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從內涵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戰(zhàn)略地位論、總體布局論、基本遵循論等多重論域,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問題。從特質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品格、深厚的人民情懷、寬廣的開放視野和深邃的戰(zhàn)略思維,不僅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質,也充分展現其理論形象。從價值看,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著對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不斷開辟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境界,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發(fā)展的科學行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放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3.002
中圖分類號:G120;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3-0008-07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容豐富、意蘊深遠,深刻闡述了一系列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因此,系統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要義和內在邏輯,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內涵
1.為何做: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地位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貫通歷史與現實,聯系國內與國際,始終將文化建設視為關系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安全維護、綜合國力提升的重大問題,深刻闡明了文化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為新形勢下為何推動文化建設這一核心問題作了全面解答。
(1)文化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 縱觀我國歷史發(fā)展長河,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屹立不倒,在于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鑄就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2]“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sup>[3]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著新挑戰(zhàn)新形勢,更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提振向前發(fā)展的信心和士氣,不斷開創(chuàng)人心歸聚、共圓復興的良好局面;更需要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化文化自覺自信,促進精神文化的自主建構,呈現以社會主義文化欣欣向榮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的美好圖景;更需要開展文明對話,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國家安全已經由傳統安全領域蔓延至非傳統安全領域,文化安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催生了數字文化安全等新的文化安全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4]“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sup>[5]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將文化安全問題、意識形態(tài)問題上升至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戰(zhàn)略高度,充分彰顯了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一系列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命題,強調要“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sup>[6]這闡明了文化安全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體現了沒有意識形態(tài)安全,沒有文化安全,就無法確保國家安全的深刻真理。
(3)文化軟實力對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指出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7],明確了文化從屬于政治和經濟的定位。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發(fā)展方針,文化獲得與經濟平等對待、并行發(fā)展的機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重申,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tài)協同一體、并駕齊驅,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觀的基礎上將文化提升至關系綜合國力競爭的戰(zhàn)略高度,充分強調文化的戰(zhàn)略作用,指出文化是“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8]存在,關系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9],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吸引力,充分發(fā)揮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歷史經驗、立足世情國情、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文化發(fā)展對民族復興、國家安全、綜合國力的根本意義,形成了富有解釋力和穿透力的文化戰(zhàn)略地位論,充分彰顯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清晰的文化認知,既是對新征途變幻形勢的科學研判,也是對自身文化使命的自覺承擔。
2.做什么:文化工作總體布局論
習近平總書記統攬文化發(fā)展全局,在一系列重要場合創(chuàng)造性提出“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等新論斷新戰(zhàn)略,內容涵蓋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文藝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領域,旨在總體布局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設“做什么”的根本問題。
(1)不斷開創(chuàng)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總體部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鞏固”的根本要求,明確“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10]的根本方向,從而不斷“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11]。在新聞宣傳工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黨管媒體”[12]的根本原則,堅持“正面宣傳為主”[13]的重要方針,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4]。在網絡宣傳和管理工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規(guī)范網絡空間治理,為人們“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15]。在對外宣傳工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指出要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16]為重要抓手,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7]為根本遵循,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吸引力。
(2)不斷打開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新思路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sup>[18]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并在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中以全新的視野拓展了對文化傳承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撐,樹立了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方針和“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不僅在宏觀上指明文化傳承保護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積極保護革命歷史文化遺跡、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等具體思路,為推動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延續(xù)提供了實踐路徑。
(3)不斷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強文化認同、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密切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勢變化,不斷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發(fā)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根鑄魂、凝聚共識。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凝聚功能面臨挑戰(zhàn),需要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心聚力,需要不懈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宣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來增強思想主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創(chuàng)新形式、增強認同。面對新形勢新環(huán)境,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19],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20],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服務人民、團結人民?!八枷胝喂ぷ鲝母旧险f是做人的工作?!?sup>[21]要遵循教書育人、學生成長規(guī)律,“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22],助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入人心,促使人們政治素養(yǎng)、思想站位得到提升,不斷形成“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23]的良好局面。
由上所述,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大勢、破立并舉,科學部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覆蓋面廣、凝聚力強的文化總體布局論,構成了文化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3.怎么做:文化建設基本遵循論
新時代新征程,以什么樣的立場和原則對待文化,用什么樣的思路和舉措發(fā)展文化、朝什么樣的目標和方向推進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關注的重點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新觀點新戰(zhàn)略,既回答了文化建設“怎么做”的根本問題,又明確了文化建設的實踐邏輯。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 舉什么旗、走什么路至關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是被實踐證明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必須不斷推進和完善。然而,在日益嚴峻的形勢面前,對正確道路的堅持和探索,是一個艱巨復雜的任務,需要久久為功、步步為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文化領導權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多次強調要加強黨對各項文化工作的領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4],為堅定我國文化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證,確保我國文化建設走的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道路。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5],并強調“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6]。這抓住了我國文化發(fā)展道路的“中國特色”,確保我國文化建設走的是中國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國家的道路。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指明了根本方向,只有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才能確保我國文化建設不會丟掉旗幟、偏離航向。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關鍵抓手和根本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提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27],標志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文化建設的本質在于價值觀建設。[2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凝結著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新時代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方向,將進一步優(yōu)化文化環(huán)境,夯實思想根基,實現培根鑄魂,促進思想統一。在新征程上,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不斷拓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凝共識、鑄靈魂。
(3)堅持“兩個結合”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要命題,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為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歷經五千年歲月沉淀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文明不斷延續(xù)、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停止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兩個結合”的提出,一方面,突出強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泉,前所未有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置于更宏闊的發(fā)展空間中,充分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充分迸發(f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斷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無疑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設領域的一次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方法路徑。
(4)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和人民至上的導向 堅守中華文化的民族立場,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方向?!爸腥A文化立場”“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龐大體系的關鍵詞,文藝工作者要創(chuàng)造出體現中華文化立場、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時代力作;宣傳文化領域要堅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9]和“以人民為中心”[30]的工作重心;新聞輿論工作要把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31]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32]的發(fā)展航向。這一高度的價值自覺和思想自覺,是回應現實難題、抵御內外風險的必然選擇,是對民族主體性和文化立足點問題的全面解決,將充分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進一步夯實文化發(fā)展根基,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總體而言,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遵循“兩個結合”的重要方法和堅持中華文化與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的道路、抓手、原則、方法和立場等基本問題,形成了高屋建瓴、邏輯嚴密的文化基本遵循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思想指導。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實際和發(fā)展趨勢,將新時代文化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高度,彰顯了鮮明的創(chuàng)新品格、深厚的人民情懷、寬廣的開放視野和深邃的戰(zhàn)略思維等方面的理論特質。
1.鮮明的創(chuàng)新品格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論性拓展,又有原創(chuàng)性貢獻,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也深化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品格。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在于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意義,準確把握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踐中的精神偉力;還在于依據變化了的新形勢,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謀篇布局,提出了“九個堅持”“兩個結合”“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等新思想新戰(zhàn)略,與時俱進地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明確了新使命,提供了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協調聯動、科學合理的文化發(fā)展新格局。
具體而言,一是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在一系列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3],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二是提出了“兩個結合”新的文化創(chuàng)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34],進一步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創(chuàng)新命題,不僅準確把握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也為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提供了現實路徑。三是提出了“文化自信”重大創(chuàng)新理論。多元信息浪潮沖擊著我國文化認同,產生了一定的文化危機。在這一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首創(chuàng)了“文化自信”理論,強調歷久彌新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堅強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為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有著眾多原創(chuàng)性貢獻,比如首次提出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35]的新思路,首次提出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36]的新要求,在黨內政治文化、網絡文化發(fā)展、鄉(xiāng)風文明建設等方面也有著獨到見解??傊?,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戰(zhàn)略部署上的突破,又有思想觀點上的創(chuàng)新,對新時代的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
2.深厚的人民情懷
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強調人民主體地位,貫徹人民至上理念,彰顯著深厚的人民情懷。
其一,在文化建設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在宣傳思想工作上,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37],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宣傳工作服務對象的理念,借助主流媒體牢牢占據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開展人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思想工作。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38],時刻遵循“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39]的具體要求,致力于創(chuàng)作出反映人民心聲、增強人民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要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時刻貼近群眾、親近群眾、武裝群眾,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還在于科學回答了文化建設“依靠誰、為了誰、由誰共享”的根本問題。一是文化要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文化建設的“劇中人”,也是“劇作者”。要堅持“從群眾中來”的思想原則,不斷從人民群眾的鮮活實踐中吸取營養(yǎng),讓一切社會主義文化由人民書寫創(chuàng)造。二是文化為了人民,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高質量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優(yōu)質的精神食糧。三是文化要惠及人民,增強文化發(fā)展成果的人民共享性。要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將社會效益置于優(yōu)先位置,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確保文化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梢?,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將人民置于文化建設的中心位置,具有真摯深厚的人民性。
3.寬廣的開放視野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文化的發(fā)展,具有現實與歷史相關照、國內與國際相貫通的開放視野。
習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出一條扎根傳統、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文化發(fā)展道路,有著縱觀古今的高闊眼界。其一,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歷史延續(xù),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并提出“兩個結合”“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重要思路,不斷賡續(xù)歷史文化命脈,促進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反復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挺直民族發(fā)展的精神脊梁,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強調文化與數字經濟的有機結合,不斷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40]。其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著眼未來文化建設,不僅強調要創(chuàng)造面向未來的中華文化,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還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引領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未來走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將文化發(fā)展置于東西方的框架之中,有著環(huán)顧世界的開放視野。一方面,要實現傳播中華文化和借鑒世界文明的齊頭并進。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文化發(fā)展的國際形勢,強調文化建設要走向世界舞臺,強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要實現與“引進來”的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41]。只有懷揣著開放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胸懷,充分吸收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才能不斷更新思想、補齊營養(yǎng),不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另一方面,要實現推動中華文化發(fā)展和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的有機統一。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著眼于中國自身文化繁榮,也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發(fā)展。在“文明沖突論”“文明優(yōu)越論”泛起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文化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攜手解決人類共有難題、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梢姡暯轿幕枷朐谖幕疚?、文化視野、文化旨向等維度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將不斷拓展我國文化發(fā)展格局,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4.深邃的戰(zhàn)略思維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戰(zhàn)略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也處處體現著戰(zhàn)略思維的運用。正是這一理論特質,造就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性,使其不斷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其一,始終將文化發(fā)展視為一種長遠戰(zhàn)略,高度重視文化在黨和國家發(fā)展全局中的戰(zhàn)略作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zhàn),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42]這一論述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發(fā)展上的戰(zhàn)略性邏輯。一方面,文化資源是戰(zhàn)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強調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盤活各地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民族文化資源,將我國的文化優(yōu)勢轉化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戰(zhàn)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sup>[4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挺直精神脊梁,凝聚民族精神,體現了以文化自信保持戰(zhàn)略定力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其二,始終以戰(zhàn)略思維來布局文化發(fā)展,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在戰(zhàn)略方向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結合”“九個堅持”“七個著力”等重要戰(zhàn)略思想,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在戰(zhàn)略原則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文化建設各方面的矛盾關系,強調要堅持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統一、意識形態(tài)工作一元指導與多元發(fā)展相統一、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相統一、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等根本原則,為文化建設長期發(fā)展保駕護航。在戰(zhàn)略重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抓住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強化意識形態(tài)安全,不斷推動我國文化建設邁向新臺階。由此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在戰(zhàn)略層面思考問題,在謀劃全局中推進工作,具有深邃的戰(zhàn)略思維。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文化思想站位崇高、意旨深遠,不僅深刻總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還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科學指南,為人類文明繁榮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1.開辟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廣泛吸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精髓,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活實踐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文化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文化建設在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在國家社會發(fā)展中的支撐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將文化視為對經濟基礎起能動作用的上層建筑原理的繼承和運用,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習近平文化思想飽含深厚的人民情懷,不斷鞏固人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致力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這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人民旨歸高度一致,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在文化場域的彰顯。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對中華文脈的傳承和發(fā)展,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夯實文化軟實力,也繼承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傳承理念,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文化傳承觀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不斷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世界文明繁榮進步的重要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文明觀的當代呈現。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論斷,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導,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文化實際相結合的民族化道路,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又一次深化和創(chuàng)新……思想無邊界,創(chuàng)新無止境,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開放的、發(fā)展的,將在立足實踐變化、結合世情國情中繼續(xù)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fā)展新境界。
2.對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
縱觀百年黨史,黨領導文化建設歷經了“文化救國”“文化立國”“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歷史演進,文化地位和作用實現了從“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44]到文化獨立出來與經濟并駕齊驅再到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tài)形成“五位一體”發(fā)展布局的飛躍,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賡續(xù)黨的文化發(fā)展使命,繼承黨長期堅持的文化建設方針,堅持黨一貫秉持的文化立場和人民情懷,始終將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網絡內容建設工作、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謀篇布局、舉旗定向,概括提出了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經驗性總結的“九個堅持”,闡明了文化建設規(guī)律性認識的“十四個強調”,論述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目標要求的“七個著力”,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兩個結合”的創(chuàng)新觀點,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使命,成功將黨領導人民進行文化建設的豐富實踐上升為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成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思路清則方向明,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文化自信自覺的中國聲音響徹云霄,中華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成效顯著,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全新面貌,文化交流互鑒持續(xù)發(fā)力,中國話語、中國形象得以有效塑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并將隨著實踐的深入而日益豐富,持續(xù)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
3.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文化使命,也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其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賡續(xù)發(fā)展中華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賡續(xù)中華文明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中華文明的永續(xù)發(fā)展,概括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一系列價值主張的同一性,彰顯了中華文明的豐厚底蘊和現代價值,是賡續(xù)發(fā)展中華文明的重要思想支撐。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路徑。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了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蓬勃生機的時代號召,一方面要傳承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進取精神,將中華文明的優(yōu)質基因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實踐中,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鑒世界文明優(yōu)秀成果,實現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有效對接,有力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其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凝心聚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宏觀層面的戰(zhàn)略部署,也有微觀層面的實踐舉措,擘畫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宏偉藍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思想體系和時代文明航標,樹立起中華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提振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氣神,將匯聚起團結一心、共筑未來的磅礴力量,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向前發(fā)展。
4.為人類文明繁榮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博大情懷,不斷向世界傳遞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為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其一,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為求解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共同困境提供中國智慧。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世界各國發(fā)展帶來機遇和紅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四大赤字”、物欲膨脹、文化侵略、生態(tài)破壞等世界難題。這不能依靠單一的文化予以解決,單一文化只能給人類提供一種解決方案,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危機。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45]。其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貢獻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46]“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47],深化了對世界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將這一思想貫徹落實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中,強調要充分尊重他國文化多樣性,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中國力量。其三,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人類文明發(fā)展貢獻中國方案。繼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這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深刻表達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48]的中國態(tài)度,為人類社會何去何從提供了重要思想啟迪。
參考文獻
[1][6][9][16][17][23][32][4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201,160,162,162,154,154,262.
[2][3][30][38][39]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5,13,13,14-18.
[4][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7,172.
[5][10][11][12][13][14][31][42][4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85,10,85,7,83,82,129,30,24.
[7][4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694.
[8] 錢文忠.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N].人民日報,2014-03-17(22).
[15][19][20][22][25][2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220,330,312,32,312.
[21][37][41][46][4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32,544,543,544.
[24][27][35]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9-11-01(1).
[28] 袁貴仁.關于價值與文化問題[J].河北學刊,2005(1):8.
[29][34][36][40][4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18,45,45,63.
[33]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責任編輯:邢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