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探究英國舞臺美術20世紀中后期至今的發(fā)展演變,特別是在設計理念、技術創(chuàng)新及對全球舞臺美術設計領域的影響。方法:分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舞臺美術設計的關鍵轉折點,重點關注莫特里戲劇公司、喬瑟琳·赫爾伯特、約翰·伯瑞等先驅如何通過教育及實踐,將舞臺布景設計從傳統(tǒng)的裝飾功能轉變?yōu)楦挥须[喻的藝術表達。并進一步研究拉爾夫·科爾泰、約翰·納皮爾、瑪麗亞·布江森、理查德·哈德遜和艾絲·戴芙琳等當代設計師如何在前人基礎上,不斷突破設計原則,融合劇場性與跨學科特性,促進舞臺美術設計的現(xiàn)代化。結果:文章揭示了英國舞臺美術設計從注重裝飾性向深層次劇場性和跨學科合作的轉變,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舞臺表現(xiàn)手法,還深刻影響了國際舞臺美術設計的風格與趨勢。舞臺美術設計師們的工作不僅限于視覺創(chuàng)造,還應是與導演理念的深度整合,如此共同推動舞臺藝術的邊界拓展。結論:英國舞臺美術設計自20世紀中后期的革新以來,經歷了從設計理念的根本性變化到實際操作的技術性突破,這一系列轉變不僅映射了藝術與技術進步的互動,還體現(xiàn)了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動態(tài)平衡。通過對這一歷程的梳理,可以明確看出英國舞臺美術對全球舞臺美術設計領域的顯著貢獻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凸顯了設計師作為思想者與創(chuàng)新者在此種藝術發(fā)展中的核心作用。
關鍵詞:舞臺美術設計;英國;莫特里戲劇設計公司;" “現(xiàn)代”時期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3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英國的舞臺設計出現(xiàn)三種主要趨勢。首先,是所謂自然主義的舞臺“房間”,與易卜生、蕭伯納、皮內羅、格蘭維爾·巴克等人的以家庭環(huán)境為主的劇本情節(jié)相呼應;其次,阿皮亞和戈登·克雷對形式和光線的探索帶來20世紀“史詩”的舞臺風格和莫特里在英國開發(fā)的“簡化”模塊化風格;最后,對充滿活力的圖案、異國情調的建筑裝飾和風格化的風景畫的崇尚,都源于俄羅斯芭蕾舞團、工藝美術運動和19世紀浪漫主義風景畫的共同影響。此外,還有20世紀超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美術中令人陶醉的混合元素,以及受到早期電影風格影響的舞臺設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的舞臺設計與戲劇發(fā)生了變化,有兩位設計師對英國舞臺設計和教學作出了革命性的改變:一位是喬瑟琳·赫爾伯特(Jocelyn Herbert,1917—2003),另一位是約翰·伯瑞(John Bury,1925—2000)。在他們之前,大多數(shù)設計師都傾向于設計絢麗的舞臺。而喬瑟琳·赫爾伯特和約翰·伯瑞認為僅僅從視覺考量,并不能發(fā)揮舞臺設計的作用。這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影響了一代設計師和導演[1]。在這一時期,莫特里戲劇設計公司(Motley Theatre Design Groupe)也對這場變革起到了推動作用。1962年,瑪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索菲亞·哈里斯(Sophie Harris)和伊麗莎白·蒙哥馬利·威爾莫特(Elizabeth Montgomery Wilmot)三位英國設計師成立了這個戲劇設計公司,她們在1932—1976年為莎士比亞戲劇和現(xiàn)代經典、歌劇、芭蕾舞和電影設計布景和服裝。除了戲劇設計以外,還參與當時戲劇方面的教學工作[2]。
1975年,英國策展人約翰·伯瑞在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展期間表達了個人觀點:這種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與導演一起提出構想同時進行設計的創(chuàng)作過程,使多位設計師在描述自己作品時摒棄了“裝飾”這一術語,更認同自己的“設計師”身份。從1951年到1974年,倫敦的舞臺上展示了眾多的國外戲劇、舞蹈作品,導演和舞臺設計的關注點從劇中的地點轉到整個作品的視角和演員與布景的關系上,物件變得特殊,因其位置及其關系而產生詩意。
從這一時期至今,英國有五位杰出的舞臺美術設計師以各自的方式推動了英國舞臺美術設計的轉向,引領世界舞臺設計的潮流。他們分別是拉爾夫·科爾泰(Ralph Koltai,1924—2018)、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1944—)、瑪麗亞·布江森(Maria Bjornson,1949—2002)、理查德·哈德遜(Richard Hudson,1954—)和艾絲·戴芙琳(Es Devlin,1971—)。
1 拉爾夫·科爾泰
在“現(xiàn)代”時期,匈牙利籍的設計師拉爾夫·科爾泰的作品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力。他最初從事歌劇和舞蹈方面的設計工作,堅定地采用詩意的表達方式和雕塑式的抽象形態(tài)和肌理效果,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在中央圣馬丁學院擔任系主任期間,對約翰·內皮爾、瑪麗娜·布江森、蘇珊·瑪格麗特·布萊恩等設計師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他將舞臺按比例搭建的方式,對塑料、鏡子、金屬等材料的使用,對光的渲染,以及注重感官享受和無界限的幽默感,為英國的設計美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自1975年以來,他的作品一直是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四年展中英國作品的代表[3]。
科爾泰受到歐洲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弗塞沃洛德·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的影響。他談到自己的設計原則時說,“我想做的是找到一張能表達劇作家創(chuàng)作意義的圖片,而不僅僅是提供插圖”。1984年,他告訴評論家邁克爾·比林頓(Michael Billington),“我想展示的是想法和概念。我試圖找到一種風格,為每部戲尋找合適的隱喻”。他認為,對待戲劇就像畫家面對藝術品一樣,自己“不喜歡被告知想要什么,而是喜歡在概念上提出想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自己像半個導演一樣思考劇本”。
晚年,他為塞繆爾·韋斯特(Samuel West)在謝菲爾德克魯斯堡劇院重新上演的《不列顛的羅馬人》(The Romans in Britain)設計了舞臺,整體形象是一個被水包圍的樹根,并創(chuàng)作了同樣造型的雕塑作品。2007年,該雕塑作品作為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四年展英國國家展廳的重要作品展出。科爾泰用其在展示空間物體方面的非凡才華創(chuàng)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美麗畫面,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設計使舞臺熠熠生輝。與同時代的英國藝術家截然不同,他還一直致力于讓更多的人了解舞臺美術設計這一職業(yè)。作為倫敦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xiàn)為中央圣馬丁學院)戲劇設計系主任(1965—1972),他不忘提攜后輩,是后世許多杰出設計師的重要導師。
2 約翰·納皮爾
約翰·納皮爾出生于倫敦,是百老匯和倫敦戲劇表演的布景設計師。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霍恩西藝術學院(Hornsey College of Art)學習美術,隨后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Centr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學習戲劇設計,師從拉爾夫·科爾泰[4]。
在音樂劇領域,約翰設計了《貓》《星光快車》《悲慘世界》《西貢小姐》《日落大道》等舞臺,這些作品在百老匯和世界各地上演。他還創(chuàng)作并聯(lián)合導演了《齊格弗里德與羅伊秀》,其在拉斯韋加斯幻影酒店震撼上演。約翰·納皮爾是美國成就學院院士,1996年被選為皇家工業(yè)設計師,并且是倫敦學院的榮譽院士,其一生獲獎無數(shù)。
音樂劇《貓》展現(xiàn)了設計師對雕塑的喜愛。該劇于1981年在新倫敦劇院進行全球首演,至今仍然長演不衰。舞臺被改造成一個三邊形,坡道再次延伸至觀眾席。一個巨大的垃圾場被建造在巨大的轉盤上,以此傳達貓科動物的世界觀。
3 瑪麗亞·布江森
瑪麗亞·布江森出生于巴黎,在倫敦長大,在拜姆·肖藝術學院和中央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她為芭蕾舞和歌劇設計布景和服裝,曾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工作,為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歌劇魅影》布景和設計服裝,并因此獲得托尼獎最佳布景設計和最佳服裝設計獎,以及戲劇杰出布景設計和杰出服裝設計獎。20世紀80年代末,她被同行視為英國最有靈感的戲劇、歌劇和芭蕾舞布景和服裝設計師,以狂野而富有想象力的舞臺和服裝設計震撼公眾。
瑪麗亞·布江森從童年起,就擅長繪畫穿著鮮艷服裝的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好像瑪麗亞·布江森與其早已熟識?,旣悂啞げ冀P下的每一張臉都各不相同,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表情,傳達了不同的情感,畫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瑪麗亞·布江森14歲時,受到藝術家塞西爾·柯林斯的鼓勵,從學習繪畫轉為戲劇設計。她的作品規(guī)模不一,內容包羅萬象,最著名的兩部歌劇作品是《狡猾的小潑婦》和《馬哈哥尼城的興衰》。
瑪麗亞于2002年12月在倫敦去世。2006年,經過翻新的新維克劇院(Young Vic)開設了一家新的小劇場,名為“Maria”,以此表達對瑪麗亞的紀念。在2011年《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音樂會上,巨型盞枝形吊燈被認為是瑪麗亞最偉大的舞臺設計,為了紀念她,這個吊燈被命名為“瑪麗亞”,而且這個名字也鑲嵌在了價值200萬美元的布景內側。
4 理查德·哈德遜
理查德·哈德遜在津巴布韋的叢林地帶度過了童年時期,之后進入英國溫布爾登藝術學院,開始接觸舞臺設計。他善于將視覺素材提煉為特異而又恰當?shù)囊曈X形象,童年目睹的風景讓他具有與生俱來的處理鮮艷色彩的能力。他的作品有一種敘述式的戲劇風格感,作品游弋于主流藝術和先鋒藝術之間。1988年,他因在倫敦老維克劇院設計了七季戲劇而獲得勞倫斯·奧利維爾獎。他為《獅子王》所做的布景設計贏得無數(shù)獎項,包括1998年托尼獎。他是皇家工業(yè)設計師(RDI),曾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國家劇院、青年維克劇院和倫敦之門設計過布景和服裝。2003年,他憑借《泰米拉諾》在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四年展上獲得金馬車獎。2005年,他被薩里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5 艾絲·戴芙琳
艾絲·戴芙琳于1971年出生于倫敦泰晤士河畔金斯頓。在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基礎課程,后專攻戲劇設計。在學習期間,她為維多利亞·卓別林和卓別林的丈夫讓-巴蒂斯特·蒂埃雷創(chuàng)立的馬戲團(Le Cirque Invisible)設計道具。她是一位藝術家和舞臺設計師,其跨學科作品涵蓋戲劇、歌劇、雕塑、舞蹈、競技場音樂會和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始于敘事戲劇和實驗歌劇。
在倫敦布什劇院(Bush Theatre)工作一段時間后,她于1998年首次為國家劇院設計作品,當時特雷弗·納恩(Trevor Nunn)請她為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背叛》(Betrayal)設計布景。安德魯·奧哈根(Andrew O'Hagan)在2016年《紐約客》上寫道:“她的每一個設計都是對布景僅僅是畫面這一觀念的攻擊,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她能進入每件作品的精神層面,并使其煥發(fā)光彩和意義?!?/p>
艾絲·戴芙琳的職業(yè)生涯始于倫敦的小型實驗劇院,在過去20年里,她的實踐范圍不斷擴大,曾與眾多一線明星合作,創(chuàng)作出令人驚嘆的美麗裝置、舞臺設計和燈光秀。她曾為2020年迪拜世博會設計英國館,被稱為“詩館”,其特色是一條發(fā)光的“向太空傳達的信息”。她是自1851年世界博覽會開始以來第一位受英國委托的女性設計師,還參與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的
設計。
艾絲·戴芙琳的作品曾三度獲得奧利弗獎,在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國軍官勛章(OBE),在2022年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2018年,艾絲·戴芙琳被選為劇院設計皇家工業(yè)設計師。她在2022年第56屆NFL超級碗中場秀中與Dr Dre、Kendrick Lamar和Eminem合作的作品贏得包括最佳制作設計在內的3項艾美獎,而她為阿黛爾在格里菲斯天文臺表演設計的作品也贏得了5項艾美獎。
6 結語
英國舞臺美術設計自20世紀后半葉至今,經歷了從裝飾性到劇場性,再到跨學科特性的轉變,我們從一代代設計師的作品中看到了傳承與突破,英國舞臺美術設計領域也由此呈現(xiàn)嶄新的面貌。舞臺美術設計的原則不斷被打破,新生的觀念與導演的創(chuàng)作不斷交鋒,兩者相互成就。
參考文獻:
[1] 郭子寧.艾茲·德芙琳舞臺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四個問題[J].四川戲劇,2021(6):37-40.
[2] 黃莎莉.現(xiàn)代戲劇舞臺美術的轉向:以英國拉爾夫·科爾泰的舞臺設計革新為例[J].裝飾,2020(12):115-119.
[3] 譚穎.跨媒介語境下數(shù)字影像在舞臺上的視覺呈現(xiàn):以英國1927劇團的作品為例[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0(1):10-15.
[4] 李高華.英國的話劇舞臺:當代英國戲劇舞臺之三[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3(1):29-32.
作者簡介:魯寧 (1981—) ,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臺設計。