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藝術類課程承擔著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傳承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從美術學科教學本身入手,挖掘教材中中國的美術元素及非遺文化背景內容開展教育指導,實現(xiàn)文化傳承,也要注重通過教材中的美術知識將地方性非遺文化通過具體作品展示出來,實現(xiàn)多文化融合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本文以蘇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剪紙”為例,分析如何在“剪紙”教學中,實現(xiàn)地方非遺文化與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xiàn)”領域。基于地方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教材提煉工作,一方面要從教材中提供的剪紙作品分析入手,讓學生感受剪紙藝術特征和技法,同時也要結合本地區(qū)實際剪紙藝術作品開展非遺文化教育,融入“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賞析,拓寬學生思路;另一方面,在剪紙作品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加入新的地方文化和非遺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制作以東壩大馬燈以及校園特色足球為題材的剪紙作品,實現(xiàn)剪紙文化傳承和多文化融合的剪紙實踐創(chuàng)新。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接觸過與剪紙相關的學習內容,如剪貼畫等,也使用過剪刀、刻刀等工具,對裁剪等內容并不陌生。同時,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對剪紙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學生對剪紙并不陌生,但對剪紙的認識多來自具體作品,對剪紙的認識也多停留在其裝飾性,甚至一些學生認為剪紙只要購買就可以,不需要自己動手剪。此外,學生對通過剪紙展示非遺文化的認識比較少,對本地剪紙非遺文化缺少認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非遺文化教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非遺剪紙文化的認識,需要教師特別關注。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剪紙的基本知識和藝術特點,初步掌握剪紙的技巧;聯(lián)系校園特色足球,創(chuàng)作出足球運動員動態(tài)剪紙作品。
2.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示范,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剪紙的相關知識,并運用不同的剪法(旋剪、折剪),發(fā)展造型表現(xiàn)的審美判斷力。
3.體會剪紙藝術的魅力,感受非遺文化的藝術美,開闊視野,形成創(chuàng)新、實踐、合作的意識,熱愛生活、提升審美情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剪紙的歷史、流派、元素和方法;理解剪紙的定義和特點,形成剪紙文化傳承意識和用剪紙表現(xiàn)地方文化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難點:理解民間剪紙的相關知識,能用所學方法創(chuàng)作作品;能充分發(fā)揮動手、動腦能力創(chuàng)作出個性十足的剪紙作品。
五、教學過程
(一)基于情境,引入剪紙話題
結合本節(jié)課剪紙文化特性,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基于情境引入剪紙話題,引導學生關注剪紙本身的藝術性、剪紙的文化性和剪紙學習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情境引入剪紙話題可以開展如下設計。
師:同學們,說到第19屆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三個小可愛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它們是誰呢?就是亞運會的吉祥物:宸宸、琮琮和蓮蓮,老師還特地用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將它們呈現(xiàn)了出來,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生:剪紙。
師:一寸紅紙,一剪成型,一刻落影,一寸天地,方寸之間造就了百般變化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剪紙。(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社會熱點話題引入并用剪紙方式呈現(xiàn),實現(xiàn)剪紙有效話題引入,一方面,通過社會熱點話題中的“亞運會吉祥物”實現(xiàn)情境塑造,充分調動了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吉祥物的體驗感,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亞運會吉祥物”剪紙作品展示,讓學生直觀看到剪紙作品并在觀看過程中了解剪紙藝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剪紙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二)基于作品滲透剪紙文化
情境導入完成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剪紙學習目標有了清晰的認識,此時學生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會成為學生聯(lián)想的對象,如學習過的剪貼畫,因此學生愿意表達自己對剪紙的看法。但學生表達剪紙多以應用領域為主,即學生對剪紙基本沒有文化概念,也沒有通過剪紙表達文化的思想,在剪紙方面還處于應用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會習慣性地直接開展剪紙應用教學,進入技法講解和學習,忽視學生的文化感受。但從文化角度來看,學生沒有剪紙文化認識而直接開展剪紙,容易出現(xiàn)“三分鐘熱度”的現(xiàn)象,不利于整體課堂的學習。
基于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作品讓學生了解剪紙文化,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剪貼畫”過渡到剪紙文化領域,具體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對剪紙有哪些了解和認識?可以結合我們課前準備的剪紙導學單來說一說。(一學生回答)剪紙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在絲綢之路上發(fā)現(xiàn)了1500多年前的剪紙殘件(對馬剪紙、對猴剪紙),可見剪紙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視頻播放剪紙介紹)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語言引導學生了解剪紙發(fā)展的文化,可以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初步滲透剪紙文化。同時視頻播放剪紙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剪紙藝術的美,而且視頻播放不同歷史年代剪紙代表作可以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剪紙作品及其文化,了解“剪紙”成為非遺文化的緣由。)
視頻中展示的美術作品多以歷史代表作品為主,有的來自廣東沿海,有的則來自陜西等內陸地區(qū),這些視頻展示的作品與學生生活實際缺乏關聯(lián)性,使學生對剪紙藝術文化的感受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本學校、本地區(qū)的地方非遺文化入手,通過剪紙藝術的形式展示地方非遺文化,繼續(xù)滲透剪紙文化。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欣賞這幅和生活有關的剪紙《兒童游戲——騎馬燈》,看到它是不是覺得非常熟悉?
生:是的,這是東壩大馬燈。
(設計意圖:“東壩大馬燈”是學生熟悉的本地非遺文化,學生對其的認可度比較高。教師引入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的介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學生第一次觀看到以剪紙的方式呈現(xiàn)“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對文化創(chuàng)意和文化作品創(chuàng)新有初步認識。另一方面,“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也讓學生了解到剪紙并不是其他地方特有的非遺文化,而是本地非遺文化的一種,從而增加學生對剪紙地方非遺文化的認識。)
(三)講解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剪紙審美
小學生缺乏美術學習基礎和美術感知力,雖然可以在直觀角度產(chǎn)生一定美的感受,但這種審美多來自學生直覺,是一種模糊的感受。教師在審美教學過程中通常也會陷入某種思維關系,即單純從色彩、顏色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注重從實際美術技法和特征入手,導致學生學習思維以教師感受為主,沒有形成自己的審美,不利于學生的美術審美發(fā)展?;趯W生學習規(guī)律和剪紙藝術特性,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做好剪紙作品講解,既要從學生已有美術基礎開展色彩、線條教學,也要注重從剪紙?zhí)厥獾难b飾性和紋樣角度開展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基于學生對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的認識,利用學生對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的認知和剪紙作品,教師可以設置三個問題。
1.觀察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用已經(jīng)學習過的美術知識初步賞析作品有什么樣的特點,外形是簡單還是復雜呢?
2.觀察“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你認為它漂亮是因為什么呢?
3.同學們觀察一下,是否可以透過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看到對方呢?老師還準備了其他的剪紙作品,觀察是否同樣可以透過剪紙作品看到對方呢?這說明了剪紙什么樣的特點呢?
(設計意圖:通過“看到對面的同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鏤空裝飾,感受剪紙藝術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審美。)
(四)剪紙實踐,指導剪紙技法
通過東壩大馬燈等剪紙作品賞析,學生對剪紙藝術以及剪紙所呈現(xiàn)的藝術特征產(chǎn)生直接認識,審美體驗感得到有效提升。作品賞析后,教師要進一步抓住學生對剪紙藝術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習剪紙的技法、技巧,并以地方非遺文化以及特色活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剪紙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對地方非遺文化以及校園活動的理解通過剪紙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剪紙文化與剪紙技法同時發(fā)展的目標。
▲實踐活動一:旋剪
師:剛剛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老師創(chuàng)作的剪紙是踢足球的場景。足球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今天就讓我們拿起剪刀剪出屬于我們東小的足球故事。
師:請看這張照片,我校運動員在足球場上的颯爽英姿,如果用剪紙表現(xiàn)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現(xiàn)出運動員的什么呢?誰能來模仿一下他們的動作?(一位同學模仿)
師:動作主要是身體的什么地方發(fā)生變化?這樣的動作該如何準確又快速地剪出來?看看老師是如何完成的。首先是畫,在畫的時候一定要畫大一些,這樣容易剪。先畫圓形代表頭,長方形代表身體,幾條線畫出動態(tài),當然人是有厚度的,加幾條線表現(xiàn)身體的厚度。接下來老師試著剪一剪。這個時候我們要以剪代筆,剪刀和紙可以在手中自由旋轉,這種方法叫旋剪。老師在剪外形的時候還用到了我們剛剛學到的一種方法是什么?(簡化夸張)
(設計意圖:通過校園特色足球動作激發(fā)學生剪紙的學習積極性,初步掌握剪紙技法并學習剪紙技巧。整體設計過程中,教師既有語言上的引導,也通過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學生看到教師如何應用剪刀完成初步裁剪,同時繪畫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繪畫的線條和相應的技法,有效提升學生對剪紙藝術的操作能力。)
▲實踐活動二:陰陽剪
師:我們剛剛剪出來的是完整作品嗎?缺了什么?
生:衣服、五官、細節(jié)。
師:其實在很早以前人們是在皮革、金箔或者樹葉上,剪或刻出鏤空的紋樣,這就是最早的剪紙。由于南、北方的生活差異大,剪紙的紋樣也有所不同,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合導學單總結概括一下北方剪紙多粗獷簡約,南方剪紙則精巧秀美。由此可見,剪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幅兔年的剪紙作品,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熟悉的紋樣?
生:有像月牙一樣的圖案,也有像鋸齒一樣的圖案。
師:真是什么都逃不過同學們的火眼金睛,月牙紋、鋸齒紋、柳葉紋、水滴紋等是剪紙中最基礎的造型語言。許多漂亮復雜的紋樣都是由它們排列、組合、變化而成。
師:了解了剪紙的基本紋樣,接下來我們就來學以致用,試著用這些紋樣剪一剪吧?。ㄎ⒄n展示紋樣剪法)(講解折剪)
師:剛剛老師教大家的剪紙方法叫作陰剪,其實還有一種剪紙方法叫作陽剪,你能發(fā)現(xiàn)這兩種剪法的區(qū)別嗎?(陰剪塊面為主,線線相斷;陽剪線條為主,線線相連)
(設計意圖:通過剪紙紋樣分析過渡到如何實現(xiàn)鏤空裝飾,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剪紙藝術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剪紙藝術、學習剪紙技巧、掌握剪紙技法。)
(五)開展剪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剪紙能力
剪紙實踐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剪紙技法開展剪紙學習的過程。剪紙活動是讓學生利用剪紙技術開展自主實踐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選擇對象,然后用剪紙的技法展示出來,最終形成剪紙作品。
地方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內容通過剪紙作品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實現(xiàn)對剪紙非遺文化的學習傳承,具體的活動可以設計如下:
活動設計1:選擇校園足球,引導學生用剪紙藝術文化方式展現(xiàn)校園足球動作、人物,要求應用旋剪、陰陽剪等技法。在學生自主剪紙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必要提示,包括注意剪紙人物的動態(tài)、紋樣細節(jié);注意將剪好的作品粘貼在展示足球白色區(qū)域;使用剪刀、刻刀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設計2:以東壩大馬燈為對象,自主選擇剪紙對象并開展剪紙設計活動。剪紙過程中要應用旋剪、陰陽剪等技法。在學生自主剪紙時,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提示,即可以先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等方式確定自己選擇的人物或大馬燈,先畫出形狀然后再逐漸用剪刀和刻刀進行裁剪。
(設計意圖:活動設計實現(xiàn)學生從跟著老師學習剪紙轉為自主剪紙,剪紙過程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對學生的剪紙技法是一種考驗,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可以獨立完成剪紙。同時活動設計1關注學生是否可以獨立完成剪紙,是剪紙傳承范疇,而活動設計2關注學生是否可以用剪紙呈現(xiàn)其他非遺文化,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
(六)總結提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思想
完成剪紙活動后,學生在對比剪紙過程中也會逐漸出現(xiàn)新的疑問,包括“剪紙很費力,為什么不用機器加工”“為什么不直接買剪紙而是需要手工制作”,這一系列問題說明學生在剪紙活動中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對剪紙也有一定的思考?;趯W生剪紙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剪紙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教師應進行總結提煉工作??煞譃閮刹糠?,一部分關注剪紙文化、剪紙藝術,另一部分關注剪紙所體現(xiàn)出的地方非遺文化和對文化的表現(xiàn)。
總結1:剪紙不僅只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圖樣,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背后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思路和情感的表達,正如今天同學們用剪紙表達對東小校園足球的這份感情。剪紙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但傳承不是衣缽傳遞式的繼承,而是取其精華后的創(chuàng)新表達。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夠用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它、發(fā)展它。
總結2:很多同學說機器就可以完成剪紙,可以買到剪紙,為什么還要人工操作呢?同學們看一下你們自己制作的剪紙,每一個剪紙都代表著自己的思想,代表著知行合一;每一個剪紙作品都獨具特性,是自己對文化認識的真實再現(xiàn),這些剪紙作品顯然不可能通過工業(yè)化實現(xiàn)。同時,同學們對東壩大馬燈剪紙作品設計體現(xiàn)出自己對本地非遺文化的進一步深化,想一想我們還可以用剪紙展示哪些地方的非遺文化呢?
綜上所述,地方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本身的非遺文化和地方性,注重藝術自身的美術文化教育指導,又要從美術技法和作品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美術內容展示地方非遺文化,實現(xiàn)多種文化融合教育教學目標。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