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教學策略。大單元教學是將傳統(tǒng)的零散知識點整合為更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學習單元,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性認知,全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適應了新課標對學科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從新課標視域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和教學策略這兩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演進和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新課標成為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驅動力。初中化學的大單元教學是通過整合相關知識,構建更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學習單元,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在的聯系,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大單元教學的應用是應對新課標挑戰(zhàn)的一種創(chuàng)新策略。通過大單元視域,教師能夠更好地規(guī)劃和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性認知,全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科教育目標。
一、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
(一)提高學生的整體性認知
大單元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認知,旨在以更為宏觀和系統(tǒng)的視角讓學生去理解化學領域的知識。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在于將零散的知識點融合成具有內在聯系的大單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全面而有機的知識框架,更深入地認識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提升對整個學科的綜合理解水平。大單元教學鼓勵學生以全局的角度審視化學領域,不僅使學生能夠將碎片化的知識有機串聯起來,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學科認知結構。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大單元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其中包括科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通過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同時積極塑造出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動力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大單元教學使學生在整個學科領域中能夠展現出多元而均衡的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學科學習和實際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整體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實踐,不斷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應用能力。與傳統(tǒng)零散的知識點學習相比,大單元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掌握,促使學生在學科領域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在大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面對更廣泛、更有機的知識體系,這能使學生不僅關注孤立的概念,而是懂得如何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進而形成對整個化學學科的深度理解。同時,對化學知識的深度學習,還包括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提出化學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的四個關鍵維度,其中包括科學思維、化學觀念、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科學探究與實踐。為了實現學生這四個維度的提升,教師應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明確大單元教學的主題,確保所教授的化學內容與單元主題相一致,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化學知識,并且在大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科學思維、化學觀念、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以及科學探究與實踐的綜合認知。通過將大單元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教師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融會貫通,培養(yǎng)其對化學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這不僅符合新課標的理念,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學科挑戰(zhàn),促使學生在化學學科中全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空氣”這一單元的課程時,首先,教師要分析該單元內容,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在小學階段有接觸過空氣的體積等化學知識,因此選擇空氣作為單元教學的開端,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本單元內容,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一單元主要包含三個課題,在講解完空氣相關的問題后,教師循序漸進,為學生講解空氣中的氧氣,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一個課題的學習內容是了解實驗室是如何制取氧氣,并掌握氧氣制取的原理和方法。通過以上分析,教師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即引導學生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進行比較,了解氧氣制取共有幾種方法,掌握其制取的原理,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由此可見,教師通過確立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生獲得對本單元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把握,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二)基于大單元主題,整合教學內容
大單元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同,并非簡單地將零碎的知識點進行堆疊或拼湊。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對化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能夠根據單元結構對課題進行深度的解構,并抓住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依據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有目的地開展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有深刻的學科理解,還需要教師具備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案的能力,創(chuàng)新化學大單元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提升化學學科素養(yǎng),進而達到所預期的教學效果。
每個單元的教學一般都包括多個課題,教師在整理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每個單元的特點,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方案不僅要有層次分明、有機銜接的課程結構,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以確保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有足夠的深度,又符合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化學方程式”這一單元的內容時,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并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聯系實際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以了解本單元的3個課題。在講授課題1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質量守恒的發(fā)展史為背景,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由來,并激發(fā)學生探索化學知識的欲望;為學生介紹科學家是如何追求化學真理的,讓學生以此為榜樣,主動參與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相關知識。
課題2主要是關于化學方式的書寫步驟、方法以及原則,課題1是課題2的基礎,課題2是課題1中化學方程式的深入介紹,同時也是前一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知識的進一步應用。通過課題的講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前面所學習過的化學知識,并將零散的化學知識串聯起來。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是從反應物、生成物的質量關系來探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在學習這一課題時,首先學生要能夠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其次是能夠將化學方程式應用到具體的情境中。
在進行教學時,為了基于大單元教學主題,教師可以以稀鹽酸與鋅片的反應將三個課題核心知識與技能進行串聯,采用解決問題串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三)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將每個課題的知識串聯起來,這通常需要創(chuàng)建具體、完整、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每個課題的知識進行判斷和選擇,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整體感知并熟練地應對各類化學題目,形成批判性的化學思維。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必須依托于教學課堂。因此,教師要發(fā)揮在化學課堂中的引領作用和主導作用,帶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主動進行探究學習。在進行具體的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境,將課本上的化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圍繞大單元主題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深入探究問題并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將更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燃料及其利用”這一單元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詢問學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燃燒的現象,那么大家能舉例說一說,使物質燃燒的方法都有哪些嗎?”學生可能會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打火機把紙點燃,做實驗室時,也可以用火柴把酒精燈點燃。還有古代人使用的鉆木取火?!蓖ㄟ^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燃燒現象,化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地聯系了起來。
為了使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燃燒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生活中的安全知識。如“火焰的燃燒需要氧氣,將火源和氧氣隔離開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如果在廚房做飯時,鍋里的油太熱著了火,那么我們可以使用鍋蓋,阻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鍋內,接著再關掉燃氣,就能夠遏制住火勢”。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燃燒現象,以動畫或者圖像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滅火的過程,并講解其滅火的原理。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初中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并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四)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是大單元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學評價體系的設立,有助于教師準確地評判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使教學評價體系更加合理化,教師應建立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評價體系,從多個方面入手,準確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進行具體的評價時,教師可以以新課標視域下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制訂詳細的評價內容。評價內容不僅要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應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表現、批判性思維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只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制訂綜合性的評價內容,教師才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酸和堿”這一單元的課程時,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能夠理解酸和堿的概念、性質和區(qū)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酸堿現象。教師可以設計實驗讓學生感受酸堿反應,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和觀察的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酸堿中常見物質的實驗,如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實驗、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等。各小組自行設計實驗步驟,相互討論,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提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現象撰寫實驗報告,其中要包括實驗目的、步驟、結果以及結論。教師通過實驗報告評價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文字表達能力。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在不同的場景中討論相關內容,如家庭清潔劑的選擇、飲食中的酸堿平衡等。學生結合酸堿性質,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在課程的最后,教師一方面通過小測或課堂問答方式考查學生對酸堿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評估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程度,考查他們是否能有效地協(xié)作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酸和堿”大單元的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科學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打破“照本宣科”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大單元教學的視域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機整合零碎的知識點,拓展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深度,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明確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基于單元主題,將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整體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具體、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并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不斷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愛國. 新課標視域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08):7-9.
[2] 曹育紅,曾大慶,劉劍,等. 大概念視域下的化學教材分析與單元教學建議:以科粵版化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為例[J]. 中學教學參考,2023(02):70-73.
[3] 蔡輝舞,洪茲田,王鋒.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化學“教材單元”整體備課:以“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學為例[J]. 化學教與學,2022(11):22-27.
[4] 鄭順良. 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域下初中化學教學探索[J]. 試題與研究,2021(29):115-116.
[5] 李宗輝.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大單元備課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2023(06):95-97.
[6] 盧慶祥.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中學化學實驗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02):121-123.
[7] 肖承云. 新課標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探析[C]∥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 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2023:3.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