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章聚焦小學語文學科中紅色文化教育的問題,借用建構主義理論及實用主義理論,嘗試解決教師如何驅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能夠主動建構紅色文化知識,塑造優(yōu)良品德,產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文化;本土化資源
一、紅色文化教育現(xiàn)實背景
1、紅色文化的教育地位
紅色文化具有引導與調節(jié)功能,小學是孩子性格、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誘惑,紅色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行事準則與榜樣示范。在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調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因此,在小學教材中,在不同學段分別納入了《劉胡蘭》《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軍神》等紅色革命題材文章,將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在小學教育中。
2、紅色文化的教育困境
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不高,年輕教師與學生所處的時代距離革命戰(zhàn)爭年代較遠,因此對于革命題材中的紅色文化難以產生共鳴,對于紅色經典的教學,要么機械式的灌輸,要么因難以把握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而進行滑稽式的表演,教學效果欠佳。
其次,紅色文化教育的資源投入力度不足,深圳相比于其他城市,素質教育的力度較為可觀,但仍難以撼動文化成績的地位,說教式的這種教育方式難以把紅色文化的多樣性、鮮活性、生動性體現(xiàn)出來,此外,學校也較少組織課外實踐、參觀游覽等活動,學生體驗不深。
家庭中紅色教育觀念薄弱。大部分家庭誤將教育等同于智育,忽視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家長沒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社會資源的整合運用不足。中國的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屬于自己的本土紅色文化,而我們的學生被困在校園里,被困在枯燥的文字中,社會中的紅色教育資源開發(fā)不足,甚至遭到破壞與濫用。
二、紅色文化教育國內研究現(xiàn)狀
目前紅色文化教育在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區(qū)域性本土化的紅色文化教育研究。此類資料通常是將本土的革命文化歷史資源運用到教學活動之中。陳永娥的《黔南本土文化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研究》;郭俊的《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這些文章都是以本土資源為依托,從區(qū)域性的角度研究紅色文化教育。
2、從價值、實現(xiàn)路徑等方面論述紅色文化教育。比如,陳世潤、李根壽在《論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價值》一文中從政治、經濟、文化、管理、生態(tài)等五個方面論述了紅色教育的價值;許麗在《紅色文化資源數(shù)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中提出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的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機。
3、紅色文化在德育或學科教育方面的研究。范方紅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中研究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實現(xiàn)大學生的文化認知,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在我國,紅色文化教育的意識已逐漸加強,但將紅色文化教育運用到小學德育中的研究較少,研究層面淺顯,使得本課題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與深入性。
三、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語文學科的實踐
我校地處白花洞村,是一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也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村落,具有豐富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因此,我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依托,初步嘗試以大單元任務群的方式進行紅色文化教育。
本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人文主題,引導學生圍繞“家國情懷”,通過閱讀古詩、記敘文、現(xiàn)代文等多樣的文學作品,在感知、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去感受、品味語言,體會人物形象,學會鑒賞、評價文本,獲得情感體驗,并能借助觀察、走訪、搜集、整理等方式去感受美、表達美甚至創(chuàng)造美,從而真正形成真善美的審美取向,切實提高核心素養(yǎng)。
基于以上解讀,我將大單元主題定為“英雄榮光,長明不滅”,結合學校特色創(chuàng)設“十大英模進校園”的真實情境,旨在學生在“尋——悟——承”等過程中,使閱讀與表達、語言與情感相互融合,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化、踐行單元主題。以下是我的主題任務設計。
通過三個任務6個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連接課內,通過英雄事跡感悟民族精神,再融入到自身生活中,層層遞進。
主題:英雄榮光,長明不滅
創(chuàng)設情境:十大英模進校園
任務一:尋英雄足跡
活動一:濤頌愛國魂——參觀白花洞革命烈士紀念眼
1、學習《古詩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尋》,利用注釋、借助資料理解詩意,了解延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及現(xiàn)代詩,體會愛國情。
3、參觀白花洞革命烈士紀念園,朗讀所學詩歌。
活動二:尋身邊英?!綄ど磉叺膼蹏⑿?/p>
通過走訪探索,深化紅色文化信念。在整合教育資源時,充分調查了具有紅色背景的家庭,給予學生親身采訪的機會。在語文課上,先幫助學生掌握采訪的方法和技巧,激發(fā)學生關于紅色文化的思考,記錄下產生的問題,為采訪作準備。
任務二:悟英雄情懷
活動三:我為英雄來畫像——跨學科完成人物海報
1、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運用園地交流平臺提供的方法,學會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完成海報的“主要事跡”一欄。
2、通過相關詞語及查閱資料,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懷,運用園地“字詞段運用”的詞完成海報中“人物精神”一欄。
3、結合美術學科,繪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周恩來”形象,完成海報的人物畫像。
4、運用所學方法,為梅蘭芳、教師做海報。
活動四:穿越時空的對話——寫一封信給英雄
1、開展交流會,將活動二搜集的英雄資料整理成冊。
2、學習書信的格式,做到內容清楚。
3、回顧本單元的愛國英雄及身邊的仁人志士,給心中的英雄寫一封信。
任務三:承英雄精神
活動五:競選展覽解說員
1、開展競選會,每位成員展示海報,結合主要事跡宣傳人物精神,并結合自身實際發(fā)表感想,競選出十大英雄海報,張貼在學校宣傳欄。
2、十名講解員代表班級在升旗儀式上做匯報演講,將愛國情發(fā)揚光大。
活動六:我為社區(qū)做貢獻
1、周末聯(lián)合社區(qū)衛(wèi)生站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從小貢獻出發(fā)培養(yǎng)家國情。
2、為困難家庭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