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恰當適宜的提問,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經(jīng)驗和思維,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的“扁平化”特征明顯,問題設計與發(fā)問叫答不夠科學,難以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基于此,文章簡要介紹了語文課堂提問“扁平化”的主要體現(xiàn),從問題設計、發(fā)問叫答等方面深入探討了“立體化”課堂提問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14—0091—05
提問是課堂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衡量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一個標志。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引入,學生思維的啟發(f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都需要教師以提問為媒介來達成。課堂提問是最直接和有效的交流互動方式,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提問,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知識的魅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現(xiàn)階段,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已廣泛應用,但部分語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存在著“扁平化”問題。例如,設計的問題維度單一,問題類型不夠豐富,或長期采用相同的發(fā)問形式,叫答沒有兼顧全體學生,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等等。
隨著課程改革的日趨深入,如何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成為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難題。而“立體化”課堂提問強調空間藝術與時間科學的完美結合,利用多維度、多層次、多樣性的課堂提問有效規(guī)避“扁平化”提問的不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要,拓展問題設計維度,靈活采取多樣化的發(fā)問形式,構建“立體化”的提問課堂。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扁平化”的主要體現(xiàn)
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的雙向傳遞活動。通過問答,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據(jù)此對教學過程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更好地改進教學。但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普遍呈“扁平化”的現(xiàn)狀,下面筆者從問題設計、發(fā)問叫答等方面來分析。
(一)問題設計扁平
目前,一些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長期采用相同的切入角度,如讓學生根據(jù)語篇內容分析主題思想等,沒有結合文本類型與學生狀態(tài)靈活調整,致使學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激發(fā)。同時,問題類型較為單一,記憶性問題占比偏高,側重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記憶,無法全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提出了較多的問題,但沒有認真分析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問題過于分散,無法形成邏輯嚴謹?shù)逆湕l,不利于拓展學生的思考深度[1]。
(二)發(fā)問叫答扁平
課堂發(fā)問是一門藝術,單一的發(fā)問形式難以激活學生求知欲。目前,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頻繁采用直問形式,忽視了文體特征與學生狀態(tài)[2]。在課堂叫答方面,部分教師盲目、隨意地叫答,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不能準確地把握叫答時機。
二、小學語文“立體化”課堂提問的主要策略
(一)問題設計立體
問題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提問效果,千篇一律的問題難以激活學生求知欲,無法保證提問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優(yōu)化問題設計思路,豐富問題內容和類型,清晰設計提問結構,實現(xiàn)問題設計的“立體化”。
1.拓展切入角度。當前,一些語文教師設計的問題內容長期不變,如“此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表達了什么情感?”等,角度單一且陳舊,影響提問效果。對此,語文教師可靈活創(chuàng)新問題的切入角度,設計內容新穎的高質量問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利用切入角度的多樣化實現(xiàn)課堂提問的“立體化”[3]。
(1)從題目切入。文本題目或點明文章主旨,或吸引讀者注意力,或為貫穿全文線索。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圍繞題目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主題思想。例如,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時,教師在閱讀之前提出問題:“水泥道上為什么鋪滿了金色巴掌?這些金色巴掌是什么呢?”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紛紛產(chǎn)生好奇心,迫不及待地閱讀文章以找出問題答案。
而在完成文本教學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修改題目,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在學習《景陽岡》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之后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作者,你會為這篇文章擬定什么題目?”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與個人感悟,給出了“武松打虎”“武松與大蟲的故事”等充滿創(chuàng)意的答案,有效體現(xiàn)了提問的作用。
(2)從關鍵字切入。每一篇文章都含有精練、深刻的關鍵字詞,只有弄懂這些關鍵字詞的含義,方可以透徹理解文本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圍繞關鍵字詞設計問題。一方面,文眼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思想情感,教師根據(jù)文眼設計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題。
例如,在學習《搭石》一課時,可針對文章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提問:“這里的風景,指的是什么?可以從哪些方面解讀?”學生在分析后,可以從自然風景、人情美這兩個方面討論,深入理解文本主題。另一方面,作者在敘述創(chuàng)作時精妙使用了一些字詞,這些關鍵字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帶領學生賞析關鍵字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與審美意識,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夜書所見》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送”字的精妙,作者用“送”字引出“寒聲”,勾勒出靜中顯動的風景畫。需注意的是,在賞析字詞時,教師應從文本整體出發(fā),避免脫離文章主旨,造成文本割裂。
(3)從留白處切入。留白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常用技法之一,作者故意留設空白,讓讀者自由想象。語文教師根據(jù)文章留白設計問題,可使學生與文本構建深層次對話關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一些文章比較精練,作者沒有面面俱到地展開敘述,教師可引導學生補充文章沒有具體描寫之處。
例如,在學習《陶罐與鐵罐》一課時,作者只用“不再理會”四個字描寫陶罐爭論后的反應,教師以此設計問題:“陶罐聽完鐵罐表達的意見,它會想些什么?”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理解揣摩陶罐的心理活動,補充文本細節(jié),更加立體地認識陶罐與鐵罐的形象。此外,部分文章設置了開放性的結尾,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預測故事的發(fā)展方向,為文章續(xù)寫結尾,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為文章續(xù)寫一個結尾,想一想“五壯士跳下懸崖后發(fā)生了什么?”學生續(xù)寫之后,教師提供輔助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五壯士真實的結局,使學生深刻體會當代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2.豐富問題類型。不同類型的問題具有差異化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不宜長期使用某一種類型,而是結合文本內容與教學需要,靈活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
(1)記憶性問題。此種問題主要根據(jù)基礎性知識設計,問題難度相對較小,學生在閱讀文本或回顧已有經(jīng)驗后,便可找出問題的答案。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記憶性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新舊知識。例如,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教師提出記憶性問題:“以前我們學過杜甫的哪些詩詞?這些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什么?”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小,但對后面教學具有鋪墊作用,學生在對比了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題與作者情感。
(2)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分析文本內容,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與感悟來回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鑒賞、體會表達等能力。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從文本結構、人物形象等方面提出問題:“這篇課文的主線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寫人物形象?”學生經(jīng)過分析和思考,能夠厘清文章脈絡,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
(3)運用性問題。語言運用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標,語文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以設計運用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例如,在學習《趙州橋》一課時,作者用精練的語言詳細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與美觀,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寫作技法,鼓勵學生嘗試介紹身邊的某一種事物,鍛煉學生的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
(4)評價性問題。和其他類型問題相比,評價性問題的綜合性更強,要求學生鑒別與評論所學內容,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提出了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設計評價性問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例如,在學習《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時,教師設計評價性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慢性子好還是急性子好?”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只要說清楚自己的理由即可。學生在思考、交流過程中,能夠認識到二者的不足和優(yōu)勢,進而取長補短。
3.設計問題鏈條。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出大量問題。如果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夠嚴密,則難以有效串聯(lián)課堂知識,無法保證學生的思考深度。因此,語文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結構,依據(jù)主次、難度排列組合各類問題,形成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問題鏈。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先要確定核心問題,之后按照“總分關系”拆分,利用一個個小問題分解主問題,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突破難度較大的主問題。
例如,在學習《奇妙的世界》一課時,教師可將“作者為什么說世界是奇妙的?”作為主問題,圍繞主問題設計一系列邏輯有序的子問題:“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結構?”“作者描寫了天空的哪些奇妙景象?”“作者描寫了大地的哪些奇妙景象?”“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這些問題均服務于課堂主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解決了這些子問題,即可透徹理解文章的核心主題。
(二)發(fā)問叫答立體
語文教師在設計高質量問題后,應采取多樣化的發(fā)問形式,靈活確定叫答時機,面向全體學生叫答,實現(xiàn)發(fā)問叫答的“立體化”。
1.發(fā)問形式多樣。目前,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習慣采用直問形式,即簡單明了地向學生拋出問題。此種發(fā)問形式較為便捷,直指目標,但壓迫感較強,易使學生產(chǎn)生緊張情緒。因此,語文教師可靈活應用其他的發(fā)問形式,根據(jù)問題類型、提問目標等調整提問方式。
(1)曲問。曲問指的是教師沒有向學生直接提出真正要問的問題,而是用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發(fā)問。曲問的靈活性強,可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觀看反映潮水壯觀景象的視頻片段,之后提出問題:“如果讓你用四個字來描述這種場景,你會選擇哪四個字?”當學生給出各自的答案后,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吞天沃日”的精妙。教師沒有直接提問學生“‘吞天沃日’有什么精妙?”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和表達,最后對比文本用詞,可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識。
(2)連問。在諸多“問”的形式中,“連問”的難度大,但其效果是提問教學中較有效的一種方式。當一些問題的難度較大,部分學生無法快速解答,語文教師可采用連問形式,將幾個關聯(lián)性強的小問題分解開來,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在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課時,為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旨,教師可采取連問的形式:“詩人表達了什么情感?”“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其實是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法,學生要想真正理解詩詞的主旨情感,需先分析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
(3)逆問。逆問主要針對的是提問內容與提問主體。在提問內容方面,語文教師向學生提出與答案相反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對立面去分析和思考,可拓寬學生的思維視角,打破思維定式。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為幫助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教師不要直接讓學生分析導致小女孩苦難生活的深層次原因,而是先帶領學生解讀故事內容,之后采用逆問法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那名小女孩,如何才能避免悲劇?”引導學生反向思考,進一步深化學生認識。在提問主體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提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學習《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解讀文章內容后,可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理解,自主設計問題。有學生問:“在當今網(wǎng)絡化時代,如果只做像花生一樣的人,是否合適?”面對這一新穎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升華文本主題。
2.叫答時機靈活。在動態(tài)變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靈活把握叫答時機,綜合考慮教學需要與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利用靈活叫答實現(xiàn)提問“立體化”。
(1)注意力分散時叫答。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語文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狀態(tài),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走神或做小動作,可利用提問使學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學習《自相矛盾》一課時,學生面對精練生澀的文言文,會逐漸失去學習熱情。當教師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可提出趣味性問題:“假如你是賣矛或賣盾的人,會如何回應?”這一問題趣味性、發(fā)散性較強,貼近文本主旨,既可重新點燃學生的探索熱情,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意識與表達能力。
(2)思維發(fā)散處叫答。小學生的想象力較強,在閱讀文本時易沉浸于畫面情境中。語文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柔和的輕音樂,引導學生在音樂背景中閱讀文本內容,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文本描繪的“園子”中。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述帶有主觀色彩的美好畫面,獲取了豐富的情感經(jīng)驗。
(3)困惑迷茫時叫答。面對新的文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教師如果直接講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成長。對此,語文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學生產(chǎn)生困惑時及時叫答,利用啟發(fā)性的問題拓寬學生思路,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突破困難。例如,在學習《父愛之舟》一課時,作者采用倒序手法敘述了零碎的往事,一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無法厘清文章脈絡。教師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適時地提問:“文章中出現(xiàn)了幾次小船?你可以按照小船的出現(xiàn)順序為各種往事排序嗎?”教師沒有直接為學生解答困惑,而是采用叫答的方式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4)充分思考后叫答。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一些教師沒有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叫起學生后才提出問題,學生在短暫的時間里難以找到正確答案[4]。同時,其他學生的參與感薄弱,易放棄思考和探索問題,導致提問價值大打折扣。因此,語文教師要改變叫答思路,先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之后再叫學生回答。在具體實施中,應結合問題的類型與難度,靈活確定思考時間。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我們作為小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保護地球?”這一問題的綜合性較強,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為學生預留2-3分鐘的思考時間,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深度思考,之后叫起幾名學生作答。
總之,和以往“扁平化”提問相比,“立體化”提問能夠實現(xiàn)提問時間與空間的完美結合。提問空間在于教師設計多樣性、靈活性的問題,為學生的思考、探究提供無限空間;提問時間在于教師靈活把控提問時機,給學生適當?shù)乃伎紩r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立體化”提問策略,可拓展學生的參與深度,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革新提問理念,提高問題設計與發(fā)問叫答水平,利用“立體化”提問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興芬.基于閱讀素養(yǎng)提升的語文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23(36):77-80.
[2]陳素鳳.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家長,2023(30):116-118.
[3]楊福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設計的優(yōu)化路徑[J].亞太教育,2023(19):140-142.
[4]吳孟雪.以《臺階》為例淺談語文課堂問答四環(huán)節(jié)[J].文學教育(下),2018(08):120-121.
編輯:閻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