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思政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針對目前中職學校理實一體類課程思政的難點和痛點,探討以“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為代表的材料類專業(yè)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實踐經驗,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系統性框架,拓展出一條可操作、可復制的“四融入”實施路徑和“四主體、四載體”課程思政評價模式,并選取鋼筋拉伸試驗教學任務為例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此項教學改革讓學生在課程思政浸潤中思想行動有所提升,有效推進中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 思政;教學實踐;建筑材料;課程設計
[基金項目] 2022年度中共上海市教育衛(wèi)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滬教委德〔2022〕32號);2023年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級課程群建設項目“建筑節(jié)能保溫系統及材料設計、制備與檢測課程群”(10110M230065)
[作者簡介] 莊 燕(1984—),女,上海人,碩士,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專業(yè)部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材料化學和材料檢測研究;章曉蘭(1972—),女,江西南昌人,博士,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專業(yè)部講師,主要從事建筑材料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20-0155-04 [收稿日期] 2023-03-30
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其最初主要針對高校思政課程的改革和升級,在中職學校的推廣和應用并未完全普及。因此,中職學校和其專業(yè)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并不強,具體落實情況不樂觀[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fā)的《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和高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2]。此文件的發(fā)布是中職學校思政建設的良好開端,但其主要針對基礎文化課程的建設,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案例較少,理實一體類課程更是未見筆墨。
目前,中職學校理實一體類專業(yè)課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和痛點有以下幾點:一是挖掘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應源于課程本身。理實一體類課程往往以崗位為依據,這是課程育人功能的價值體現,也是中職學校課程思政的特色亮點[3]。應思考如何全面充分挖掘有中職特色、專業(yè)特色和理實一體類課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并系統化地構建課程思政框架。二是中職階段的專業(yè)課程大部分是理實一體類課程,項目化課程較多,學生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貫穿于完成任務的過程中[4]。應思考如何結合課程思政內容特點,探索有效的實施路徑,避免出現“兩張皮”現象。三是中職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鞏固的關鍵時期,也是可塑性和波動性較大的特殊時期。應思考如何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探索合適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5],如何探索多元評價、多渠道評價,貫徹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緊密融合的評價模式。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為例,通過分析專業(yè)發(fā)展、課程特點、學習方法、崗位素質、校園文化,系統化地挖掘與課程知識點、技能點天然相契合的思政元素,構建“三大意識、三大素養(yǎng)、三大精神、三大追求”的“四層次”思政元素系統性框架,積極探索將思政融入校園文化、融入教學項目、融入社會實踐、融入考核評價的“四融入”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探索學生自評、教師評價、企業(yè)評價、社會評價的“四主體”和課程評價、崗位評價、競賽評價、證書評價的“四載體”思政評價模式,使其自然而有效地用之于課程,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全視角分析課程特點,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專業(yè)人才的需求特征、全視角分析課程特點,融入校園文化,提煉“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中深蘊的價值和理念,充分挖掘符合課程特點的思政元素。
(一)依據專業(yè)特點,挖掘“三大意識”和“三大追求”
在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綠色發(fā)展和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指引下,新型建筑材料生產技術專業(yè)以“保障綠色材料、服務品質生活”的建設理念培養(yǎng)從事新材料生產、檢測、施工等崗位工作并具有綠色發(fā)展、環(huán)保理念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可充分挖掘符合專業(yè)特點的環(huán)保意識、質量意識和標準意識等“三大意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共享文明碩果等“三大追求”。
(二)契合課程內容,強化有特色的思政教育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是材料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課程具有課程內容實用性強、學習方法實操性強和崗位素養(yǎng)要求高等特點。通過解剖課程內容,如混凝土、砂石和鋼筋等建材內涵,聚焦建設美麗家園;從水泥和水產生膠凝作用體會凝聚力;從砂石強度感受頑強;從混凝土的組成領悟團結、協助;從鋼筋拉伸領會遭遇困難時的堅韌、勇氣及培養(yǎng)家國天下、合作擔當、心系民生的社會責任感等。
(三)符合學習特點,強調行動中感悟思政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依據國家檢測標準,按照行業(yè)、企業(yè)要求進行建材檢測,根據行業(yè)、企業(yè)規(guī)范編寫檢測報告,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勤于實踐,嚴禁篡改實驗數據,在完成實操過程中培養(yǎng)崇尚真知、質量意識、誠實守信和工匠精神。
(四)吻合崗位素養(yǎng),培養(yǎng)“三大精神”和“三大素養(yǎng)”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以混凝土生產企業(yè)試驗室試驗員崗位為依據,學生從事建筑建材領域工作,需要嚴謹求實、實踐創(chuàng)新等職業(yè)素養(yǎng)。依托課程教學,有機融入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三大精神”和誠實守信、嚴謹求實、吃苦耐勞等“三大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本課程育人功能的價值體現,也是課程思政的特色亮點。
(五)適合校園文化,挖掘“慧·竹”文化內涵
在學?!傲⒌聵淙恕⒌录茧p馨”的教育理念下,挖掘學?!盎邸ぶ瘛毙@文化中的“竹林叢生、竹根堅韌也”,將其中隱喻的“團隊合作、堅韌頑強、吃苦耐勞”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育中。
通過全視角分析,“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思政主題為:“三大意識”——質量意識、標準意識、環(huán)保意識;“三大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三大素養(yǎng)”——誠實守信、嚴謹求實、吃苦耐勞;“三大追求”——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共享文明碩果。
二、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構建“四融入”實施途徑
為了避免課程思政“兩張皮”現象,“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積極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校園文化、融入項目任務、融入社會實踐、融入考核評價,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四融入”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融入校園文化,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
將思政元素融入上海市材料工程學?!爸裰邼?,品節(jié)才子”的“慧·竹”育人環(huán)境,搭建校企共育平臺、社會實踐和潛能激發(fā)平臺,在教師示范引領下,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協同發(fā)力。
(二)融入項目任務,優(yōu)化顯性課程資源
以專題嵌入、案例導入、故事深入的方式引入課程,奠定思政主題基調。要求學生嚴格按照《GB/T 1346—2011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測定方法》《GB/T 14685—2011建設用碎石卵石操作》《T 0506—2005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GB/T 8074-2008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 勃氏法》等國家標準進行實操,嚴禁篡改實驗數據,強化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及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通過名人名言點滴融入,水到渠成回應課堂開始導入的思政主題,并將其進一步內化,做到與教學項目的有機融入、深度結合。
(三)融入社會實踐,挖掘隱性課程資源
課程第一節(jié)課以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形式開始,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感受企業(yè)文化,培養(yǎng)標準化管理理念、質量意識。通過調研歷史建筑,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例如,組織學生參觀上海市青浦區(qū)朱家角、上海市徐匯區(qū)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等的歷史建筑,調研上海老建筑歷史和建筑材料的種類,感受歷史建筑和建材的文化,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和感動。
(四)融入考核評價,發(fā)揮評價育人功能
課程采用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包括考勤、線上參與問答和測試、通過安全穿戴、實操態(tài)度、清潔整理、固廢處理、實驗報告等多元考核方式評價學生思政素養(yǎng)。
三、構建了課程思政“四主體、四載體”評價機制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通過學生自評、教師評價、企業(yè)評價、社會評價,形成了課程思政“四主體”評價機制,通過加強課程評價、崗位評價、競賽評價、證書評價,形成了課程思政“四載體”評價路徑,從而形成了課程思政“多元多維”評價模型。
(一)課程評價
依據教學平臺,實施記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反饋和感悟。教師設計《任務操作細化單》和《項目綜合評價》等工具表,在課程評價中融入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評價指標。
(二)崗位評價
通過企業(yè)、社會滿意度調查和座談會及畢業(yè)學生專業(yè)對口率,綜合評價學生素養(yǎng)能力。
(三)競賽評價
通過《學生成長軌跡綜評系統》和《上海市綜評系統》綜合采集學生行規(guī)自評、生涯規(guī)劃、社會擔當等評價,通過全國職業(yè)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業(yè)大賽,全國技能大賽,學校技能節(jié)、才藝節(jié)等競賽選拔優(yōu)秀學生,以點帶面,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四)證書評價
結合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水泥混凝土制品工的要求,教師將理論和實操考核要求融入課程評價指標。
“四主體、四載體”課程思政評價模式強調學生、教師、企業(yè)、社會的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不僅評價學生在專業(yè)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等認知方面的發(fā)展,還評價其政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職業(yè)理想、職業(yè)道德等方面的認知和行為,最終全面實現課程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目標。
四、“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具體實施——以鋼筋拉伸試驗教學任務為例
秉持“厚德強技、勵志篤行”的校訓,依托“竹之高潔,品節(jié)‘材’子”的“慧·竹”育人環(huán)境、文化氣氛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教學結合線上線下資源,引入在建設美麗家園過程中的勞模事跡,激發(fā)學生崇尚技能,在課堂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量意識、標準意識、環(huán)保意識、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和誠實守信、嚴謹求實、吃苦耐勞、內化匠心匠藝的品質。
(一)課堂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鋼筋拉伸過程應力和應變的關系圖;(2)掌握鋼筋進場檢驗方法及拉伸性能檢測樣品取樣方法。
2.技能目標。(1)會參照國家標準檢測鋼筋拉伸性能;(2)會處理鋼筋拉伸性能檢測數據。
3.情感目標。(1)養(yǎng)成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guī)范操作習慣;養(yǎng)成較強的標準意識、質量意識;(2)能領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匠精神,通過實操進一步內化“匠心匠藝”。
(二)課程實施過程
1.課前預習。學生瀏覽上海市中等職業(yè)學校在線開放課程預習資料,了解共建美麗家園中涌現出的勞模故事。例如,可由陳曉明在崗位上突破鋼筋焊接的技術難題從而推動建筑鋼結構的發(fā)展的故事引出課堂主題,奠定課堂突出“工匠精神、技能強國”的基調。
2.新課引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及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熱忱期望。而作為開、閉幕式舉辦地——鳥巢,則內含乾坤,鋼架叢林挑起了大國重器的鋼筋鐵骨。讓學生在感受美麗家園、共享文明碩果的過程中學習鋼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并參照《GB/T 700—2006碳素結構鋼》《JC/T 448—2011鋼筋混凝土井管》學習常見鋼筋的種類、熱軋光圓鋼筋牌號的表示、熱軋帶肋鋼筋牌號的表示等理論知識,強化標準意識、質量意識。
3.實操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國家標準《GB/T288.1系列(國家標準)金屬材料拉伸試驗第1部分:溫室試驗方法》操作,保證試驗數據真實,強化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并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4.教師評價。在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鋼筋拉伸過程中彈性階段、屈服階段、強化階段、頸縮階段等四個階段。在實驗中被拉伸的鋼筋有如此強大的韌性,如同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力量,強大而有力,也如遇到困難時面對挫折的堅韌和毅力。最后,通過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梳理課堂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何者為“工”,何物為“器”。
(三)教學反思
課堂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由主講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共同完成。通過對照國家標準多次訓練,學生逐漸對鋼筋的拉伸操作熟練掌握,學生的標準意識和技能水平均有提高,學生有很強的獲得感。最后,教師點評各個小組的合作情況,使學生反思鋼筋拉伸時堅韌力量,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領悟材料的精神。課程后期還需要繼續(xù)豐富課程可視化資源、不斷加強習題和實訓設計的科學性、動態(tài)調整課程任務與學生能力的匹配度等。
結語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檢測”課程在加強課程思政教育以來,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明顯提升。一批學生取得了突出的、優(yōu)異的成績。本專業(yè)學生在“建筑可閱讀”課程任務中,走訪調研上海市徐匯區(qū)衡復風貌區(qū)武康路沿線歷史建筑,部分學生參與徐匯區(qū)文創(chuàng)設計作品征集活動,設計“參觀建筑微旅行”路線的事跡,被《解放日報》報道、學習強國轉載。學生參加全國中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創(chuàng)業(yè)大賽、全國職業(yè)院校建材類職業(yè)技能大賽獲得幾十項獎項。本課程被評為上海市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形成一種可借鑒、可推廣的課程思政設計模式和實施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春明,劉云筠.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以服裝營銷與貿易課程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20,35(6):504-507.
[2]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職成〔2020〕7號[A/OL].(2020-09-23)[2023-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3]王鑫,饒君華,權小妍.商貿類專業(yè)課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市場營銷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1(29):22-26.
[4]李粵霞.“課程思政”實施的理念與路徑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5]陸道坤.課程思政評價的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1(3):25-3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terial Performance Tes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ZHUANG Yan, ZHANG Xiao-lan
(Professional Department, Shanghai Materials Engineering School,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pain poi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material professional courses represented by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terial performance testing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stem framework of the course expands an operable and reproducible “four integr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four subjects and four carrier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valuation mode. The article selects the teaching task of steel tensile test as an example for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teaching reform has improved studen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filtration in the course,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building materials; curriculu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