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稱謂語用于標示社會特征及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三國演義》中的稱謂語可分為社會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兩類。社會稱謂語包括泛化親屬稱謂和通用稱謂兩類,通用稱謂又可以分為謙尊稱謂、職業(yè)稱謂、社會關(guān)系稱謂和戲謔稱謂四類;親屬稱謂語則以長幼輩分關(guān)系分為對祖輩、父輩、平輩、子輩和孫輩及以下的親屬稱謂。社會稱謂語的特點為泛化親屬稱謂較多、謙尊稱謂的等級性、職銜稱謂具有系統(tǒng)性;親屬稱謂語的特點為核心親屬稱謂詞相對穩(wěn)定、遵循宗法原則和等級原則。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等級觀念、尊卑觀念、性別觀念等價值觀變化,古今稱謂語的使用存在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稱謂語中敬稱和謙稱減少,親屬稱謂語泛化增多,職銜稱謂開始泛化三個方面。
[關(guān)鍵詞]《三國演義》" "社會稱謂語" "親屬稱謂語" "文化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6-0003-06
稱謂語屬于基本詞匯范疇,具有極強的常用性和穩(wěn)定性,表示著人與人之間某種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和人的社會特征?!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稱謂”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等而得來的名稱。”[1]在語言學中,語言作為符號在進入社會生活之后,其能指(語音)與所指的客觀事物形成了一定的對應關(guān)系,并為人們約定俗成之后,就具有了文化性和民族性。所以稱謂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屬于社會語言學的一種,它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習性。因此通過研究漢語稱謂語,能較為直接和有效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習性。本文以《三國演義》中的稱謂語為例探討稱謂語與文化的關(guān)系。
一、《三國演義》文本中的稱謂語分類
本文將《三國演義》中的稱謂語分為社會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兩類進行討論。下文中例句選自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三國演義》。
1.《三國演義》中的社會稱謂語分類
社會稱謂語分為包括泛化親屬稱謂和通用稱謂兩類,通用稱謂又可以分為謙尊稱謂、職業(yè)稱謂、社會關(guān)系稱謂和戲謔稱謂四類。
1.1泛化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被用于指代和界定政治、社會生活中非親屬成員間的關(guān)系,從而形成一種奇特的親屬稱謂泛化現(xiàn)象,有學者稱之為‘擬親屬稱謂’?!盵2]在中國的早期社會中,血緣關(guān)系是最重要的組織基礎,在社會制度形成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人們將親屬稱謂在一般的社會生活中泛化,也是“倫理型”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三國演義》中也有著不少這樣的例子,如:
張飛曰:“嫂嫂不以俺哥哥為重。”
云長乃回書上請曰:“……如兄長不以弟為不才”
1.2通用稱謂
1.2.1謙尊稱謂
第一,謙稱。在《三國演義》中,相較于其他種類的社會稱謂語,謙稱的數(shù)量并不算多,通常分為兩類,一是謙稱自己,二是謙稱他人。其中,謙稱自己的較多,有“愚”“某”“貧道”“賤妾”“老臣”“老夫”“小將”“小人”等。
關(guān)公曰:“壯士何處曾識關(guān)某來?!?/p>
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p>
貂蟬驚跪答曰:“賤妾安敢有私?”
謙稱他人中的“他人”則多指自己的親屬?!度龂萘x》中人物多用“人稱代詞+親屬稱謂”的偏正短語形式來稱呼自己的親屬,常用的有“吾女”“他外甥”等。
當下嚴氏對布曰:“若成大事,則吾女有后妃之望?!?/p>
第二,尊稱。尊稱是《三國演義》中使用較多的一類,同時也是《三國演義》稱謂語使用特點體現(xiàn)最好的一類。下面將《三國演義》中的尊稱分為三種進行討論。
第一種是當時社會較為通用和常用的尊稱。這一類的尊稱有“君”“公”“主公”“明公”“子”“郞”“卿”“先生”“足下”等。
布謂玄德曰:“非我則公危矣!”
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
上述例子中,“公”一字在《三國演義》中使用非常頻繁,原因在于這一尊稱并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不僅可以用于身份低的人稱呼身份高的人,還可以用于身份高的人尊稱身份低的人,且同等身份的人也可以用“公”來互稱。而“明公”一般用于身份低的人尊稱身份高的人,“主公”則與當時的制度有一定關(guān)系,常用于下屬對主人的尊稱。
劉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隨使君?!?/p>
操自悔曰:“恨當時不用卿言,以致如此?!?/p>
足下意欲如何?
上述例子中,“君”在《三國演義》中使用頻率較高;“卿”多用于身份高的人稱呼身份較低的人,也多用在君王稱呼臣子時;“足下”可用于初次見面的人之間進行稱呼,同樣也表示對他人的敬重,但所表達的親近之意比“君”要低。
第二種是與身份、年齡、地位、性別等有關(guān)的尊稱。請看下面的例子。
瑁曰:“使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
至車前拜啟曰:“曹將軍盡起山東之兵,應召前來。”
云自思曰:“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p>
云曰:“夫人受難,云之罪也?!?/p>
在以上例句中,中的“使君”是蔡瑁與趙云對話時對劉備的尊稱,這一詞在書中是對有太守這一官職的人的尊稱,類似的尊稱還有“府君”“君侯”“相父”等。中的“將軍”是對當時任職建德將軍的曹操的尊稱?!度龂萘x》中這一稱呼不一定用來尊稱具有將軍職位的人,而是用來指稱武將。中的“主公”“主母”是趙云對劉備及其妻子的尊稱,這與三國時的部曲制度有關(guān),下屬需對自己侍奉的主人盡忠。中的“夫人”在《三國演義》中常用于稱呼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女性,這里是趙云對劉備的糜夫人的尊稱。
第三種是對他人親屬的尊稱,如“尊×”“令×”等。
左右急報曰:“尊堂被廷尉執(zhí)去,將斬矣!”
玄德問孔明曰:“令兄此來為何?”
1.2.2職業(yè)稱謂
第一,農(nóng)業(yè)。
農(nóng)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p>
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使人喚來便了。”
第二,手工業(yè)。
操即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huán)大釘,鎖住船只。
令喚集隨軍匠作一千余人,入葫蘆谷中制造木牛流馬應用。
第三,商業(yè)。
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
見海賊十余人劫取商人財物,于岸上分贓。
第四,官吏軍士。
瑜請得精兵數(shù)萬人,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
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
第五,其他職業(yè)。
張昭諫曰:“醫(yī)者戒主公百日休動。”
李樂、韓暹又連名報奏無徒、部曲、巫醫(yī)、走卒二百余名,并為校尉、御史等官。
1.2.3社會關(guān)系稱謂
第一,師生關(guān)系?!度龂萘x》中師生關(guān)系的稱謂語分為對老師的稱謂和對學生的稱謂,對老師的稱謂有:師、師父、師傅、先生等;對學生的稱謂有:弟子、門生、門徒、徒弟等。
牧童曰:“我本不知,因常侍師父……”
止有徒弟在吳,命其治療。
第二,友敵關(guān)系?!度龂萘x》中友敵關(guān)系的稱謂語可分為兩類:朋友類的有知音、故交等;敵人類的有寇敵、叛賊、奸細、對頭等。
玄德叱曰:“子龍是吾故交,安肯反乎?”
其人告曰:“小人不是奸細,有機密來見都督。”
第三,鄉(xiāng)鄰關(guān)系?!度龂萘x》中鄉(xiāng)鄰關(guān)系的稱謂語有:同鄉(xiāng)、郡人等。
其人泣告曰:“……,乞?qū)④娔钔l(xiāng)之情?!?/p>
1.2.4戲謔稱謂
這一類的稱謂語在《三國演義》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指人道德品行不正,另一類是指人身份卑微下賤或無能。
第一,指人道德品行不正。封建社會很注重對一個人道德品行的評價,若是品行不端,比如不仁不孝、不忠不義等不道德的行為,會被世人所不齒。這類稱謂語在《三國演義》中多以“賊”這一語素加表示身份的語素構(gòu)成,如:“賊人”“賊臣”“歹賊”等。
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
云長聞之,進曰:“關(guān)某愿施犬馬之勞,破汝南賊寇?!?/p>
丁儀罵曰:“昔者先王本欲立吾主為世子,被讒臣所阻?!?/p>
第二,指人身份卑微下賤或無能。封建等級制度下,一個人所擁有的身份地位是衡量其能力和價值的重要標志。所以常通過貶低或嘲諷一個人的地位來表示對這個人的鄙視和侮辱。
玄德看畢,大怒曰:“匹夫叛吾,安敢以文辭相戲耶!”
大罵:“劉備村夫,安敢侵吾境界!”
但這類詞如“村夫”“武夫”等單用并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一種中性的稱謂,表示職業(yè)或地位,只是在特定的場合使用,才帶有輕蔑和侮辱的情緒。
2.《三國演義》中的親屬稱謂語分類
《三國演義》中親屬稱謂語的數(shù)量大概有一百多個,下面將親屬稱謂語以長幼輩分關(guān)系分為五類進行舉例。
2.1對祖輩的親屬稱謂
《三國演義》文本中對祖輩親屬的稱謂主要有:祖、祖宗、宗祖、祖母、祖父等。
孫夫人曰:“夫主想父母宗祖墳墓?!?/p>
寓居曲阿,祖母亡。
2.2對父輩的親屬稱謂
《三國演義》文本中對父輩親屬的稱謂主要有:父、父親、家父、父王、伯父、舅、尊舅、母舅、舅氏、叔、宗叔、公公、丈人、故父、先人、先君、慈母、繼母、叔母、姑等。
孫權(quán)失驚曰:“母親有話明說,何苦如此?”
(馬)超拜伏于地曰:“請叔父就縛俺兄弟二人?!?/p>
(關(guān))平諫曰:“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非所以重伯父之寄托也?!?/p>
2.3對平輩的親屬稱謂
《三國演義》文本中對平輩的親屬稱謂主要有:哥哥、尊兄、先兄、族兄;吾弟、弟輩、賢弟、宗弟;姐姐、先姊、妹子;丈夫、先夫;妻、前妻、妾;嫂、尊嫂、姐夫等。
曰:“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
卞氏哭謂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
2.4對子輩的親屬稱謂
《三國演義》文本中對子輩的親屬稱謂主要有:孩兒、長子、次男、嗣子、愚男、拙子;親女、婿;賢侄、外甥等。
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p>
國太見了玄德,大喜,謂喬國老曰:“真吾婿也!”
2.5對孫輩及以下的親屬稱謂
《三國演義》文本中對孫輩及以下的親屬稱謂主要有:孫、曾孫等。
孝景皇帝玄孫
二、《三國演義》中稱謂語的文化蘊含
1.社會稱謂語
根據(jù)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演義》中的社會稱謂語具有下述特點:泛化親屬稱謂較多、謙尊稱謂的等級性、職銜稱謂具有系統(tǒng)性等。這些特點都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
1.1泛親屬稱謂
關(guān)于泛親屬稱謂的研究較多,如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3]一文對這一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特點及原因都做了全面的討論。而近兩年對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研究依然豐富,有的對泛化現(xiàn)象和中華文明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如晁天義的《文明“早熟”與中國古代親屬稱謂的泛化》[2];有的則集中于對某一特定的詞進行研究,如劉娜的《“小老弟”的語義泛化與成因考察》[4]。
根據(jù)學者的討論,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兩大原因。
第一,漢語親屬稱謂的泛化現(xiàn)象與中華民族的社會倫理結(jié)構(gòu)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宗法制度歷經(jīng)從商周到明清的朝代變革,形態(tài)經(jīng)過各式演變,但其基本結(jié)構(gòu)已深植于社會價值系統(tǒng)中?!耙簿褪钦f,漢民族傳統(tǒng)的人際關(guān)系實際上是一個以五倫為核心、以親情為紐帶、從親屬差序向外擴張的關(guān)系網(wǎng)?!盵5]盡管現(xiàn)如今的社會較之以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文化是具有延續(xù)性的。“歷史上以五倫為本位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始于家庭通達天下的傳統(tǒng)文化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在社會交際中仍然常常把社會當作家庭,把社會交際對象視為親屬成員。”[3]
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求“仁愛”和重視人倫的文化心理。情感原則是漢語稱謂語使用的兩大原則之一,指人們在交流時希望使用更加親密的、帶有感情色彩的稱呼,這反映的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求“仁愛”和重視人倫的文化心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的使用恰好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它讓社會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之間的邊界變得有些模糊,采用恰當?shù)挠H屬泛化稱謂語,也可以幫助人們在交際中達到更加融洽親切的交流目的。
1.2通用稱謂
1.2.1謙尊稱謂
在古代的社會稱謂語使用中,等級原則是一項重要的使用原則,這是一種“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的稱謂原則?!抖Y記·禮運》中說:“夫禮者,卑己而尊人?!弊鸨皟r值觀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之一,由上至下的稱呼方式展現(xiàn)了身份地位的尊卑,例如平民見到官府任職人員,都得稱呼大人,達官貴人見到當權(quán)者甚至是統(tǒng)治階級核心,也得謙卑至極。從這里可以看出,“處于底層的百姓在等級觀念的重壓下,逐漸喪失了獨立的主觀意志,表現(xiàn)在稱謂上就形成了由高到低,層層制約的規(guī)律”[6]。當然稱謂語蘊含的文化不僅僅是尊卑秩序,還有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流傳,謙卑觀念是稱謂語所需要傳達的必要的言語文字內(nèi)涵,即使是地位最高的皇帝,也需要使用各類稱謂語,也會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限制,在道德綱常的文化規(guī)范下,皇帝也得兄友弟恭,孝悌廉潔,以天下為己任,這也要求社會中的任何群體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稱謂原則,社會全體人員都需要默認并且共同認同一定的規(guī)則。
1.2.2職業(yè)稱謂
在眾多的職業(yè)類稱謂中,以職銜代稱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時,我國就對各級官員職位有著細致全面的設置和劃分。在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人民對官員總是存著一份敬重。一個人的官職是他身份地位和能力的象征,在稱呼時以官職代稱,是對被稱呼者身份地位的一種尊敬。
2.親屬稱謂語
親屬稱謂語與我國傳統(tǒng)的封建宗法觀念有著非常緊密的關(guān)系。根據(jù)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漢語的親屬稱謂語可以分為血親和姻親兩類。從《三國演義》中親屬稱謂語的使用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特點:核心親屬稱謂詞相對穩(wěn)定,遵循宗法原則和等級原則。
第一個特點是核心親屬稱謂詞相對穩(wěn)定,核心稱謂詞有“祖”“父”“母”“子”“女”“兄”等。基礎親屬稱謂語都是以核心稱謂詞加其他語素構(gòu)成的,以“父”為例,就有“伯父”“舅父”“叔父”等一系列稱呼?!坝兄鴰浊攴饨ㄗ诜ㄖ频闹袊鐣浣Y(jié)構(gòu)就是建立在一個個家庭組織的基礎之上的。而每一個家庭又是建立在其內(nèi)部成員系統(tǒng)化的相互關(guān)系的基礎之上的。整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協(xié)調(diào)運作必須以家庭內(nèi)部的親屬制度的調(diào)整為前提。”[7]例如在婚姻制度中,妻子的哥哥稱為內(nèi)兄,就出現(xiàn)了以“兄”為代表的核心稱謂語,對于這個家庭的孩子來說,父親的內(nèi)兄就是舅舅,這就是通過核心稱謂詞形成的基本稱謂語之一。
第二個特點是遵循宗法原則和等級原則。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構(gòu)成了家庭和親屬關(guān)系?!斑@種親屬制度不僅規(guī)定家庭內(nèi)部成員的直系旁系血親、嫡庶、姻親的復雜稱謂,區(qū)分他們之間不同的輩分、等級、地位,也規(guī)定這些成員之間應有的權(quán)利和義務?!盵7]古代社會家國一體,宗法倫理都是由家庭擴展到國家、社會,所以等級原則不僅在社會稱謂語中有著應用,在親屬稱謂語中也同樣得到了使用。等級原則在家庭內(nèi)部的反映就是父為子綱、長幼有序等,這與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制也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三、古今稱謂語的差異
下文對古今稱謂語的差異分析基于前文的相關(guān)分析來展開。
1.社會稱謂語的變化及發(fā)展
經(jīng)過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更替之后,生產(chǎn)力得到極大發(fā)展,生產(chǎn)關(guān)系發(fā)生巨大改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社會稱謂語作為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變化,包括新增、減少、消失等。
1.1敬稱和謙稱減少
比如,在古代社會稱謂語中,敬稱和謙稱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現(xiàn)代社會稱謂語中,敬稱和謙稱中有許多用詞都已經(jīng)不再使用了,口語交流中使用頻率也非常低,只剩部分還在書面語中被使用。古代敬稱和謙稱的大量使用是遵循了等級原則和封建宗法制度?!白诜ㄖ贫炔粌H是一種等級親屬制度,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組織和政治等級制度。這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特點就是嚴格執(zhí)行有序的社會等級身份制度?!盵6]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選擇和使用稱謂語時常常遵循的是平等原則。比如人們的自稱,過去人們常用謙稱,如“在下”“小人”“卑職”“賤妾”等,現(xiàn)在大家一般只用“我”來自稱,體現(xiàn)出的就是現(xiàn)代人的平等意識。
1.2職銜稱謂泛化的產(chǎn)生
職銜稱謂在當今社會仍被人們普遍使用,稍有價值的職位或職務都會被人們用于稱呼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聽到“某老師”“某教授”等。
1.3親屬稱謂語泛化的增多
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xiàn)如今更加普遍使用于現(xiàn)代稱謂語中。在我們遇到陌生人時,通常通過判斷對方與自己的年齡差距來選擇合適輩分的親屬稱謂語進行稱呼,最常用的就是“叔叔”“阿姨”等。這些稱呼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拉近了對話者之間的關(guān)系,語氣顯得親近。
2.親屬稱謂語的變化及發(fā)展
根據(jù)第一部分所列舉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親屬稱謂語的變化并不大,只是隨著歷史發(fā)展有了一些精簡。這體現(xiàn)出了人們之間的親屬和血緣關(guān)系雖然歷經(jīng)了幾千年的歷史,但其實是相當牢固和穩(wěn)定的,這也體現(xiàn)了稱謂語的穩(wěn)定性。在古代中國,家族組織在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宗法制度有著非常強大的凝聚力和穩(wěn)定性,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古代中國社會是一個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念是深植于社會價值觀念的土壤之中的,血親稱謂語中的部分稱謂語就體現(xiàn)了這一觀念,如“姑姑”和“伯父”“舅父”??梢钥闯鲇H屬稱謂語中女性的稱謂語通常是不做細分的,這是因為女性在古代家族中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是游離的一部分?,F(xiàn)代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雖然還未完全根除,但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由于親屬稱謂語的穩(wěn)定性,這一點在親屬稱謂語的表現(xiàn)上并不明顯,但是在繼承權(quán)等其他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變化。
四、結(jié)論
《三國演義》中的稱謂語特別豐富,尤其是社會稱謂語,生動地展現(xiàn)了元末明初的社會生活。其中謙尊稱謂使用頻率和范圍較多,戲謔稱謂使用并不多,類型也較為單一??偟膩碚f,社會稱謂語的使用反映出《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任何一種語言的稱謂體系中總是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稱謂語的使用蘊含了大量的文化現(xiàn)象,通過對《三國演義》中社會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使用情況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稱謂語具有下述三個特點:泛化親屬稱謂較多、謙尊稱謂的等級性、職銜稱謂具有系統(tǒng)性。親屬稱謂語大致有以下兩個特點:核心親屬稱謂詞相對穩(wěn)定、遵循宗法原則和等級原則。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稱謂語的變化較大,主要差異表現(xiàn)在:敬稱和謙稱減少、職銜稱謂泛化的產(chǎn)生、親屬稱謂語泛化的增多三個方面;親屬稱謂語發(fā)展則較為穩(wěn)定,在男尊女卑等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上有著歷史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 晁天義.文明“早熟”與中國古代親屬稱謂的泛化[J].史學集刊,2021(2).
[3] 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語言文字應用,1998(2).
[4] 劉娜.“小老弟”的語義泛化與成因考察[J].漢字文化,2021(19).
[5] 李樹新,楊亭.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3).
[6] 陳婉怡.“三國”文本中的社會稱謂語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3.
[7] 劉薇.試論漢語稱謂語的文化內(nèi)涵[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8] 王耀東.《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稱謂詞對比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9] 夏先培.左傳交際稱謂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0] 孫煒.《紅樓夢》的親屬稱謂(上)[J].紅樓夢學刊,1990(4).
[11] 程邦雄.《論語》中的稱謂與避諱研究[J].語言研究,1997(1).
[12] 王小莘.《顏氏家訓》中反映魏晉南北朝時代色彩的新詞[J].語文研究,1998(2).
[13] 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5.
[14] 田順芝. 《三國演義》稱謂詞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15] 劉維,李鴻飛.元雜劇稱謂詞與詞尾“們”[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2).
(責任編輯" 夏" " 波)
作者簡介:徐雨燕,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