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意象的構造是理解詩歌的重要基礎。《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的意象與情感是值得研究的兩個著力點,樸素直白的用詞背后,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濃縮,體現(xiàn)著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同時,作者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表達,言簡而意賅。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分析;《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郭沫若的詩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出現(xiàn)在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之后,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這首詩寫得過于通俗,讀不出一般詩歌所具有的含蓄與蘊藉,讀不出詩的美感。但也有人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相關目標與單元編寫意圖出發(fā),在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一詩予以分析觀照之后,發(fā)現(xiàn)其作為一首新詩,無論是意象、意境和情感意蘊,還是備受詬病的嘆詞,均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素養(yǎng)與審美價值,與新課標要求及單元主題高度契合[1]。應當說,能夠引發(fā)爭鳴的課文對于語文教學的改革來說也并非壞事,在教材分析與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可以讓學生在多元的觀點交織中收獲更多。帶著這樣的視角來看《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意象與情感是值得研究的兩個著力點。
一般認為,意象是客觀事物經過主體創(chuàng)作之后形成的藝術形象。相對于具象而言,意象往往超越事物的具體形態(tài)而指向意涵。以“意象”作為切入口來解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維脈絡,從而真正走入文本深處。
不同的方式有著不同的載體,不同的載體對應著不同的具象,不同的具象又對應著不同的意象?!读⒃诘厍蜻吷戏盘枴分?,詩人以“海的洪濤”為核心意象,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展現(xiàn)了“力之美”“力之韻”,將澎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號召大家向舊的時代、舊的文化、舊的觀念發(fā)起猛烈的進攻[2]?!鞍自啤笔蔷呦?,但“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是用帶主觀意識的表達描述白云,“白云”原本是不會“怒”的,“白云”的“怒”更反映著詩人心中的一種情懷。這種隱藏在“白云”背后的力量,在詩歌當中不斷被積蓄,不斷被醞釀,所以看到了相關的描寫,如“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力喲!力喲!”“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
所有這些意象描寫既指向具體的事物,但又不是對具體事物的白描。意象的構造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也成為理解詩歌的重要基礎。
詩歌的價值往往蘊含在其中的情感當中。對于《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歌而言,很多人之所以感覺其比較直白,就是因為無法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那么是不是這首詩歌就缺乏情感呢?其實仔細研讀之下可以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眾所周知,解讀一首詩歌需要抓住詩眼。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力”就是《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詩眼,教師教學時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體驗詩中的各種“力”——其實上面從意象角度去分析,就是在幫助學生鞏固對詩眼的認識。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詩歌解讀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只有從詩眼處解讀這首詩,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詩歌的宏偉力量[3]。
認識到了詩眼在“力”之上,知道了“力”有著對應的意象,那么詩眼所表達的情感又如何理解呢?上面在描述白云的時候提到,作者將白云賦予了主觀情緒——“怒”,這種情緒自然是作者的情緒,是作者的情感表達。與此類似的還有“壯麗”“滾滾”等,當一個人用這些詞語去形容某一事物的時候,通常都是伴隨著情感的。所以可以看到北冰洋在作者的眼中是壯麗的,洪濤是滾滾的。對于文本解讀過程中爭議較多的“啊”和“喲”字的運用,其實也可以從情感角度來理解?!鞍“。×?!力喲!”或許是詩歌當中被認為最直白的一句話,但恰恰是這句話將作者的情感充分表達,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濃縮。用于表達情感的“啊”和“喲”與詩眼“力”結合在一起而再無他物,再無它詞,可以說這樸素直白的用詞背后,體現(xiàn)著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這是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的表達,言簡而意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歌既有意象描寫,同時也有情感表達。意象與情感互相交織,可以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逐步地從意象分析走向情感升華。這樣的解讀道路實際上也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道路,這樣的解讀可以更好地讓讀者與作者之間發(fā)生心靈共鳴。
其實在解讀這首詩歌的時候,如果能夠放下對詩歌的傳統(tǒng)認識,從相對一成不變的“詩歌是美的”走向“詩歌也可以是通俗的”,也就能理解“新詩”之“新”的內涵所在。郭沫若用樸實的意象描寫與直白的情感表達,讓詩歌看似大俗,實則大雅。尤其是考慮到詩人是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之下,想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思,對國家發(fā)展的期待,因此不可能作出空洞的表達。腳踏實地的表達更需要通俗直白的語言,對于更多的讀者而言,或許這樣的詩歌更能夠讓人讀通、讀懂,進而讀進去。同時也可以認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并沒有偏離詩歌創(chuàng)作應有的意象與情感著力點,只不過所運用的語言顯得樸素而已,但這不應當成為詩歌的語言詬病。不同時代下的詩歌有著不同的特征,詩人在不同的心境之下也會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達。認識到詩歌的這種多元特征,以更加開闊的心態(tài)來容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就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更多的閃光點。
總體來說,解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歌,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詩歌解讀思路,也不應當用已有的條條框框來約束詩歌解析過程中的思維拓展。作為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來解讀這首詩歌,需要關注其意象描寫與情感表達的方式,要能夠從詩歌的意象描寫與情感描寫中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要善于從通俗直白中發(fā)現(xiàn)大美,這樣才能號準作者的思想脈搏,從而達成與詩歌、與作者的心靈共鳴。
參考文獻:
[1]王艷.意境氣象新 意蘊見精神:《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新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32):60-62.
[2]焦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意象之美探析[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24(01):26-27.
[3]倪春燕.解讀新詩《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之“力”[J].語文教學之友,2024(03):33-35.
作者簡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桂平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