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歷來重視門楣家風,它是融于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氣質。具有“家訓鼻祖”之稱的《顏氏家訓》,不僅蘊含著濃厚的家庭教育思想,還蘊含著豐富的為學之道,是顏之推有意闡述立身治學方法,并借以傳達自己教育理念的經典。為學之道,究其根底,在于“崇學、靜思、善問、思齊、篤行”,如此方能“下學而上達”。這種治學智慧對于糾正當下學生學習語文的不當行為,完善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顏氏家訓》;“為學”之道;語文學習;啟示
家訓是整個家族或者家庭內部的長輩對后世子孫進行的訓誡,自古“人必有家,家必有訓”。深厚的社會和家庭文化奠定了家訓的發(fā)展基礎,使其能夠源遠流長。顏之推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具有深厚的學養(yǎng)基礎,在亂離之世,他將自己的見聞感悟記于《顏氏家訓》中,其全文包含治家、修身、處世等內容,其中《慕賢》《勉學》等篇章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目的等多個方面作了系統(tǒng)論述,蘊含著頗有智慧的“為學”之道,即做學問的方法,對于糾正當下學生學習語文的不當行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涵養(yǎng)靜氣,由學而思,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三國時諸葛亮說:“君子以靜修身。”元代陳繹曾認為,有“文氣”者才能做出好文章。由此可見,為學之法,切忌心浮氣躁,內在涵養(yǎng)才是為學之基。顏之推指出“涵養(yǎng)”的方法為“厚其所積”,即要通過親身觀察身邊事物積累素材,這樣在學習時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也指出:“積學以儲寶?!毕热说闹腔劭偨Y生動地強調了學生學習語文,有必要將積累的基礎知識、文學常識等進行歸納整理。積累是語文學習之基,是思考之魂。語文學科知識包羅萬象,因此,課堂并不是學習語文的唯一場所。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生要在更廣闊的天地中面對世界,博聞強識。顏之推指出,做學問就像種樹一樣,“春玩其華,秋登其實”[1],真切地反映了求學之人基礎積累的必要性。
然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僅靠積累并不能真正治學,更重要的是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能動地判斷信息,建構知識的整體聯(lián)系,博觀約取。顏之推在繼承孔子學思結合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揚,提出了由學而思的四種方法:勤學、眼學、博聞、慎思。“勤學”,即堅定自己的意志,發(fā)奮努力學習。從《顏氏家訓》全篇可知他對“勤學”的理解有二:第一,把握時機,刻苦學習;第二,堅持不懈,不可懈怠。他認為,自古圣帝明王,都尚需勤奮苦學,何況是普通百姓呢?勤奮是學好各科的核心,語文學習更需要多讀、多寫、多觀察、多體會。學生如果僅追求眼前的分數(shù),學習虎頭蛇尾,逐漸墮慢,終會荒廢學業(yè)?!把蹖W”,是勤學的做法之一。顏之推曾講:“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他以江南士大夫道聽途說,故作高雅為例,揭示“耳學之過”,因此他希望學生能夠直接獲得第一手資料,并結合客觀實際思考,切不可盲目相信傳聞,不要像不學無術之徒一樣,盲目模仿蔡朗將莼菜呼作露葵的做法。然而,眼見未必為真,“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2],學者貴在能多聞多問。這里的“博聞”,強調的是一種態(tài)度,學生應該知識面寬廣,詞匯量豐富,從而做到“思接千載”。但是他又反對學習只博覽不專精的做法,主張以博涉精,“勤學累功,精熟深通”。他以字義為例,強調學習之本,展現(xiàn)其慎思之理。所謂“慎思”,就是要在博聞的基礎上,認真思考,既不盲目相信他人,又能夠專攻一經,廣泛閱讀書中的精要之處。學非探其花,而是要自尋其根,學習的精髓就是能夠在博聞的基礎上慎思之,篤行之,養(yǎng)成好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從某種角度看,這四種學習方法看似獨立存在,實際相互融合,辯證地說明了學與思相輔相成的關系(見圖1)。學生學習語文,若是靠簡單地掌握基礎知識、套路化解題、背誦作文模板等缺乏思辨的方式,那一定是缺乏深度的語文學習。語文知識浩如煙海,若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不強,那么教師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無濟于事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充分利用讀、記、寫、背等積累的方式,靜心養(yǎng)氣,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持之以恒,方得真知。比如,在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將同類型文章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超文本”結構,這恰恰體現(xiàn)了STEAM 教育“知識整合與問題深度解決”的教育理念。[3]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課文《貓》時,可以與季羨林的《老貓》放在一起,讓學生對比閱讀兩篇文章,形成自己的觀點,思考不同作者筆下的貓有著怎樣的共性與個性。這種比較閱讀、群文閱讀的方式可以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其將來的深度思考和論述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好問切磋,釋惑洞達,為引導學生虛心求知提供經驗
君子之學必好問。所謂學問,即問是學的必經之路,否則不能稱為“治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既要求教師善于提問,通過啟發(fā)激發(fā)學生的高階思維。同時,在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積累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基礎上,學生也要具備善問的能力,因為“學常有疑”,只有問方能打開學習的大門,才能知其所以然,否則學習便會停滯不前,難有收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盲從,不輕信別人的觀點,有自己的見解,既要勤思、勤問又要敢于質疑。顏之推在《勉學》篇中告誡后世求師需要遵循一定的態(tài)度,深刻地體現(xiàn)了其“好問”的思想。他以魏元氏在位時期眾人紛紛贊同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的觀點,經學者研究后發(fā)現(xiàn)謬誤之處為例,證明為學者應該具備一定的質疑精神。他認為,即使是農民商人、童仆奴隸、漁民屠夫,他們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可向其請教。這從另一角度說明,好問實則是一種技巧、一種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擇其善者而從之,學會汲取他人優(yōu)勢既是做學問的途徑,也是謙虛做人的方式。
當然,好問并不代表什么都問,要學會善問?!抖Y記·學記》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答,相說以解。”[5]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明確了提問策略:自問和切磋。所謂自問,就是在有疑問時自己先做好充足的資料搜集準備工作,再向自己提問,自問自答,以免“誤以問人”,讓人恥笑。他提倡自問,但是并不贊同閉門造車,引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來說明學習需要相互切磋、彼此啟發(fā),才能共同進步,并通過多個例子說明切磋之利弊。切磋這種學習方式,從古至今從未被拋卻。從方式上看,它是義教新課標中強調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現(xiàn)途徑之一,可以指向任何學友,包括長輩和同輩,甚至是小輩,要求學生主動觀察、分析,借助多種途徑相互“詰難”,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從效果上看,相互切磋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方式轉變的過程,是自身原本的知識經驗進一步完善并習得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吸收他人觀點,系統(tǒng)地架構自己的知識網絡,也可在他人人格熏陶下,追尋進步。相互探討才能相互進步,才能透徹理解困惑已久的問題。語文教師也要給學生提供探討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常與他人交流,以便知識互通。比如,在學習《池上》這首古詩時,有學生質疑“偷采白蓮回”的“偷”是偷東西的意思,而有學生持反對意見,認為這個“偷”字展現(xiàn)了小娃的可愛、活潑。學生在這種辯疑探討的過程中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得出有理有據(jù)的結論,進一步提高思辨能力。
當下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學思結合,還要善于發(fā)問。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在當今信息更迭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無處不在的時代,讓學生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養(yǎng)成好問的習慣是21 世紀學習之勢所趨,是新課改所倡;其二,學無止境,要求學生既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獲取知識,也可以通過虛心向他人發(fā)問,共同探討,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基于上述分析,顏之推所提倡的“好問”,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知識充裕,而非“以學自損”,這種求學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
三、玩味體察,范水模山,為強化學生語文學習行為提供范例
宋代理學家程頤認為,讀圣賢之書“須將圣人言語切己”,潛心體察,仔細玩味。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需要學習者長期積累,認真感受每句言語的韻味。猶如春天的幼苗一般,雖然開始看不出來什么,實際卻是日有所增,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因此,語文學習絕不能急功近利,教師也不能希冀通過短時間的訓練就使學生語文成績顯著,相反,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細心體味所學之奧妙,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師的熏陶,“范水模山”,從而強化行為,取得進步?!胺端I健?,就是效法模仿他人,這種學習方式雖較為原始,卻也是學生求知欲的體現(xiàn),它與“思考”共同說明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高級思維活動。在《顏氏家訓》中,“效”字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遞相模效、思欲效之、遞相仿效??梢?,顏之推十分重視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通過仔細體察他人的行為,感受效仿,習得新知識。他認為,同樣的言語,由于是親近的人說出,就更容易相信;同樣的命令,由于是佩服的人說出,就更樂于執(zhí)行。由此說明,效仿學習是人之本能,通過體會榜樣的行為內涵,進而“惕然慚懼”,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良行為并最終改善。
顏之推的主張主要體現(xiàn)在效仿目標和效仿內容兩個方面。在效仿目標上,他提倡師法古人和先達。顏之推認為,人們一般只懂得讓子弟向鄰里、親戚中的杰出者學習,而不懂讓他們向古人學習,這是很無知的事情。若子弟不讀書又不“師古之蹤跡”,就如同睡覺時蒙著被子,什么也不得見。從這一點看,這是對儒家圣賢的繼承。除了古人,那些先達也可作為效仿學習的對象,絕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確定了效仿目標,就要依據(jù)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效仿的內容,萬不能東施效顰。顏之推認為,效仿的內容可以有兩點:第一,可以效仿與學習蘇秦、孫康等勤奮好學、謙虛待人的態(tài)度;第二,可以效仿學習田鵬鸞等的人倫五常、孝忠仁義。由此說明,效仿是一種個體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從側面強調了環(huán)境的影響。顏之推提倡的通過效仿古人,學習他們的淵博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通過效仿先達,學習他們的做法,能夠讓學生修身養(yǎng)性,充分發(fā)揮教育立德樹人的作用。
顏之推提出的效仿學習的主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價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能力,就如同孩童最初學習走路一般,其道德品格、知識經驗等都始于模仿。從教學角度看,語文學習是由簡單到繁雜、由單純模仿到漸漸擺脫模仿,最終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首先應該牢記自己要德高身正,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運用模仿的方法,鼓勵學生仿照優(yōu)秀篇章習作,領會文字的奧妙,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比如,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教師可以在教給學生具體的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多為學生提供經典范文,指導學生從結構、語句、書寫等多方面尋找差距,在進行仿寫時加以注意。
要注意的是,“仿效”雖然是創(chuàng)造的起源,但要想有所進步,也需要自身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學會將別人的變成自己的,萬不可一味模仿,要正確處理模仿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學生模仿的做法并沒有錯,但失去了“度”,就很可能處于抄襲的邊緣,就很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更不要說實現(xiàn)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正確的做法是,學生應在熟練運用觀察、表達等方法后,細心體察別人的觀點,然后以自己的視角進行審視,并且對于那些取之于人的內容,皆要顯之,不可竊為己有。效仿并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學習的手段,通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幫助其在相似中尋找靈感,最終能夠“仿”中求“新”。
四、起而行之,春華秋實,為檢驗學生語文學習成效提供策略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說明語文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又要讓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教與育的統(tǒng)一。從這一點上看,其與義教新課標所強調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異曲同工之處,只靠博聞勤學并不能真正學好語文,關鍵是學生最好能夠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潛移默化,并通過某種行為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從而收到“春華秋實”的效果。
顏之推提倡“起而行之”,鼓勵將知識德行用于實踐,加以檢驗。他認為學習的風氣會隨著世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為了避免漢末不能處理實際事務的學習風氣出現(xiàn),他繼承了孔子“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張學以致用。在《顏氏家訓》全文中,“行”字共出現(xiàn)了102 次,主要包括四層含義:第一種為“行路”,并沒有實際意義;第二種如“好學篤行”,指的是修習技藝;第三種如“守行”,特指德行;第四種如“規(guī)行矩步”,指踐行。[6]首先,顏之推非常重視實學,他以齊國那些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在經歷霍亂后難以自立的例子作為反面教材,告誡后世,人生于世間,一定要“會當有業(yè)”,有自己的真本事,這樣在無人庇蔭之時才可以安身立命,“得以自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他批判當時“空守章句”的清談家、“略無施用”的軍事家,主張培養(yǎng)“應世經務”的實干家,打破了二程“人有身,須用才,圣人忘己,更不論才也”[7]輕視才藝的觀念。其次,他強調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德藝深厚”“行道立世”,應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所謂“君子學道而愛人”[8]正是這個道理。最后,他對“但能言之,不能行之”[9]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了批判,認為那些所學之技藝,以及散落于各個章節(jié)的“友悌”“忠孝”“謙虛”等德行,必須通過踐行才能真正促進自身發(fā)展。“知”與“行”相輔相成,從實踐中得到知識,又要將知識運用于實踐,才能將所學服務于社會,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目標。
縱觀古今,眾多圣人先賢都鼓勵學者要向書本學,向實踐學,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從孔子的“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到劉向的“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到孫中山的“以行而求知”再到杜威的“從做中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知行并進的理念受到古今中外學者們的重視。語文學習需要從實踐中學。義教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10],通過思維導圖、支架式學習等學習方法在任務群教學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11]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可以創(chuàng)設主題為“何為‘英雄’”的系列任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各種思維支架,綜合運用思維導圖、表格等形式,整理文本中的關鍵信息,思考普羅米修斯和盤古兩位英雄的同與不同。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搜集身邊的英雄的資料,通過可視化的影像加深對“英雄”的理解。
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積累死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將所學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義教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保?2]可見,“語言文字運用”是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而且它是在綜合與實踐中共同完成的。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菠、煎、燒”等字的字形和字義,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并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教師可以在借助視頻講解字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繪畫、書寫等活動,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古詩《出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體會詩人愛國主義情懷的基礎上,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聽到的與家國情懷有關的事跡或案例。教師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升自身的思維與表達能力,進而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見,無論是學習基礎知識,還是從語文材料中學習榜樣優(yōu)秀的道德品行,“運用”這種起而行之的策略都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顏氏家訓》內容全面,說理深刻,實現(xiàn)了顏之推“軌物范世”的夙愿。顏之推以鏡鑒己,將自己的為學經驗進行歸納總結,訓諫子孫,培養(yǎng)出顏師古、顏真卿等優(yōu)秀后人。由此可見,《顏氏家訓》為學之道影響之深,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2][9]顏之推. 顏氏家訓[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8~13,35,3.
[3]耿紅衛(wèi),王雪棪.STEAM 教育視域下中學語文跨學科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J].教學研究,2024(3).
[4][10][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2 ,1.
[5]孫希旦,撰. 禮記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89:969.
[6]范嵐.《顏氏家訓》學習策略研究[D]. 長沙:中南大學,2013.
[7]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191.
[8]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64.
[11]耿紅衛(wèi),溫昕. 以學習任務群統(tǒng)整語文課程內容: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新變化[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STEAM 教育理念下中學語文深度學習的可行性分析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4JKZD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