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以往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問題式教學法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其以問題為載體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知識和探究知識,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因這種方法與當下的教育改革理念相符,且可以為學生的成長及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所以在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靈活應用問題式教學法。本文簡要分析了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意義和原則,從明確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和應用遷移六個方面入手,分析了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效率及質量,推動學生的成長及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法;意義;原則;策略
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保留以往教學活動優(yōu)點的基礎上嘗試應用問題式教學,為高中地理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具體方向。然而,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需要考慮諸多內容,如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內容的特點、問題的難易程度等,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部分教師在實施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活動的時候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成長及發(fā)展,因此深入探究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和探究知識的基礎,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得到保障的前提。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為載體,要求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提出具有較強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其主動尋找答案和探索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只有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快速有效地找到解決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問題式教學法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帶領學生深入剖析知識和探究知識,使學生在形成自己的理解基礎上與他人進行探討和交流,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強化對相關知識的認知。
(三)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目標之一。問題式教學法中教師會呈現較多與教學內容有關且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留出一定的時間及空間讓學生自主探討和合作交流,在強化對知識認知的同時學習如何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層次性原則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不管是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是學習能力,都存在較大差異。只有教師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設計針對性的問題,才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及質量[1]。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應用問題式教學法開展高中地理教學的時候應遵循層次性原則,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針對性原則
教師在應用問題式教學法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應遵循針對性原則。首先,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詳細深入地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分析結果設計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借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需要采用問卷調查和交流溝通等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針對性較強的問題,以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
(三)啟發(fā)性原則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以快速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思考和深入探究,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地理知識和提升學習能力。
(四)情境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確保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相符,使學生可以在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了解地理知識在生活當中的應用,為其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提供保障。同時,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基于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和探索,進一步強化對知識的認知和提升學習能力。
三、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目標,開展問題式教學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順利開展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是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應詳細深入地分析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點和其影響因素”的要求,其中,“人口分布的特點和其影響因素”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描述”是行為動詞,“運用材料”是行為特點[2]。本課中教師需要靈活運用世界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分布圖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結合氣候、地形和水資源等要素引導學生分析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地理思維;呈現相關地理資料并引導學生進行詳細深入的分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材內容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以學生熟悉的人口分布概念為入手點闡述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第二個模塊基于不同實例闡述和解釋了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三個模塊緊緊圍繞上述兩個模塊的內容進行且借助“胡煥庸線”的案例進行闡述和解釋。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經掌握了基礎的人口知識,部分學生對人口問題的認知停留于表面。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且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綜合上述內容,教師可以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了解人口分布的定義。(2)基于相關資料明確人口分布有怎樣的特點,了解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3)在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形成區(qū)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問題式教學
問題情境可以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和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及探討,在強化對知識的認知的同時提升學習能力,進而為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效率及質量提供保障。教師應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創(chuàng)設針對性的問題教學情境和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可以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情境。我國人口分布的“胡煥庸線”是真實存在的,其具有探究性較強和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特點,與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際要求相符,因此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相關新聞報道,基于課程目標和新聞報道設計針對性的情境問題——怎么突破胡煥庸線,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如下問題情境材料: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guī)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云南騰沖畫一條直線(約為45°),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yǎng)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yǎng)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同時,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1)我國人口密度較大的省區(qū)有?(2)我國人口密度較小的省區(qū)有?(3)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什么?(4)我國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包括?(5)為什么會形成胡煥庸線?(6)有可能突破胡煥庸線嗎?(7)結合我國情況說一說突破胡煥庸線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開展問題式教學
自主探究是問題式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在該過程中明確情境材料的信息和核心問題,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一步探究和探索,為后續(xù)交流溝通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教師應在展示針對性的情境資料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及空間,使其深層次地分析情境資料和學習問題,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深度探究知識,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問題。具體而言,教師應發(fā)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詳細深入地閱讀教材中呈現的“中國人口密度及胡煥庸線示意圖”,使學生在圖文結合的情況下快速有效地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人口分布的概念。同時,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說一說人口分布的特點和影響因素[3]。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問題情境材料,明確胡煥庸線是什么并嘗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通過劃分能突破隊和不能突破隊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激烈探討。
(四)合作交流,開展問題式教學
合作交流可以為學生提供開放性較強的討論環(huán)境,使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及看法,并與他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通過思維碰撞逐漸理解及掌握知識,提高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看待問題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所以很容易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舉例論證說服對方,在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的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為進一步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和推動學生的成長及發(fā)展,教師可以在學習合作的過程中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在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五)成果展示,開展問題式教學
完成合作交流后應進行成果展示,以班級為單位共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同時,需根據各組的學習成果予以針對性的評價,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為問題式教學的效率及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各組示意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后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要認真傾聽,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可在展示學習成果的小組完成展示且不再補充的情況下舉手提出,與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之后,可以根據各組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學生的學習表現予以針對性地教學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優(yōu)勢及不足,為其查漏補缺提供保障。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進一步增強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及合理性[4]。在進行學生自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形象地呈現評價標準,讓學生基于評價標準和自己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進行評估,同時深入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在進行生生互評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各組成員互相說出對方的優(yōu)勢及不足;教師評價的時候應以表揚為主鼓勵為輔,委婉地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以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
(六)應用遷移,開展問題式教學
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是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之一。問題式教學雖然與其他的教學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仍需重視應用遷移,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為其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人口與環(huán)境》中的“人口分布”的時候,可以在總結環(huán)節(jié)呈現思維導圖并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理清學習思路,為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打下堅實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設計如下問題:(1)閱讀教材中呈現的“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圖”,嘗試探究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2)閱讀教材中呈現的“中國人口密度及和胡煥庸線示意圖”,思考并說明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說明人口分布不合理?(3)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將東部地區(qū)的人口轉移至中西部地區(qū)實現人口均衡分布?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答案予以適當的反饋和點評,以幫助學生深入分析答案的合理性和不足之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能考慮到的方面或提出的問題,教師應適當進行補充以及解釋,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和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另外,教師可以根據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結束語
問題式教學法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其可通過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逐漸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靈活應用問題式教學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應基于當下的教學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探索,為高中地理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逢春.問題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20(S1):26,28.
[2]王恩超.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實踐[J].教育界,2023(20):11-13.
[3]黃暉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J].新課程,2020(42):20.
[4]歐陽勇.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方法探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