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探課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標體系;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國家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yǎng),建立文化自信,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fā)展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yǎng)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本文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爬山虎的腳》為例,以任務為驅動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細致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發(fā)現生活的多姿多彩,體悟生命的真諦和意義。
《爬山虎的腳》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長期細致觀察爬山虎的生長情況后撰寫的一篇觀察類記敘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jié)的順序,用樸實的語言、細致的筆觸生動具體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和形狀的細微變化,以及爬山虎是如何一腳一腳地爬上墻的過程。標題采用擬人的手法提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既新穎生動,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圍繞“處處留心皆學問”單元人文主題開展教學設計時,應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核心要素。
一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二是進行連續(xù)觀察,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會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我們不僅要品味文中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學習作者的描寫手法,還要靜心細細體悟文中是如何體現作者細致認真的觀察態(tài)度的。基于單元的語文學科核心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本課教學中既要關注文本的理解,還要兼顧習作方法的指導。
因此,本課教學以實用性閱讀為主設計學習任務,驅動文本理解,破解語言密碼??傮w構思如下:
1.帶領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藤蔓,尋找爬山虎的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爬山虎的腳。
2.閱讀課文,品析文中語言描述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體會作者長期細致入微的觀察。
3.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
二、教學目標
1.會寫“虎、占、均、勻”等13個一類字;認識“莖、柄、觸”等二類字;認識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場、蝸?!钡?6個詞語。
2.熟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顏色、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3.品析文章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方法。
4.引導學生掌握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三、學習任務設計
▲板塊一:學習詞語,初識爬山虎
1.字詞積累
正確認讀生字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教師就這一課做以下安排: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嘗試著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用波浪線畫出自己認為寫得特別優(yōu)美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對照生字表給不認識的字注音,借助《新華字典》查找不理解的字詞意思。教師指導“隙、萎、觸”等字的書寫技巧,比較“均、勻”兩字的讀音,認識多音字“曲”。
2.問題引導
課文第1自然段先寫了爬山虎的( );第2自然段接著寫爬山虎的( );第3、4、5自然段用大量的筆墨介紹爬山虎( )的形狀、生長位置與顏色變化,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查閱資料,制作爬山虎的植物名片
課文中提到了爬山虎的生長環(huán)境、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么,爬山虎會開花結果嗎?請同學們自己查閱資料,制作一張爬山虎的植物名片(見圖1)。
(設計意圖:學生初次閱讀課文時一般都會遇到一些字詞障礙,聯(lián)系上下文在語境中識字既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生字意義的理解,又能鍛煉學生在不認識個別生字的情況下,提取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板塊二:閱讀文本,跟著作者去了解爬山虎
任務一:理清文章脈絡
1.全班集體朗誦課文后,教師帶領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師:從課文題目入手,我們可以看出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
生:爬山虎的腳。
師:這篇課文只寫了爬山虎的腳嗎?
生: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生:還寫了爬山虎的生長環(huán)境。
……
師:大家說得對。那么,大家想一想,課文題目為《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要寫爬山虎的葉子呢?(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爬滿整面墻壁的郁郁蔥蔥的爬山虎的照片圖2~圖4以及視頻)
生:因為我們觀看爬山虎,先看到的就是它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葉子。
生:因為它的腳藏在葉子后面,不仔細看根本就看不見。
師:對??!按照正常的觀察習慣,我們都是先看到葉子,所以作者就先寫了葉子。最重要的是爬山虎的葉子是要靠腳才能爬上墻的,這滿墻翠綠的葉子全靠腳的功勞,進一步突出了腳的重要作用。
師:那么,爬山虎的葉子到底長什么樣呀?
生: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師: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發(fā)現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生:新鮮、均勻。
師:對的。我們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些特點呢?
生: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是的。既不重疊,也不留空隙,就是這么均勻地平鋪著,看起來是那么的舒服。大家想一想,這個時候作者是在遠處觀察,還是在近處?
生:遠處。
生:只有站在遠處,才能看到這樣令人舒服的整體之美。
師:寫完了葉子,作者開始進入主題寫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回答,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那些細小的腳,像蛟龍的爪子。
師: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時候作者又是站在哪里觀察呢?是遠處還是近處?
生:近處。只有湊近看,才能發(fā)現不容易被人看到的爬山虎的腳,只有近距離細致地觀察,才能寫出這么準確生動的語言。
2.請同學們再次仔細閱讀課文,完成表1
任務二:認識爬山虎的樣子
1.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爬山虎的圖片,逐步向學生介紹爬山虎的根、莖、葉子、葉柄、卷須(也就是爬山虎的腳)。
2.教師還需要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爬山虎:剛發(fā)芽的爬山虎、滿墻翠綠的爬山虎、開花的爬山虎、結果的爬山虎、深秋葉子變紅的爬山虎、冬天的爬山虎藤。
3.教師給學生分發(fā)幾條提前準備的爬山虎藤蔓,讓他們六人一組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葉子和腳,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板塊三:細細品讀,發(fā)現爬山虎爬墻的秘密
1.交流互動: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見圖6)
引讀: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然后再巴住墻,最后拉一把嫩莖,這樣就往上爬了。
小結:這六個動作清晰地表明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尤其是這個“巴”字,更是形象表達出了爬山虎的腳緊緊地依附在墻面上,與課文后面的“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遙相呼應。學生閱讀時要仔細品味,體驗作者描述的準確性與生動性。
2.演一演,畫一畫
(1)模仿爬山虎的爬行動作
要點提示:爬山虎的腳巴住墻,就不再移動。
一位學生用手模仿爬山虎的腳,想要變換位置時,卻想起爬山虎的腳是不會移動的。于是,另外的同學用自己的手補上,就這樣排成一個長隊。學生驚喜地發(fā)現,爬山虎的爬墻與我們熟知的所有動物的爬行都不同,其他動物的爬行是通過不斷地交換移動他們的腳,而爬山虎的腳一旦觸著墻就會緊緊巴住墻不再動,它爬墻的秘訣在于不斷地長腳,所以爬山虎有好多的腳。
(2)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請同學們根據課文描寫及圖片動手畫一畫爬山虎,尤其是爬山虎的腳。
重讀課文: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那些細小的腳,像蛟龍的爪子。
(設計意圖:理解爬山虎是如何爬上墻的,是這一課的難點。讓學生自己仔細讀一讀文中描寫爬山虎爬墻的句子,模仿爬山虎的爬行動作,演一演、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學生更容易認識到爬山虎的特點,體會爬山虎怎樣爬墻。)
3.思考與討論:“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睂ⅰ耙荒_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
小結:一步一步是兩只腳交換往前行走,而爬山虎的腳是先長出了一只,巴住墻,再向上長出另外一只,再巴住墻,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這樣不斷長腳,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滿墻,所以不能換。
oAK2hbZP4yyfR4ZIEAf04Wa8jO1r6GKRUJeBAFtQfAA=4.發(fā)現觀察的方法與技巧
師:仔細閱讀課文,我們可以發(fā)現哪些表示時間詞呢?
生:不幾天,以前,今年,原來,后來。
小結:從這些詞我們能夠想象作者不是觀察了一次、兩次就得出了結果,而是經過不同時間的長期觀察,才看到爬山虎不斷生長變化的過程。(小資料:爬山虎一般到秋天落葉,就停止了生長,第二年再開始爬。一年能生長2至3米。爬滿整面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引讀:“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p>
師:課文中為了凸顯“腳”的兩種變化過程,用了哪些語句,請同學們把它找出來,通過這些詞語來感受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
生:腳沒觸著墻,就萎了;觸著墻,細絲和小圓片變成灰色。
小結:作者通過細致、準確、生動地對爬山虎的腳變化過程的觀察與描寫,旨在告訴我們要想看到爬山虎的腳的變化,就要長期細致觀察。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動作和感覺進行思維的?!苯虒W中通過提煉關鍵性詞語,將語言描寫轉化為鮮活的動作,引導學生體悟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生動性,還原作者細致觀察時的狀態(tài),認識到連續(xù)仔細地觀察是準確生動表達的基礎,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
▲板塊四:拓展練習,我的新發(fā)現
任務一:參觀班級的植物角
師:葉圣陶爺爺用生動細膩的文筆為我們刻畫出了爬山虎的形象?,F在大家仔細觀察我們教室里的一種植物,看看它的根、莖、葉、花、果都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詳細地描述。
生:我觀察的是綠蘿。它的葉子是心形的,碧綠青翠,非常茂盛。它的藤像竹子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的,每節(jié)大約3到5厘米,葉子正好長在分節(jié)的地方,藤上與葉子相對的背面會有硬硬的凸起,這就是它的氣根。
生:我觀察的是多肉。它的樣子非常像蓮花,葉子比蓮花要厚很多。葉瓣有三種顏色,里邊粉紅色,中間青綠色,最外面是深綠色。有的葉子枯萎了,會變成深褐色,摸起來硬硬的,扯一下就斷了。
生: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它的莖上有很多分叉,還長了許多毛和刺,像一個個小豆豆。它的葉子是橢圓形的,像輕盈的羽毛。你輕輕地碰一下它的葉子,它會立刻卷起來,像彎彎的月牙。如果你很用力地戳它,它的葉子和莖都會垂下來,要好久才能恢復。
生:我觀察的是吊蘭。它的葉子又細又長,靠近根部的地方最細,中間稍微粗一些,葉稍的部分又細又尖。中心新長出的葉子是嫩綠色的,摸起來軟軟的。周邊的葉子是深綠色,摸起來很硬,很粗糙。從密密麻麻的葉子中間,伸出了幾根魚竿似的莖。最下面還長了幾朵小白花,花蕊是黃色的,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
小結: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仔細觀察,發(fā)現植物的特點并進行準確描述。生活中大家一定要養(yǎng)成處處留心仔細觀察的習慣,用心發(fā)現身邊的美好。
任務二:觀看《小蕓豆成長記》小視頻(截圖見圖7)
通過觀看《小蕓豆成長記》的視頻,教師引領學生仔細觀察種子吸脹、水合與酶的活化、細胞分裂和增大、胚突破種皮、長成幼苗的全過程。學生在觀察小蕓豆成長過程中,感受世間萬物生命的奇特,體悟生命的真諦和意義。
任務三:課后作業(yè):我發(fā)現了(植物)的秘密
學習了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腳》,希望同學們也能向葉圣陶爺爺學習,用自己一雙智慧雙眼去觀察、去發(fā)現大自然神奇的植物成長秘密,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看誰觀察得最仔細、最認真。學生每人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植物種子的顏色、形狀到其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都要仔細觀察并做好記錄,然后再以“我發(fā)現了(植物)的秘密”為題寫一篇觀察類記敘文。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