的重要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要完善評價方式,拓展評價內容,實現(xiàn)多元評價。”[2]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確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目標和直觀、清晰的評價標準,優(yōu)化教學評價,升華主題意義,從而使評價能真正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
(一)評價目標指向核心素養(yǎng)
評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四個方面?;诖?,教師設計了本課時的學習評價表(如表2),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內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以形成積極參與、合理反饋的育人效果。
(二)評價標準直觀清晰
直觀、清晰的評價標準,能為學生提供更加明確的目標指引,引導學生達到更高的水平層次。比如,在學完本課時的對話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配音任務,并根據(jù)難度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如表3),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水平選擇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再對照評價標準明晰所選任務的具體要求。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對話課教學要求教師深入解讀教材中的對話文本,剖析主題意義,確立分課時目標;聚焦主題意義設計有層次的教學任務,逐步推進對話教學;同時優(yōu)化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方式,以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學生經歷從學習對話內容、理解實踐對話,再到遷移運用語言的過程,切實獲得了語言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程曉堂,叢琳.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及實施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4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