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區(qū)因其低結構、高開放的特點深受孩子們的青睞。游戲時,幼兒們從簡單的圍合、疊高到較為復雜的架空、蓋頂再到綜合運用各種搭建技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游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開放、自主的建構區(qū)偶爾也會上演自言自語、緘默、無目的的非建構行為,那么該如何發(fā)揮建構區(qū)應有的價值?
近期,我在培訓中有幸聆聽了南京鶴琴幼兒園張俊園長的講座——“回歸生活、回到兒童的‘活教育’實踐”,講座中他詮釋“活”的真切含義,并向大家拋出活教育理念下的“靈魂三問”:兒童在哪里?學習在哪里?課程在哪里?這三個問題令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以來,我縣各個幼兒園將生成課程比重不斷提高,從而對生成的專題課程進行審議、實踐、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兒童、學習與課程。而陌生的是除專題課程以外,美工區(qū)、閱讀區(qū)、建構區(qū)等日復一日的常態(tài)化游戲該如何開展?就該問題,我在班級建構區(qū)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踐與探索,特別是主題課程對幼兒常態(tài)化建構游戲是否產(chǎn)生積極作用這一問題。
兒童在游戲的需要里
案例實踐:“我愛北京天安門”
國慶節(jié)前夕,我們開展了“我是中國娃”的主題課程。我們在建構區(qū)張貼了幾張?zhí)彀查T照片,環(huán)境的變化是否會誘發(fā)孩子們新的建構游戲呢?起初有三名幼兒察覺到了這一變化,便想嘗試搭建一座天安門,游戲分享時這3名幼兒向同伴發(fā)出“你想搭天安門嗎?”的邀請。于是,第一輪建構活動有21名幼兒主動參與,并自由結對分為5組。5組搭建、5次分享,每次都能贏得陣陣掌聲。“老師,我也想搭!”“我還想再搭一次!”建構天安門的活動逐漸吸引了更多幼兒的參與,第二輪建構游戲參與人數(shù)由原先21人增至36人,并自由分為7組。前后3周的時間,幼兒們的建構興趣經(jīng)歷了從萌發(fā)到激發(fā)再到追隨的過程。而未參與搭建活動的5名幼兒,在后面的拓展游戲中用沙水、紙牌等材料也搭建了自己心目中的天安門。
“分組”是該課程中花費時間較多的環(huán)節(jié),但也是最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測量建構區(qū)大小,與孩子們一起討論該區(qū)域合適幾個人參與,并制定好游戲安排表,給予幼兒全天持續(xù)游戲的特權?!?~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币淮位顒娱_展前的準備亦是珍貴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參與討論與規(guī)劃,為游戲的開展奠定良好的行為規(guī)劃、專注游戲等基礎。與此同時,我們尊重幼兒對于游戲的選擇權——建構區(qū)對于部分幼兒來說只要自由搭建便能滿足他們的游戲需要,而主題式的建構卻容易讓他們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不過每日的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又再次讓幼兒們蠢蠢欲動……后續(xù)有的幼兒用積木、有的幼兒用紙牌、有的幼兒用沙水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師的思考:
“兒童在自己游戲的需要里”,這里的“需要”不僅僅是“想玩”,還有“會玩”?!跋胪妗敝赶蛴谇楦心繕耍皶妗眲t指向于知識、技能目標。盡管我們一再強調要輕知識技能、重情感,但不難察覺該理念并不是“去知識、去技能”,而達成情感目標是建立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且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幼兒解決建構過程中的某項難題時,他們不怕困難、勤于思考的學習品質便自然形成——幼兒在“你取我搭”的相互配合中,其社會性發(fā)展目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常態(tài)化建構游戲中,教師在主題課程下,或預設或生成的游戲,要滿足幼兒對游戲的雙重“需要”,為幼兒提供環(huán)境、為幼兒搭建可達成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平臺。
學習在慢節(jié)奏的等待著
案例實踐:“三只小豬蓋房子”
餐前閱讀《三只小豬》的繪本,教師預設了一項延伸活動“我們也來搭一座磚頭房吧!”孩子們立即想到——用大的塑料積木當磚頭。搭建開始,孩子們順利地圍合、疊高,但一陣風把東側墻吹倒了——“是大灰狼吹的風!”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與故事內容產(chǎn)生了鏈接,同時引發(fā)了集體談話:“怎么搭更堅固呢?”“先搭一面墻然后再搭另一面?!边@個好辦法給第二組搭建的小朋友打開了新思路。用體能墊搭建屋頂時新問題又來了。由于墊子中間的折子總是下陷,孩子們馬上想到要支撐,可是拿什么撐?在哪兒撐?豪豪執(zhí)著于用兩根長方形積木重疊,于是反復嘗試持續(xù)了近半小時。佳佳等人起初全部使用小號積木,后續(xù)需要這種積木時發(fā)現(xiàn)不夠用了,看看地上剩余的積木他恍然大悟,可以用大積木把小積木替換下來。
幼兒們在繪本故事中看到小豬的磚頭房是方方正正的,那實際操作中如何用塑料積木搭建呢?理清建構步驟與技能是關鍵,先圍合再疊高最后蓋頂,這些技能在日常建構區(qū)再熟悉不過,但不同的是這次用的積木比建構區(qū)的小積木大了好幾倍,自然衍生出許多新問題。面對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教師的退后與適時指導——先觀察小組能否通過協(xié)商、思考提出解決辦法,教師及時提供相應材料。幼兒們的表現(xiàn)證實他們有這個能力。盡管這些方法有時在成人看來不那么完美,但在幼兒眼里能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是好辦法。
教師的思考:
幼兒的學習以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為主,該過程是漫長的,偶爾還需不斷地試錯。有了切實、切身的建構體驗,才能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才能清晰地分析遇到的問題,才能專注于自己的游戲進程。常態(tài)化建構游戲中,幼兒會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作品付諸努力,而教師則不厭其煩地支持、引導幼兒。
課程在師幼共同的思考中
案例實踐:“小小園林設計師”
天安門主題建構留下的繪本《我愛北京》成了孩子們建構主題的一大參考,大劇院、長城、中國博物館等著名建筑在自主游戲中逐一亮相。隨之,圓明園成了建構新主題,可是誰都不曾見過圓明園的廬山真面目,如何把它搭建出來?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其它的園林,周末孩子們去了人民公園、南通嗇園。在親身體驗與集體介紹后,亭子、拱橋、長廊、各種樹木給各位小小園林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那園林建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園林里的小河可以用藍色黏土代替,樹可以用樹枝代替,亭子等材料可以請家長們積極準備……材料清單有了,園林到底該怎么布局呢?不妨先來畫個設計圖統(tǒng)一意見吧!經(jīng)過一周的時間,園林沙盤模型陸陸續(xù)續(xù)完成了。孩子們結合自身已有的黏土、假樹、石子、草皮、樹枝等材料,制作出一個個頗具特色的園林作品。順著孩子們的興趣傾向,我們挖掘了幼兒園已有的建構材料,讓他們在“小小園林設計師”主題活動中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
“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建構天安門之后,幼兒自發(fā)進行了延伸游戲,如,假期前往北京游玩、翻閱繪本《我愛北京》,并在新學期開始萌發(fā)搭建北京建筑的欲望。我們察覺到幼兒的興趣點與該內容的教育價值,課程由此應運而生。但內容的確定仍需教師、園長的審議,圓明園的積木建構在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尊重幼兒選擇的基礎上將該內容調整為園林建構,園林長什么樣?園林怎么建構?建園林還需要什么?這些幼兒最關心的問題需要師幼共同尋找答案。此外,教師還可以發(fā)動家長資源實地感受、收集相應的制作材料,拓寬建構的含義。
教師的思考:
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對幼兒產(chǎn)生影響——通過和幼兒聊天,了解幼兒的想法、興趣、問題,并基于幼兒的興趣支持他們進一步思考、探索、行動。常態(tài)化建構游戲中,幼兒每天都會上演各式各樣的新內容,有時來源于主題開展,有時來源于輔助材料,這都需要教師敏銳觀察到這些新內容中的隱性價值,追隨幼兒的興趣,審議并逐步實施。
常態(tài)化游戲不同于集體活動、生成活動、專題活動,它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占比較多,是幼兒真正自由自主下的游戲。幼兒在這些游戲中或專注又或無所事事,如益智區(qū)材料過難、閱讀區(qū)感到無聊,但建構區(qū)因其材料開放、可操作性強等特點,任何年齡段都能適用,加之主題課程的推進,大班幼兒也能有跡可循,發(fā)揮想象建構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