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根據(jù)學情分析,采用一系列具有層次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的問題序列組合成鏈,將技能學習重點、難點、技術關鍵點、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等以問題鏈形式突出強化、因時推出,構建“以問題為紐帶,以知識形成、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問題鏈的問題設計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下銜接,并且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持續(xù)的引導、啟發(fā)、強化,促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整合、改進既有運動技能,在解決技術難點的同時促成運動技能學習領域的高階思維。
“8”字跳長繩趣味性強、學會門檻低、鍛煉效果好,可在多個水平段安排不同層級的學練目標。但該運動對技術細節(jié)和合作默契程度要求高,有些學生往往達不成所處水平段的學習目標。筆者將其中的重難點、堵困點以關聯(lián)呼應的問題形式擇機適時逐個提出,以問題鏈持續(xù)引領學生在學、練、賽全過程不斷探究。
一、通過問題設計引導觀察,促成“學會”
三年級學生初學跳長繩,目標是學會和掌握跳長繩的技能。教師先要通過講解示范幫助學生建立動作模型,但學生在實操中仍會因忽視技術細節(jié)導致失敗。教師將這些細節(jié)歸納、提煉成問題逐個提出,引導學生在教師示范時注意觀察這些細節(jié),以及在實際練習時有針對性地關注、運用與改進這些細節(jié),找到“不會跳”的解決方案。本階段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學會跳長繩”,具體問題鏈設計見表1。
問題1:怎樣識別搖繩方向?
學生初學跳長繩時往往難以識別并選擇正確的搖繩方向,在斷繩重啟時常會將跳繩搖反。反向上繩難度大、成功率低,會影響跳繩者的學練信心與興趣。教師以問題引起學生對搖繩方向的關注,引導學生在實際練習情境中認識“正向繩”,形成“跳繩在眼前要由上向下,像‘刮鼻子’,才是正向繩”的方向認知,幫助學生快速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搖繩方向(圖1)。
問題2:什么時間上繩?
初學“8”字跳長繩時,學生抓不準上繩時機,導致不會上繩、不敢上繩。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觀察跑進時機的示范。為幫助學生找到答案,可以在長繩中部綁上發(fā)聲氣囊或者乒乓球(圖2),借助跳繩打地撞擊乒乓球或氣囊瞬間發(fā)出的爆裂聲明確起跑的信號。也可以采用所有隊員盯著跳繩打地瞬間一起喊口令“上”或者集體拍掌“啪”,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跑進時機。
問題3:怎么上繩?在哪里跳?
學生初學“8”字跳長繩時常會下意識地跟隨跳繩旋轉觀察,上繩瞬間仰頭跑進,導致長繩擊中面部,疼痛使其不敢再試。教師以問題“怎么上繩”,引起學生關注上繩時機,要求學生用余光看高繩、低頭跑進,繩子打地瞬間追跑進繩。教師提問“哪里跳”,引起學生對跳躍位置的注意,解決跑不到位、跳躍位置不正確的問題。可以在長繩中段貼紙質角旗(圖3-1)或者包裹50cm彩貼(圖3-2),讓學生觀察,在彩旗拂地瞬間采用“踩地鼠”的追跑跟踩動作,養(yǎng)成低頭跑進的動作習慣。
問題4:怎么跳?
初學“8”字跳長繩時,采用“快跑—急停—向上跳躍—落地后疾跑下”動作,“?!笔侵饕夹g。針對初學時跑不準、停不住的問題,教師提出“怎么跳”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動作細節(jié)的關注,并在地面設置跑跳標志和靜止跳標志,讓學生“沿斜直線跑進踩標志急停上跳過繩,落地蹬地快跑出”,多次練習形成記憶(圖4)。
問題5:怎么下?
初練“8”字跳長繩的學生通常認為跳繩落地后沿跳繩垂直方向橫向躲閃就能下繩,卻造成繩子追打身體導致失敗。教師提出“怎么下”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下繩方式的思考,并設置搖繩者單手搖繩,空出下繩方向的手并側舉,每一名練習者跑下時與搖繩者擊掌(圖5),強化貼身跑下意識,大大增加了下繩的成功率。
二、通過問題設計引導探究,促使“勤練”
經(jīng)過三年級的學習,四、五年級的8字跳長繩學習目標主要是改進、完善動作技術,提高技能熟練度,讓學生樂學樂練。教學設計與實施要重視問題導向,以“跳不好的原因有哪些”為核心問題,圍繞其設計問題鏈,以進階的問題破解難點,促成學生運動技能學練中的反思行為,提升總結能力(表2)。
問題1:快上快下不停頓,腳下動作怎么改?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單跳單落與雙腳跳躍動作的示范比較,用快速跑動中連續(xù)不停頓的單跳單落、小幅前跳落替代初學“8”字跳長繩時使用的助跑急停雙跳雙落、直體上下跳躍動作,并通過問題“快上快下不停頓,腳下動作怎么改”引發(fā)學生思考,最終得出跑進跳躍時身體略前傾、前腳掌輕盈小跳、落地向前疾跑的答案(見圖6)。此外,學生們還提出將繩子收短,跑動距離縮短,要加強耐力素質練習,上繩時機要適當提前等建議。
問題2:減少斷繩少失敗,身體姿態(tài)怎么改?
針對部分學生總被跳繩打頭、雙臂外張勾繩等問題,教師及時提出“減少斷繩少失敗,身體姿態(tài)怎么改”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失敗原因,得出低頭團身聳肩、手臂內收的動作要領(圖7)。還有的學生通過觀察指出,女隊員長發(fā)易纏繞跳繩,建議女生練習時不戴發(fā)飾,統(tǒng)一扎低馬尾辮。
問題3:搖繩隊員怎樣練才能搖得更快更久?
讓學生輪流搖繩,相互觀察,通過“搖繩隊員怎樣練才能搖得更快更久”的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搖繩需要哪些部位發(fā)力,思考如何加強相應素質。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雙手搖繩,后手在手掌部位繞繩防止脫手,前手捏握繩(圖8-1)。搖繩者保持上體略前傾,雙腿微曲,低重心,向下?lián)u繩發(fā)力壓繩加速。鼓勵學生自行加練前臂力量,如前臂負重快速卷繩、腕部負重快速屈伸(圖8-2)、啞鈴腕部繞環(huán)等。學生還提出佩戴薄手套防止繩速太快食指磨出水泡的防護建議。
問題4:上繩隊形怎么改?
學生進行“8”字跳長繩時,通常以一路縱隊前后站立的準備隊形,后排隊員視線受阻,影響銜接時間、降低成功率。教師通過“上繩隊形怎么改”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改進隊形,經(jīng)過思考實踐,最終改用半U形側位錯肩站立,保證每名學生始終能看見跳繩,全員保持長時間專注狀態(tài)(圖9)。此外,學生還提出了應根據(jù)身高、形體及技術等調整隊形的建議。
三、鼓勵創(chuàng)新,鼓舞展示的“常賽”階段的問題設計
六年級學習“8”字跳長繩的學習目標主要是能夠運用所學技能參與展示與比賽,主動創(chuàng)編展示形式,探索更高難度動作與練習方法。本階段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提高比賽成績和展示效果?”以開放式問題鼓勵、啟發(fā)學生不斷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與思考,形成“跳得更好”的體育追求(表3)。
本階段問題設計時要圍繞“賽”的成果與“演”的效果,注重生成問題的差異性、即時性、精準性。教師可以借助儀器測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視頻對比等手段輔以師生綜合學科知識的運用以彌補教師依靠直接經(jīng)驗、即時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手段的不足。提問后不要求學生立刻給出答案,讓師生有充裕的時間一起查找資料、深入思考尋找解決方案。教師也可以直接給出解決路徑,然后以“老師為什么這樣做”的方式提問。
問題1:通過參與比賽有哪些收獲?
在學生基本掌握“8”字跳長繩技能后,教師在課堂及課外活動等組織各種展示和比賽,包括不同組合的分組賽、團體對抗賽、表演賽等。讓學生帶著“通過參與比賽有哪些收獲”的問題參與比賽,思考比賽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到常賽有利于強化技術鞏固、歷練比賽心理等。同時,比賽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促使學生不斷完善個體技術、優(yōu)化團隊序列組合,尋找突破成績瓶頸的有效措施。
問題2:怎樣穩(wěn)定比賽心理?
“8”字跳長繩強調團隊配合和技術細節(jié),同時需要較強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臨危不亂。教師通過“怎樣穩(wěn)定比賽心理”的問題,引發(fā)學生關注心理建設,認知心理因素對臨場表現(xiàn)的影響。同時,有利于營造團隊互相鼓勵、溝通合作的良好氛圍。學生還提出音樂伴奏、團隊口號等減緩壓力、鼓舞士氣的建議。
問題3:如何正確評價對手和自己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
比賽就會有輸贏,教師以“如何正確評價對手和自己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輸贏,建立正確的勝負觀。讓學生學會在輸?shù)臅r候及時分析改進技術不足,贏的時候鞏固提高優(yōu)勢特長,在比賽中與對手公平競爭、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編著.人是如何學習的(2013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00
[2]楊圣強.指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問題鏈運用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22,4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