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萬籟鳴進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工作。1954年,當時的廠長特偉找到他,希望他能領銜拍一部動畫片,而這部動畫片就是萬籟鳴做夢都想拍的《大鬧天宮》。
為了讓萬籟鳴拍出最好的動畫片,特偉為他配備了包括首席動畫設計師嚴定憲在內(nèi)的當時全中國最頂尖的制作團隊,更是為他請來了當年《世界畫報》的責編張光宇擔任首席美術設計——當時張光宇已經(jīng)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中國裝飾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
一個頂級的團隊,開始了中國動漫史上里程碑作品的創(chuàng)作。
首先要設定故事框架。
“大鬧天宮”的故事主要集中在《西游記》的前7回,雖然在中國婦孺皆知,但從孫悟空騰空出世到拜師學藝,一路情節(jié)比較松散。萬籟鳴大刀闊斧,把整部動畫集中在一條主線上:代表凡間的孫悟空與代表統(tǒng)治階級的玉皇大帝之間的斗爭——所有和這條主線有關的細節(jié)都保留,無關的都砍掉。
其次,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男一號”孫悟空的形象。
要知道,雖然孫悟空大家都很熟悉,但在那時候,他到底是怎樣一個具化的形象,除了京劇里有一些造型,是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的。
為這個形象反復易稿的,主要是美術設計張光宇。
張光宇在1945年曾創(chuàng)作過一本叫《西游漫記》的漫畫集,其中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一個孫悟空的形象——現(xiàn)在看來,和后來《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已經(jīng)頗為相似。
最終,動畫設計師嚴定憲結(jié)合之前的設計,拿出了定稿——那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孫悟空形象。
嚴定憲當時只是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伙子,但功底非常深厚。萬籟鳴對這個孫悟空形象非常滿意,給了一個8字評價:“神采奕奕,勇猛矯健。”
而這個孫悟空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奠定了一個基調(diào),影響了中國后來所有動畫、影視劇中的孫悟空形象。
確定了故事框架和主角形象,接下來就是整部動畫片里無處不在、讓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細節(jié)了。
比如說孫悟空的動作。為了讓孫悟空的行為舉止更像一只猴子,制作組專門請來了“南猴王”鄭法祥,讓他給整個制作團隊上課,給大家講猴子的形態(tài)舉止和動作特點。
又比如說動畫片里全程出現(xiàn)的各種“云”。在《大鬧天宮》動畫片問世以前,國外動畫片中的云彩都是輕飄飄的一團。為了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祥云”,萬籟鳴他們專門到故宮去觀摩漢白玉石欄桿,又去了北京西山碧云寺看觀音菩薩坐的如意云,然后設計出了動畫片里千變?nèi)f化,又能實現(xiàn)各種功能的“祥云”。
再比如“七仙女”的形象?!洞篝[天宮》中的“七仙女”形象,是嚴定憲的同事林文肖(后來成了他的妻子)設計的,主要參考的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當時正好云南歌舞團到上海來演出,林文肖就專門跑去看楊麗坤、刀美蘭跳的傣族舞,揣摩她們的舞姿,借鑒她們的服飾,回來后運用到“七仙女”的創(chuàng)作中。
《大鬧天宮》全片大量借用京劇的元素,除了人物姿勢、背景音樂,開場水簾洞“大門”打開的那一幕鏡頭讓很多人印象深刻,那其實就是借鑒了京劇的開場。
還有很多小到一晃而過的鏡頭,比如片中土地公公從地底鉆出來拜見孫大圣,先打了個噴嚏。制作人員說,考慮到地底下比較陰冷潮濕,就給他設計了這個動作。
又比如孫悟空在打斗過程中變成了一只小鳥,但制作組認為孫悟空肯定還是“猴性不改”,所以給他設計了一個“搭涼棚”的姿勢。這個鏡頭一閃而過,一秒都不到,但讓很多人忍俊不禁。
按照當時的制作技術,10分鐘的動畫片就需要原畫9000~10000張。那時候沒有電腦,全是一張張手繪出來的,可見當時的工作強度之大。
就這樣一幅接一幅,一幀接一幀,一個細節(jié)接一個細節(jié),一部史無前例的巨作終于慢慢成形了。
在試片的那天,整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試片室里擠滿了人。室內(nèi)燈光一暗,耳邊立刻響起了樂團管弦齊鳴的伴奏音樂,鑼鼓家什鏘鏘地敲起來,只見遠處孫悟空騰空而來,瞬間就到眼前——每個人都驚嘆不已。
萬籟鳴坐在試片室的前排座位上,百感交集,很快便熱淚盈眶:“孫悟空在笑,而我卻在流淚……”
1961年,40分鐘的《大鬧天宮》上集正式在全國公映。
如同孫悟空從石頭中蹦出來一樣,這部電影橫空出世,震驚世界。
很少人能夠想象,在20世紀60年代,動畫片的制作水平竟然能達到《大鬧天宮》這樣的高度,而制作團隊居然來自“一窮二白”的中國。全世界的媒體都毫不吝嗇對《大鬧天宮》的贊美之詞?!洞篝[天宮》也影響了一大批人,讓他們走上了動畫之路。
手冢治蟲曾被《鐵扇公主》震撼,看了《大鬧天宮》之后,更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佩服,他甚至開始連載自己的漫畫作品《我的孫悟空》,一直連載到他去世。手冢治蟲在最后一次拜訪萬籟鳴之后3個月就去世了,臨終前,他在自己的這部連載作品扉頁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我的孫悟空。”
手冢治蟲的朋友松谷孝征曾這樣解釋這句話:“他拜訪萬先生之后,已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完成《我的孫悟空》是在去世之前向萬先生打個招呼,告訴萬先生‘我去了’?!?/p>
1984年,宮崎駿首次訪問中國,心心念念的就是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那個誕生了《大鬧天宮》等一系列中國動畫“神作”的地方,他稱自己是去“朝圣”的。
法國著名動畫導演雅克–雷米·杰瑞德,在2018年擔任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動畫片單元評委會主席時曾公開說:“《大鬧天宮》差不多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那時我還很年輕。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決定了我的職業(yè)選擇,讓我決定從事動畫電影創(chuàng)作?!?/p>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